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善有留守背景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对策研究

2017-04-06杨莉

新校园·上旬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贫困地区心理健康

摘 要:本研究采用SCL-90量表对有留守背景的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其在强迫症状、焦虑和恐怖这三个因子上的得分明显高于其他大学生。通过访谈分析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因素,进而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划、决策提供依据。

关键词:留守背景;心理健康;贫困地区

所谓“有留守背景大学生”,指在学生上大学之前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远离家乡,外出打工、经商、学习,曾与其分居1年及以上的大学生。近年来,社会各界开始关注留守儿童的问题,而早期的留守儿童目前都已经步入标志着独立与成熟的大学生活,这些有留守背景的大学生却成了一个被忽视的群体。这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已出现就业率低、人际关系差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学习与生活状况、各自的家庭,而且影响到未来的农村和城市的发展。

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的方法,了解乐山贫困地区留守背景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有留守背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及学生管理工作提出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访谈调查与定量分析的方法,首先运用访谈和调查法得出乐山高校大一新生中来自乐山贫困地区(沐川、马边)有留守背景的学生共350人,随机抽取样本121人,发放问卷121份,回收有效问卷81份,有效率67%。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Derogatis编制的SCL-90症状自评量表,也称SCL-90项症状清单,是以五点计分的量表,共包含90个评定项目,每个项目都是从无症状(用数字1来代表)到极端严重(用数字5来代表)来估计,数字2-4代表中间程度。量表共包含9个主要的症状维度和1个其他维度,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性、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

本研究的统计结果参照国内大学生常模标准,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采用t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P<0.05有统计学意义。

二、研究结果

调查的81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比较发现,强迫症状因子、人际关系敏感因子、焦虑因子、恐怖因子显著高于常模人群,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躯体和敌对两个因子的得分上显著低于常模人群,具体见下表。

三、结果分析

根据SCL-90评分标准,乐山地区高校有留守背景大学生的强迫症状因子、人际关系敏感因子、焦虑因子、恐怖因子这四项分值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并且有统计学意义。而躯体和敌对两个因子显著低于全国常模,说明在这两个方面留守背景大學生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常模,其他因子与常模数据无显著差异。

强迫症因子分数过高可能是因为被测学生有完美主义倾向,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过度追求完美造成的。这部分学生可能对自己、对他人、对事都要求过多,并且要求过高,细节之处也不放过,给自己与他人带来一定的困扰。从访谈中我们发现,有留守背景的学生一般家庭较为贫困,但是又不甘于被别人看低,因此希望自己和别人在经济上保持平等,这一情况可能导致强迫症状因子分数较高。

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分数过高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当中的不自在感与自卑感,不良的自我暗示,消极期待,以及可能伴有某些行为症状(如坐立不安、退缩等)。通过对留守背景大学生访谈了解到:在遭遇重大变故时,虽然有好朋友,但他们一般会选择自己独自承担,因为对人际关系不抱太大期待,觉得自己才是最值得依赖的人。

焦虑因子分数过高则是由于被测个体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不管外界的压力大小,他们都感受到较大的内在压力,从而导致躯体无法静息,神经过敏等其他躯体症状。这些学生的压力主要来自于经济和学习压力,怕被别人笑话,自然就会导致焦虑情绪的产生。

恐怖因子表明出长期人际关系不良或者压力大的状态下,个体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从而出现恐怖排他的一些异常情绪行为表现。有留守背景大学生普遍缺少社会支持,当有压力时不易找到排泄不良情绪的途径,从而导致恐惧排他等异常情绪行为表现。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有留守背景大学生部分心理健康因子偏高的原因主要在于:缺少社会支持,不能及时有效排除不良情绪;留守背景正向引导不足,负面影响过度放大。

四、对策研究

一是新闻媒体应当加强正向引导。从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留守背景确实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影响既有负面的,也有正面的。在目前形势下,我们的新闻媒体往往只是关注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基于此情况,一方面,新闻媒体应端正对留守群体的看法,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另一方面,学校心理工作者及管理人员在对有留守背景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重视并发挥留守经历对其正向的作用。

二是学校应当建立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从本次访谈中发现,大部分有留守背景的大学生认为周围的人比较关心自己,且从小到大有若干的知心朋友,他们在遇到困难会选择性地寻求帮助。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会选择自己独自解决问题,不会向他人寻求帮助,并且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针对这些不愿主动求助的学生,学校及家庭应该及时发现并对其进行正确的情绪疏导,尽量避免和减少不良情绪的积压。

三是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学校应当通过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化建设,进一步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增强学生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温义媛,曾建国.留守经历对大学生人格及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10(2).

[2]谢新华,张虹.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研究的述评[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11(2):25-29.

[3]牛慧明,裴根祥,龚成太.有留守经历的大学新生心理问题及干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3(13):106-107.

项目基金:乐山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SKL2015 C41)。

作者简介:杨莉,女,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刘云山:推动干部力量向贫困地区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