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同一主题的英语社论介入资源对比分析
2017-04-06马晓华王蕊
马晓华+王蕊
摘 要:评价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马丁等人在系统功能语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词汇和新体系,其主要研究语言的人际意义,分为态度、介入和级差三个子系统。本文以评价理论的介入系统为理论依据,分析《中国日报》与《环球时报》介入资源的分布特点和异同点并探究原因。
关键词:评价理论;介入系统;英语社论;对比分析
一、引言
评价理论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基础,发展和延伸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对于语言人际意义层面的阐述。系统功能语法的研究重点是语篇分析,并总结出语言的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而马丁就“通过语言看作/读者或听/说者对事态的观点和立场(王振华,2011)”这一系统功能语法的薄弱环节,创立了评价系统的理论框架。马丁沿袭了韩礼德的研究方法,关注语言的人际意义,也扩展了韩礼德有关态度意义的论述。评价系统下又划分态度、介入、级差三个子系统。随着评价理论不断完善,其在语篇分析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自1998年张德禄将评价理论引入中国,大批学者对评价理论进行研究,其应用领域也涉及甚广。本文将对社论这种新闻语篇进行介入资源的分析。
社论是新闻评论的一种,是最为重要的新闻评论和舆论工具,是报纸编辑部就重大问题发表的评论。在英文中,社论被称为“Editorial”,有“首席评论文章”的意思。通过对社论这种充满主观色彩的文体进行评價资源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清晰地看到其是如何运用语言达到引导舆论的目的。
二、介入系统
在语言学上,“介入”指的是“态度”的介入。根据人们表达态度的两种方式将“介入”分为“自言(monogloss)”和“借言(heterogloss)”。自言是指直接陈述,开门见山地表明自己的立场;借言则是间接表达,借助他人的观点或人所共知的道理和名言警句来表明立场。
而对于自言和借言系统的再分,2005年10月于开封举办的全国第九届系统功能活动周上,怀特对介入系统又有了新的补充和发展,提出了新的划分标准,从而使介入系统的理论依据与划分标准一致,同时也增强了可操作性。
基于国内对于介入系统的先前划分已有诸多研究,本文将采用新的划分标准。怀特在新的划分标准中将自言细化为“断言(assertion)”和“假定(presumption)”,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文章的写作意图是否把命题看作是理所当然的,还是看作目前正在审议中打算的,前者为假定,后者为断言。借言则根据介入资源主体间性功能的变化分为“对话性压缩(dialogic contraction)”和“对话性扩展(dialogic expansion)”,前者表示挑战,阻挡或者限制与其他定位和声音的对话,后者表示通过凭借一个或者多个语言风格允许与其他定位和声音的对话。对话性扩展分为包容(entertain)和归属(attribute)。对话性压缩分为宣称(proclaim)和否认(disclaim)。
三、英语社论的介入资源分析
本文从《环球时报》和《中国日报》中分别选取有关G20杭州峰会的社论各一篇,对其进行介入资源的分析和比较。
通过分析统计,把两篇社论的介入资源的分布情况总结如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这两篇社论使用的介入资源非常丰富,《环球时报》社论有15处使用了介入资源;《中国日报》有10处使用了介入资源。也就是说两篇社论都有超过1/3的小句都有“态度”的介入。两篇文章中,借言资源的使用频率要远高于自言资源,这就表明这两篇文章都具有很强的对话性,对于现存的或即将出现的不同观点都持欢迎的态度。
《环球时报》社论中使用自言资源的小句为:
China is sincere about promoting global governance and creating a win-win situation in resolving world economic issues.
这个小句单刀直入地表达了作者的“态度”,作者表达“中国是真诚的”观点时态度是肯定的,毋庸置疑的,非对话性的(undialogised)。这也是对社论这种文体“表达观点,表明立场”的体现。
对于《环球时报》社论的借言资源的分布情况总结如表2:
对于《中国日报》社论的借言资源的分布情况总结如表3:
从表2、表3可以看出来,两篇社论的对话紧缩资源的使用要多于对话扩展资源,这种“关闭”对话空间的做法,显示了社论话语的权威性。在对话紧缩资源中运用较多的是否认资源,通过对其他声音的排斥和否定来突出自己的声音。现在来详细分析两篇社论使用的介入资源。
(1)China is a unique member of G20. It is the worlds second-largest economy and the largest developing country. It has excelled in some areas but the overal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s not as advanced as in some other countries.
这里使用的“not”一词,是作者为了否定读者有可能从前文中推断出来的认知而使用的。作者假定读者会从前文中的“worlds second-largest economy and the largest developing country”推断出中国的整体经济和社会发展都会像其他方面一样先进,而事实并非如此,所以使用“not”一词来防止读者得出这种错误的判断。
(2)There has not been a full-scale trade war and competitive currency depreciations-at least not yet.
这句话中使用的“not yet”是否认的另一种形式——反预期。这句话中的原命题是“大规模的贸易战和货币贬值没有出现”,而“not yet”的使用则推翻这种预期。这种否认资源的应用使得作者和读者统一了战线,他们同样对这种“反预期”感到吃惊,这样就使文章赢得了一些潜在的读者。
两篇社论在对话扩展资源的分布中使用较多的都是包容资源,而这两篇社论中的包容资源大部分是靠情态词来实现的。
(3)The fact that the global governance capability will be mobilized to its maximal extent at this years summit may be a common consensus?
情态词“may”的使用使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得以展示,这样就使持相反意见的读者也成为对话的参与者,扩大了社论的对话性。而“may”属于低值情态词,相反却具有较高的包容度,这就使更多持有不同观点的读者参与其中,从而争取到了更多的读者,社论也因此扩大了影响范围,增强了影响力。
(4)That point should be appreciated today, when, eight years after the 2008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all major economic powers still cannot guarantee a sustainable recovery for the world.
这句话中的包容同样是用情态词“should”来实现的,“should”的使用表示本社论的观点只是众多观点中的一个,这样就为其他读者的不同观点提供了对话空间。使用“should”一詞指出philosopher Peter Drucker的观点应该予以重视,这样既表明了自己的主张,又吸引了潜在的读者,以达到引导舆论的目的。
四、两篇英语社论介入资源分布异同点分析
两篇英语社论介入资源的相同点是,在两篇社论中都较少地或不使用自言资源,而大量地使用借言资源。在借言资源中使用较多的都是对话紧缩资源,分别占到53%和60%,同样,在对话紧缩资源中使用较多的是否认资源,在对话扩展资源中使用较多的是包容资源。
不同点是,两篇社论介入资源使用总量不同,《环球时报》社论有13处介入资源,《中国日报》社论有10处介入资源。虽然两篇社论都大量使用介入资源,但《环球时报》社论对各种借言资源都有所涉及,使用比例比较均衡;而《中国日报》社论偏向使用否认资源,并未使用宣称资源。
五、两篇英语社论介入资源分布异同原因
社论是一种新闻评论,充满了主观色彩,所以作者态度的“介入”使用就比较多。社论多是为了吸引持有不同观点的读者,以此来扩大影响范围和影响力,因此较多运用借言资源,开放对话,允许不同声音参与讨论。
《环球时报》社论比《中国日报》社论运用更多的借言资源,这和两种报刊的目标读者是有关的。《环球时报》的目标读者以中青年读者为主,公务员、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白领人群和专业人士占大多数,呈现高学历、高收入的特征,这类读者崇尚自由,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更愿意去倾听其他人不同的声音,所以允许一篇文章中出现多种不同的声音,甚至引发大家的讨论。而《中国日报》的读者阅读范围更广,层次不一,所以社论更期望能够引导读者与自己的判断一致,把自己的观点灌输给读者,从而起到引导大众舆论的目的。
总之,通过分析社论的介入资源,我们可以看到社论较少地使用自言资源,这就使社论既表明了立场、观点,又给不同的读者留下了对话空间。借言资源则主要使用包容资源和否定资源,开启了对话性的可能,吸引不同的声音参与讨论,以达到引导舆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振华.评价系统及其运作—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发展[J].外国语,2001(6):14.
[2]付瑶.评价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5:66.
[3]王振华.“介入系统”嬗变[J].外语学刊,2010(15).
[4]赵民.关于同一事件的英语社论的结尾对比分析—介入系统视角[J].当代外语研究,2015(4).
[5]陈晓燕,王彦.英汉社论语篇评价系统对比分析之二——介入资源[J].山东外语教学,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