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自然 巧妙布置—武汉戴家湖公园规划与建设
2017-04-06王连成李风涛
■ 王连成 李风涛
顺应自然 巧妙布置—武汉戴家湖公园规划与建设
■ 王连成 李风涛
图1 戴家湖公园建设前的水体
每个城市发展的过程,都有其历史印记,并伴随着些曲折的弯路。武汉市戴家湖公园通过前期认真规划,做好城市生态的大文章,还绿色空间于民。
一、项目前期概况
戴家湖公园地处青山区东工西居的过渡地带,公园北临和平大道,西接建设十路,规划面积约49.5公顷,项目投资概算1.13亿元。
上世纪50年代之前,戴家湖有近千亩湖面,为盛产鱼虾的天然湖泊,但从1957年开始,戴家湖逐渐变成青山热电厂等大型企业的粉煤灰堆场,粉煤灰一度高出地面10余米,戴家湖变为“戴家山”。1999年,武汉禁用实心红砖,粉煤灰被各个墙体材料厂争抢,“戴家山”又逐渐被挖出,多年积水后变回戴家湖。2005年后,由于戴家湖周边棚户区改造以及天兴洲大桥的建设,戴家湖再次成为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的非法堆积地,湖面水域再次面临不保。常年的污染导致戴家湖的情况与原先大为不同,环境破坏严重。由于失去了赖以栖息的环境,原先丰富的鱼类及鸟类在废弃地内完全消失,如图1所示。
随着天兴洲大桥与建十路延长线的建设,该区域土地因市政建设被割裂得支离破碎,环境脏乱差。为恢复戴家湖的生态功能,改善该区域的环境,2014年初,武汉市决定修建戴家湖公园。
二、项目规划设计
理念决定公园性质,设计决定公园功能,引导公园建设走节约型、生态型、文化型、功能完善型发展道路。
图2 戴家湖公园平面图
戴家湖公园设计时考虑场地所属区位及现状情况,以生态防护为主,遵循“生态优先、以人为本、节约型园林”的原则,主要选用耐碱性土壤的植物,采用雨洪管理系统,尽量克服土壤先天不足,将工业废弃地打造成以基址为历史、人文依托的集生态防护、景观观赏、休闲健身、文化展示和公共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型公园绿地(见图2、图3)。
图3 戴家湖公园鸟瞰图
三、节约型园林理念的应用
(一)地形改造,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简约而顺应自然
图4 戴家湖公园净水植物
戴家湖公园建设在土方平整中,依据原有地形,因势利导,采取就地平整处理方式,要求坡度控制在30度至40度范围之内,土方没有外运,仅这一项就可节约成本2000万元。
(二)园路建设,尊重科学、巧妙布置,调和经济社会效益
在一级园路建设前,根据地勘报告,由于基础较差,下部有大量粉煤灰。原方案基础换填80~150厘米,整个一级园路预算过1000万。根据公园建成后车辆载重情况,采取先形成路基,经施工车辆碾压和自然沉降后,再做水稳层和铺设沥青,总费用不超过500万元。
(三)植物配置,自然恢复、适地适树,配置耐盐碱植物
戴家湖施工前存在土地裸露、粉尘污染严重、土壤贫瘠、不适宜植物生长、水体受污染严重、动物多样性低下等问题。建设前期,专门进行了土壤生物化修复。土壤修复主要通过植被种植完成,利用植物转变、固定土壤污染物,通过植物发达的根系,逐渐达到土壤改良的目的。场地内种植了18万平方米的黄豆,通过豆科植物根瘤菌固氮作用,起到改良土壤作用。
主要选用较耐盐碱植物,如紫花泡桐、水杉、乌桕等,并设立特色耐盐碱、耐灰、耐贫瘠植物示范区。部分偏碱性区域采用树穴换土,以保证乔灌木成活率,地被主要以自然式生长的木本及草本为主,便于养护管理。
(四)水系处理,生态收集、生物净化,还市民洁净水体
戴家湖公园水体收集净化系统主要通过地形、草沟、植物生态处理净化来实现。公园范围内(包括高架桥)雨水通过地表径流组织排水。根据地形设计了生态草沟疏导,净化后的雨水通过暗涵管流入地势最低处的中心水体,这样自然地形成了一个雨水收集系统。
结合中心水体,沿湖种植以吸收重金属离子为主的水生植物,实现人工湖的生物多样性,完善人工生态系统,水体通过生态水净化系统得到自然净化(见图4)。
(五)文化建设,以人为本、变废为宝,体现钢城文化
根据“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突出人文内涵和地域特色,体现钢城文化。利用可回收耐火砖材料铺设园路、广场,将老旧建筑改造为垃圾处理站,通过利用废旧钢铁、铁轨设计小品、景点等,发挥其廉价的经济优势和文化价值。通过保留场地内原有构筑物、设置工业记忆园,景观化工业设备器材等方式,体现青山区的历史文化。工业记忆园内雕塑所用零件,大多数为国企改革转型过程中替换下来的,很多零件上依稀可见当年的编号及字迹,让人们回忆起过去那些工业发展的火热岁月(见图5、图6、图7)。
图6 废铁做成的雕塑《日晷》
图7 废铁做成的雕塑《回响》,墙体材料为废弃耐火砖
同时,公园设计时重视户外活动,运动休闲文化成为绿地文化主流,结合桥下空间利用,增加了网球场、篮球场,为市民提供更多户外绿色活动空间。
四、建设成果
戴家湖公园目前已成为一个绿意盎然、鸟语花香的城市中心绿地。据测算,戴家湖公园每年可吸纳二氧化碳1.8万吨,释放氧气1.2万吨,粉尘200余吨。明显改善了该区域的城市环境,为武汉钢城增加了一个可观的“绿肺”。
(作者单位:武汉市园林绿化服务中心;武汉市园林种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