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2017-04-06张志全朱友埝
张志全++朱友埝
【教学目标】
1.通过“手耳并用”,描述不同的声音,感知可根据响度、音调、音色等特性将各种不同声音分类。提出探究的问题“响度、音调、音色与什么因素有关”,并体会问题价值。
2.经历“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探究,体会显示振幅方法,归纳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3.经历“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探究,能正确区分响度与音调,能设计表格记录和描述实验现象,归纳出“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并能借助身边的物体设计实验进行二次探究。
4.通过辨别声音的活动,体会声音的另一特性──音色,通过阅读了解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5.阅读“曾侯乙编钟”,了解我国古代声学成就,能从声音的特性这一角度加以解读。
【教学资源】
教师用演示实验器材:大/小鼓各一个、鼓槌一支、细纸屑(米粒)适量、大/小音叉各一个、木梳一把、发声齿轮一套、硬卡片一张、乒乓球、铁架台,多媒体电脑、展台。
学生用实验器材:直尺一把、木梳一把、硬卡片一张、自带乐器。
【教学过程】
活动一:“手耳并用”,产生并描述不同的声音
请学生利用手边的器材(包括老师提供的器材及学生自带的乐器)来发出尽可能多的声音,仔细倾听,尝试用不同的形容词来描述声音的不同,并展示自己的做法。
(学生1)声音有大小不同。用力敲桌子,声音大;轻敲,声音小。
(学生2)有的声音低沉、浑浊,有的声音尖锐、清脆。敲大鼓,声音低沉;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小鼓,声音尖锐。
(学生3)有的声音悦耳动听,有的声音刺耳难听。
(教师)将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类,并引导学生用专门的物理术语表示声音的不同。
小结与板书:响度:表示声音的强弱(大小)
音调:表示声音的高低(尖锐或低沉,清脆或浑浊)
音色:表示声音的品质、感觉特性(悦耳、刺耳)
(教师)声音为什么会有强弱、高低的不同呢?研究问题要追根求源,从本质入手。请同学们回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振动会有什么不同?
教师演示:手来回摆动的动作。学生观察,总结振动有哪些不同。
(学生)振动的幅度不同,振动的快慢不同。
(教师)介绍振幅、频率两个物理术语。
§提出问题:振动是怎样决定声音的响度、音调的呢?
活动二:探究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要使鼓声更响些,你会怎么做?
(学生)用更大的力敲击。
§猜想与假设
(学生)鼓声的响度可能与鼓面振动的幅度有关。
§设计实验
(教师)你能想出一种能显示鼓面振幅大小的办法吗?越直观越好。
(学生)在鼓面撒适量的细纸屑或米粒,用纸屑或米粒的弹跳高度反映振幅的大小。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点出该物理研究的方法并板书:转化法。
§进行实验
(学生)轻敲、重敲鼓面,感受响度大小并观察米粒弹跳高度。
(教师)换个声源(如锣、音叉或直尺),情况又会怎样?
§得出结论
(学生)用力敲鼓,鼓面振幅大,响度大;轻敲,鼓面振幅小,响度小。
小结与板书:响度:声音的强弱(大小) 振幅:振动的幅度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活动三:探究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
(教师)用一张硬卡片先后快拨和慢拨木梳的齿,你听到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学生)快拨发出的声音音调高,慢拨发出的声音音调低。
§猜想与假设
(学生)声音的高低可能与声源振动的快慢(频率)有关。
§进行实验
如图所示,电动机的转速逐渐增大,硬卡片发出的声音有身变化?
(教师)你能设计表格,记录此次探究的现象吗?
(学生)设计表格并填表:
第1次:齿轮转速(慢)→振动频率(低)→音调(低);
第2次:齿轮转速(中)→振动频率(中)→音调(中);
第3次:齿轮转速(快)→振动频率(高)→音调(高)。
(教师)你能否换个声源,如直尺,来进行探究?
(学生)改变直尺伸出桌面的长短,用力拨直尺发声,观察尺振动快慢,比较音调高低。
§得出结论
(学生)声音的音调高低取决于声音振动的频率。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小结与板书:音调:声音的高低(尖锐或低沉,清脆或浑浊) 频率:振动的快慢
频率低,音调低;频率高,音调高。
活动四:辨别声音
游戏(1):耳朵“辨”乐器。
播放录音:梁祝1(古筝演奏)、梁祝2(二胡演奏),让同学们辨别是何种乐器演奏的。
(教師)不同的乐器演奏音调和响度相同的曲子,声音各有特色,我们称之为音色不同。
游戏(2):耳朵“辨”人。
请后面的两名同学读屏幕上的句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请前面的同学说出朗读者的名字。
引导学生了解:不同人,声音各有特色,我们也称之为音色不同。
(教师)借助示波器,展示不同乐器发声的波形图。
§得出结论
(学生)音色与发声物体的材料、结构有关。
小结与板书:音色:声音的特色。不同乐器,音色不同;不同人,音色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