尿激酶在急性脑梗塞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2017-04-06何洪怀
何洪怀
(扶沟县人民医院, 河南 周口 461300)
尿激酶在急性脑梗塞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何洪怀
(扶沟县人民医院, 河南 周口 461300)
目的:探讨尿激酶在急性脑梗塞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择88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经尿激酶治疗,对照组经阿替普酶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5%,对照组为93.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溶栓后的PT、TT、FIB与观察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溶栓后的APTT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30d后经mRS评分神经功能预后良好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尿激酶与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塞治疗,均安全有效,但阿替普酶价格较为昂贵,在基层医院应用并不广泛。
尿激酶;急性脑梗塞;应用效果;安全性
在临床心血管内科中,急性脑梗塞是较为常见的危急症之一,是指脑血供突然中断后导致的脑组织坏死。通常主要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局灶性急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病;也有因异常物体沿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或供应脑血液循环的颈部动脉,造成血流阻断或血流量骤减而产生相应支配区域的脑组织软化、坏死[1]。现临床治疗急性脑梗塞主要通过静脉溶栓治疗,其操作简单,治疗时间短,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2]。目前临床上溶栓药物主要采用尿激酶与阿替普酶,本研究旨在探究尿激酶与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塞的效果与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8月~2016年8月于扶沟县人民医院治疗的88例急性脑梗塞患者,男53例,女35例,年龄44~78岁,平均(57.5±7.3)岁。患者均于发病6 h内就诊,经CT检查排除脑出血可能。排除伴有严重肝功能障碍、活动性出血倾向、糖尿病、溶栓禁忌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4例,两组在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给予血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电解质监测,并给予吸氧、溶栓前开始给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尿激酶治疗,静脉滴注2万U/kg,控制时间在30 min内,总剂量低于150万U。对照组给予阿替普酶治疗,首先静脉推注3 000U低分子肝素,后静脉推注15 mg阿替普酶(推注量按照0.9 mg/kg的10%计算),静脉滴注50mg阿替普酶,控制时间在30 min内,1h静脉推注350 mg阿替普酶。
1.3疗效判断标准[3]
显效:症状消失,血清酶恢复正常;有效:症状有所完善,血清酶基本正常;无效: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显效与有效所占比例即为总有效率。
1.4 临床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总有效率;观察用药前后凝血指标变化;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行治疗30 d后神经功能评分。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两组总有效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
2.2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4项指标比较
溶栓前后24 h凝血4项对比可知,溶栓后患者PT、APTT、TT时间延长,FIB含量下降,其中APTT、PT、TT、FIB溶栓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溶栓后的PT、TT、FIB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溶栓后的APTT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溶栓前后凝血4项指标比较(±s)
2.3 两组治疗30 d后mRS评分对比
观察组治疗30 d后经mRS评分,29例(65.9%)神经功能预后良好;对照组28例(63.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梗塞为多种脑血管疾病中最为严重的表现形式之一,其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严重威胁了人类生命安全[4]。目前在我国,脑梗塞为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且在地理分布方面南方地区病死率高于北方,在性别方面男性发病较多,且随着年龄增长,脑梗塞死亡率也不断上升[5]。脑梗死发病后患者的中心区脑细胞可逐渐死亡,导致周围缺血半暗带发生缺血级联反应,如不及时治疗可导致残疾甚至死亡。早期疏通闭塞脑血管、延缓病情进展、挽救缺血半暗带神经细胞并重建其功能是临床治疗脑梗死的关键[6]。脑梗死的致病因素较多,常与高血压、高血脂及冠心病等有关[7]。因此,单纯抗血小板、扩冠、脑保护等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其中血小板与粥样硬化斑块聚集是导致急性脑梗塞的最为主要的原因。临床治疗脑血管疾病,部分患者仅经口服阿司匹林等药物防止病情复发,但对于神经功能恢复效果欠佳,因此超急性期的溶栓治疗给予溶栓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8]。
对于脑梗塞临床治疗的关键在于实现闭塞脑血管再通,减轻脑组织损伤,恢复脑血流。目前脑梗塞溶栓药物包括三代即:第一代溶栓药物包括尿激酶、链激酶;第二代溶栓药物包括阿替普酶;第三代溶栓药物是以瑞替普酶为代表[9]。其中阿替普酶现已经FDA批准,可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行溶栓治疗,其能够迅速再通脑血管,挽救缺血组织,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症状[10]。临床研究也显示,尿激酶与阿替普酶在治疗急性脑梗塞时,均可发挥良好治疗作用。其中尿激酶应用较为广泛,半衰期较短,且无抗原性,但尿激酶治疗陈旧性血栓不具有良好疗效。阿替普酶对纤维蛋白原产生直接刺激,形成纤溶酶,进而达到溶栓效果。本研究中,观察组经尿激酶治疗,对照组经阿替普酶治疗。结果显示,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溶栓后的PT、TT、FIB与观察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30d后经mRS评分神经功能预后良好程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采用尿激酶与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塞治疗,均安全有效,但阿替普酶价格相对昂贵,可根据患者经济情况与病情特点合理采用溶栓药物。
[1] 蒋 超.脑梗死大鼠神经血管单元的损伤及黄体酮的干预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0.
[2] 魏 微.慢性低灌注大鼠神经血管单元与淀粉样物质的关系及丁苯酞的神经保护的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12.
[3] 刘庆山,方 亮,王维群.脑梗死神经血管单元的病变机制与治疗策略[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1,38(2):105-108.
[4] 陆征宇,董 强.神经血管单元的缺血与血管新生[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3,(4)8:285-288.
[5] 田才林,刘岳怀.阿替普酶与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1,14(6):642-644.
[6] 游 波.阿替普酶与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J].医学综述,2012,18(17) :2883-2884,2889.
[7] Hoegh A,Lindholt JS. Vascular Distensibility as a Predictive Tool in the Management of Small Asymptomatic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s[J].Vasc Endovascular Surg,2009,43(4): 333-338.
[8] Shingu Y, Shiiya N,Ooka T,et al. Augmentation Index is Elevated in Aortic Aneurysm and Dissection[J]. Ann Thorac Surg,2014,87(5):1373-1377.
[9] Várady E,Feher E,Levai A, et al. Estimation of Vessel Age and Early Diagnose of Atherosclerosis in Progeria Syndrome by Using Echo-tracking[J]. Clin Hemorheol Microcirc,2010,44(4):297-301.
[10] Tombini M, Sicari M, Pellegrino G,et al. Nutritional Status of Patient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and Their Caregivers[J].J Alzheimers Dis,2016,54(4):1619-1627.
本文编辑:王知平
何洪怀,男,主治医师,从事神经内科临床工作
R734.3
B
1671-0126(2017)01-004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