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集聚与驱动因素研究

2017-04-06陈强强唐正兴李国顺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定西引力中药材

陈强强,唐正兴,李国顺

(1.甘肃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2.陇西县中医药研究院,甘肃 陇西 748100;3.陇西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甘肃 陇西 748100)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集聚与驱动因素研究

陈强强1,唐正兴2,李国顺3

(1.甘肃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2.陇西县中医药研究院,甘肃 陇西 748100;3.陇西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甘肃 陇西 748100)

利用产业集聚指标测度了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的集聚水平,借助引力模型及断裂点公式揭示了中药材各产区彼此联动演进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产业空间集聚的综合影响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甘肃省中药材产业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1)党参、当归和黄芪三类最主要的大宗中药材产业地理集聚特征极为显著,并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2)定西市凭借雄厚的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区域质量(41 051.784)和强大的吸引力(42.890),成为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极,并向周边区域辐射带动,连同天水、兰州、白银和临夏四市(州)形成强大的中药材产业集聚区。陇南、甘南两区域因较远的经济距离而成为相对独立的产业集聚区。未来有望实现以酒泉为中心的河西中药材产业集聚区和以庆阳为中心的陇东中药材产业集聚区。3)中药材产业集聚是知识溢出、资源环境禀赋、社会需求以及产业加工与监管等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中药材产业;产业集聚;引力模型;驱动因子;甘肃省

区域产业集聚即产业在一定地理区域以某种形式集聚发展的现象。区域产业集聚是人文地理学和新经济地理学重要的研究领域,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重要方面[1],对区域特色产业培育与竞争力提升具有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学者们就区域产业集聚形成机制[2]、集聚水平测度[3]、集聚效应[4]以及集群竞争力评价[5]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点-轴系统”空间集聚理论认为,产业首先从最优区域集聚并成长发展[6]。中药材产业是一个关联产业多,联系紧密的综合性产业,加之中药材生长环境的“挑剔性”,使其具备在特定空间集聚发展的天然条件。学术界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对中药材产业展开研究。1)产业组织模式及优化。孙君社等[7]基于生产标准、种植管理和质量安全视角构建了“三位一体”的现代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模式,并进行了模糊综合评价。丰志培和常向阳[8]从环境、企业特征以及交易成本三个层面对中药材产业组织模式选择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2)产业竞争力评价与发展战略选择。邴芳等[9]构建了中药材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甘肃省进行了实证分析。何晋武等[10]对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3)产业集聚研究。刘峥[11]构建并分析了现代物流体系对中药材产业集聚升级与发展的推动作用。杨敬宇和张维[12]分析了中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意义、现状并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可见,中药材产业集聚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关注点仍停留在集聚发展状况分析,对集聚水平测度、集聚区空间联动演变以及集聚形成机理研究鲜有报道。

全面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是实现《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的必然要求。甘肃省是我国最重要的中药材产区之一。2014年中药材种植面积25.19万hm2,居全国首位,其中当归、党参、黄芪和大黄年产量分别约占全国总产量的95%、60%、50%和60%。中药材产业已成为甘肃省特色优势产业,其发展对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户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过程中是否已呈现出集聚特征,其水平如何?集聚区之间空间联动演变趋势如何?产业空间集聚驱动因素有哪些?本研究对甘肃省三类最主要的大宗中药材党参、当归和黄芪产业空间集聚水平及动态变化进行测度与分析的基础上,借助引力模型和断裂点公式分析各市(州)之间区域联动关系,弄清当前(或未来)中药材产业集聚空间格局以及彼此联动演进关系;构建中药材产业空间集聚综合影响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分析产业集聚综合影响因素。以期为协调中药材产区内和产区间的产业联动协同、统筹发展及有效的进行区域产业空间组织与宏观管理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1.1.1 中药材产业集聚水平测度指标 考虑指标的适应性和相应数据的可得性,结合肖卫东[3]、邓宗兵等[4]相关研究成果,选取区位基尼系数(G系数)、赫芬达尔指数(H指数)、行业集中度(CR)指标来测度中药材产业集聚程度。

1)区位基尼系数。区位基尼系数是宏观反映某个行业在全国范围内分布集中还是分散的度量指标,计算公式为[3-4]:

式中:G为空间基尼系数;j=1,2,3分别表示三类中药材产业;m为区域数量;k、h表示不同区域;μ表示中药材在各区域间的平均份额;xkj、xh

j表示k区域与h区域的中药材面积占全省中药材总面积的比重。

2)赫芬达尔指数。赫芬达尔指数是产业经济学中衡量市场结构的一个主要指标,是行业内所有企业市场份额的平方和[13],即:

式中:H为赫芬达尔指数;Xij为区域i中药材产业j的总量,i=1,2,3,…,N,N为区域数。X为中药材产业总量。1/n≤H≤1,H值越大,表明产业的空间集聚水平越高,反之亦然。

3)行业集中度。G系数和H指数可以整体反映中药材产业的地理分布情形,但难以显示产业在个别区域的集聚情况。行业集中度通过计算中药材产业规模最大的n个地区的比重来衡量产业集聚度,计算公式为[3-4]:

式中:CRn为产业中规模最大的前n个区域所占的比重;Xi为第i区域产业的数值;N为地区总数;n的取值根据计算的需要确定。

1.1.2 区域空间联动测度 尽管行业集中度反映产业在各地区之间的分布情况,但是无法反映区域之间彼此联动形成集聚区这一现实问题。集聚扩散的强度与距核心区域的远近有关,距离越远,强度越小。为此,引入引力模型来揭示产业集聚区形成过程、区域间相互作用机理[14]。同时,利用断裂点公式辅助分析区域间引力方向,两公式分别为:

式中:Tij为区域i对区域j的引力;dik为区域i到另一区域断裂点;dij为区域i到区域j的“经济距离”;Qi、Qj分别表示区域i和j的综合质量,本研究以中药材产业总值(G)、农业劳动力(P)、中药材种植面积(C)和中药材企业数量(E)等四个指标综合反映:

距离指标(d)是用来反映两地之间的空间间隔和便捷程度,一般以公路里程(H)、铁路里程(R)、空间经纬距离(L)三个指标的几何平均值来反映[15]。即:

1.1.3 中药材产业空间集聚驱动因子 为分析中药材产业空间集聚影响因子,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完备性、独立性、动态性等原则,参考相关研究成果,从区域资源禀赋、产业政策、科技支撑、市场需求四个方面构建了中药材产业空间集聚综合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对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空间集聚驱动因子进行深入和系统考察。

1)区域资源禀赋。X1水土资源人均拥有量综合指数[16],反映区域水土资源组合配套能力。

式中:X1表示水土资源人均拥有量综合指数,W、L分别表示水、土资源人均拥有量指数,通过各区域人均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与全省对应数值的比重来衡量。

X2区域开发强度(RD),反映区域空间的优化开发与拓展,是产业发展的内部市场基础和重要支撑,计算公式为[17]:

式中:GDPa表示农业产值,POP表示区域农业劳动力,A表示中药材面积,GDPa/A和POP/A分别表示经济和人口密度。

X3公路密度(km/km2)用每平方千米的公路里程数表示。

2)产业政策。X4产业政策,良好的制度安排对厂商的区位选择和产业集聚有重要影响[18]。根据历年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制度对区域产业发展影响程度进行赋值: a=1,强; a=1/2,一般; a=0,较弱。

X5企业GSP认证。GSP即《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是药品经营企业统一的质量管理准则,通过控制医药商品流通环节所有可能发生质量事故的因素,从根本上保证医药商品质量,防止质量事故发生。本文以甘肃省获得GSP认证企业数量来反映。

3)科技支撑。X6万人农业劳动力科技人员拥有量用区域研发人员数与农业劳动力比值来衡量。

X7平均受教育程度。各教育阶段人口加权计算获得,即平均受教育年限=(大专及以上×16+高中×12+初中×9+小学×6)/总人口。具体数据依各区域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整理计算得到。

X8单位企业R&D投入用区域R&D经费内部支出与拥有的GSP认证企业数计算得到。

4)市场需求。X9人均GDP用于衡量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用区域GDP总量与总人口比来度量。

X10人均医疗支出反映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和生活质量的提升。

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根据《甘肃年鉴》(2007-2009年)、《甘肃发展年鉴》(2010-2015年)、《甘肃农村年鉴》(2015年)收集整理了2006-2014年甘肃省以及所辖14市(州)三种大宗道地中药材党参、当归和黄芪种植面积、区域引力值计算以及中药材产业空间集聚影响因素评价指标相关数据。其中,嘉峪关市因未种植中药材而剔除。利用公式(1)-(3)计算空间集聚水平。利用公式(4)-(7)计算出13个区域综合质量、各自引力值以及区域之间断裂点距离。在计算区域综合质量时,以医药制造工业总产值表征中药材产业总值,由于各市(州)数据缺失,因此,用其中药材面积占全省的比重乘以全省中药材产业总值得到。区域引力值计算过程中,考虑到甘肃省整体交通欠发达,区域内公路运输是客流和货物的最主要运输方式,同时为了计算简便,选取公路距离作为区域间距离Dij的数值。对中药材产业空间集聚的驱动因子利用SPSS 17.0软件进行因子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集聚水平分析

根据甘肃省中药材产业集聚及变化(图1),2006-2014年党参、当归和黄芪产业的基尼系数多年平均值分别为0.798、0.803和0.786,地理集聚极为明显。H指数分别为0.283、0.454和0.177,相对较低,究其原因,与样本量的选取有关,H值为相对计算值,因全省地域广,致使H值相对较低。如果中药材产业在全省范围某个特定区域所占比重较大,而在其他区域均匀分布,其H值也会较小。在这种情况下,可认定为产业在该地区存在空间集聚现象。H指数的倒数即为N指数[13],反映某产业平均分布在几个区域。计算得到党参、当归和黄芪三类中药材产业N指数值分别为3.546、2.203和5.682,产业集聚极为显著。

图1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集聚及变化Fig. 1 Dynamic change of agglome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dustry

从宏观上了解整体中药材产业的区域分布状况之后,对具体中药材产业进行细化的区域分析。从CR4指数看(表1),党参、当归和黄芪CR4指数值均大于0.9,区域空间集聚极为显著,其中党参前四位种植区域中天水、定西和陇南稳定在列,2009年以庆阳为主,此后甘南取而代之。

当归种植始终集中在定西、陇南、临夏和甘南,CR4均值达到0.953。黄芪种植主要集中在定西、陇南、天水、张掖四市,从区域变化看,河西地区中药材产业快速崛起。从产业集聚动态趋势看,三类中药材产业G系数、CR4以及当归产业的H指数呈“先增强,后趋于减弱”,而党参和黄芪产业的H指数自2011年以来呈逐步增强趋势,即集聚水平不断提升。

表1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集中度及变化(CR4)Table 1 Dynamic change of industry top four concentration ratio (CR4)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dustry

2.2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区域联动作用分析

甘肃省各区域综合质量差异显著(图2),其中,定西、陇南和酒泉凭借强大的资源基础和雄厚的产值,综合质量位居第一、第二和第四位。2014年定西、陇南和酒泉中药材面积分别为9.067万hm2、4.649万hm2和1.670万hm2;医药制造工业产值分别为43.67亿元、22.39亿元和8.06亿元,种植面积和产值均位居前3。同时,拥有的GSP认证企业分别为77家、5家和6家,分别位于第一、第四和第三位。天水则借最丰富的劳动力(97.74万人),第六位的种植面积(1.197万hm2)和第二位的加工企业(7家)提高自身发展的综合质量。金昌与临夏综合质量较小,受困于中药材种植面积小和产业增值能力低,2014年中药材面积分别为0.143万hm2和0.459万hm2,同期医药制造工业产值分别为2.21亿元和0.69亿元,种植面积和产值均位于13市州后两位。

从各区域引力总值排序来看(表2),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空间联系存在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定西、天水、兰州三者之间天然的距离优势和良好的交通通达性对其他区域的引力总值均大于17而位居前三,形成“天水-定西-兰州”的枢纽轴并向外依次降低。其中,定西与天水之间的引力值高达15.965,位居所有区域之首。陇南因地处城市群边缘,引力值仅排名第5位。

图2 甘肃区域综合质量Fig. 2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of 13 cities in Gansu Province

表2 甘肃省区域之间引力值Table 2 Gravity quantities of cities in Gansu Province

引力值达到显著标准(引力值大于1)的区域中,除了河西地区的金昌、张掖、武威和酒泉外,定西与其余各市州之间的引力值均达到显著标准。此外,兰州与白银、天水与陇南、庆阳与平凉以及甘南州与临夏之间的引力值也大于1。河西地区因中药材产业发展起步晚,加之区域之间经济距离,吸引力值均小于1,区域内张掖-酒泉之间引力值为0.733,接近1。

引力值能够反映区域联系的紧密程度,但无法反映区域集聚的“引力源”及其动态变化,如定西市与天水市之间的引力值高达15.965,但是究竟哪个区域因较强的引力而成为(或有望实现)产业集聚区,我们不得而知。为此,利用区域间断裂点值,进一步探讨区域之间影响力大小,在分析过程中,针对引力值大于或接近1的区域进行,以期找到当前或未来中药材产业区域集聚区(表3)。

1)与定西的引力值达到显著标准的兰州、白银、天水、平凉、庆阳、陇南、临夏与甘南8市州,距离定西的断裂点值均大于距离自身,说明定西是全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核心地区,其影响范围已远远超出自身而辐射其他区域,成为产业发展的一极。其中,定西与陇南之间的引力值尽管较高(6.673),但彼此之间的断裂点值的差距相对较小,因此陇南与定西市为两个并列的相互联系的产业集聚区。定西与兰州断裂点距离定西145.29 km,距离兰州为56.71 km,两者之比2.56∶1;定西与白银断裂点距离定西为178.40 km,距离白银为70.60 km,两者之比为2.53∶1,显然,兰州和白银在定西强大的引力下形成了中部产业集聚区。

2)定西与天水的断裂点距离定西100.73 km,距离天水45.27 km,两者比值为2.23∶1,天水与陇南断裂点距离陇南为159.84 km,距离天水122.36 km,两者比值为1.31∶1,天水市在定西和陇南中药材产业的快速发展下,已经受到两个区域的屏蔽效应的影响,其产业发展的影响范围已被侵蚀,被划分为定西产业集聚区。临夏与定西、甘南的断裂点距离定西和甘南为170.79 km和54.55 km,同时,考虑到定西与临夏之间的引力值2.800高于临夏与甘南之间的引力值1.493,所以将临夏划分为定西为中心的产业集聚区。

3)定西与平凉断裂点距离定西230.43 km,距离平凉83.57 km,两者之比2.76∶1,庆阳与平凉断裂点距离庆阳83.18 km,距离平凉79.52 km,两者之比为1.05∶1,定西与平凉之间的断裂点值高于庆阳与平凉之间的断裂点值,且平凉与定西的引力值2.248也高于与庆阳的引力值1.205,因此将庆阳视为独立的陇东中药材产区。

河西地区张掖-酒泉的引力值最高,为0.733,两者断裂点距离张掖101.35 km,距离酒泉113.55 km,未来有望形成以酒泉为中心的河西产业集聚区。

表3 区域间断裂点距离(km)Table 3 Fracture distances of 13 cities in Gansu Province (km)

2.3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甘肃发展年鉴》(2015年)整理计算得到各市州中药材产业空间集聚影响因素评价指标值(表4)。利用SPSS 17.0软件对中药材产业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共提取出特征值大于1的4个因子,累积贡献率为86.484%。采用 Varimax 旋转法得到4个因子的旋转后因子载荷矩阵(表5)。第一主因子F1在X2、X6、X7、X9上的系数分别为0.829、0.976、0.888、0.944,包括人均GDP、万人农业劳动力科技人员拥有量、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和单位企业RD经费支出,反映中药材产业集聚的科技进步状况,可称为知识溢出因子;第二主因子F2在X1、X10与X11上的系数较大,包括水土资源人均拥有量综合指数、公路密度和市场潜力,可称为资源环境禀赋因子;第三主因子F3在X3、X4与X8上有较大载荷,是产业政策、区域开发与人均医疗支出的综合反映,可称为社会需求因子;第四主因子F4在X5上的系数为0.945,反映中药材企业的加工能力和产业发展监管状况,可称之为产业加工与监管因子。根据提取的4个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值大小为标准来判断区域产业集聚的影响因子。

1)知识溢出因子是中药材产业集聚最主要的推动力。其中,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万人拥有科技人员数从中药材产业的源头确保原料供给的道地性,单位企业R&D经费支出通过产业内部科技创新投入促进企业创新,从而提升劳动生产率。而人均GDP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外部基础保障。

2)资源环境禀赋是中药材产业集聚的基础。中药材生产环境的“挑剔性”决定了其“道地性”。企业在某区域扎堆并立于不败之地,不仅需要资源的稳定供给和质量保证,同时需要市场、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外部支撑。定西和陇南具备强大的资源基础,具备实现产业集聚的必要条件,尤其定西市已具有显著的产业集聚效应。目前已形成以陇西县文峰、首阳镇,渭源县会川镇和岷县城郊为主的仅次于安徽亳州的全国第2大中药材专业批发交易市场、集散地以及北方大宗药材的价格形成中心。本研究验证了产业首先在最优区位集聚,并逐渐成长发展的“点-轴系统”空间集聚理论。

3)社会需求因子是中药材产业集聚的重要拉动力。自2008年以来,《甘肃省加快发展中药材产业扶持办法》(2009年)、《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2)、《甘肃省“十二五”陇药产业发展规划》(2011年)等系列政策先后制定执行,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研究表明,良好的契约制度有助于缓解契约不完全所导致的投资不足,促进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对厂商的区位选择和产业集聚有重要影响[17]。另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与保健意识增强,养生保健市场需求给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历史机遇。

4)中药材加工企业在区域的“扎堆”是产业集聚的必要条件。一般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和规模经济的效率优势会使产业发生渐进式重组,部分企业的规模会越来越大,这时,如果没有政府的干预和产业政策的限制,市场就会从离散状态趋向于相对集中的状态,所表现的直接结果就是产业集中度的提高。定西市拥有77家GSP认证企业,在全省独占鳌头,较雄厚的企业基础吸引着其他企业“扎堆”,而陇南这一第二大中药材大市仅有5家GSP认证企业,其辐射能力仅对毗邻天水有一定的引力。

5)企业集群尽管是一种“自组织系统”,但地方政府在集群发展中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得到中药材产业发展政策得分系数为-0.769,与其他学者就制度对产业集聚的正向推动作用结论相左。可能的解释为,政策具有“包容性”和覆盖性,并非针对优势区,而是针对全省各区域,其结果是各区域中药材产业的整体发展,因此集聚水平将下降。因此,政府在降低交易费用、引导专业化分工、提升产业经济外部性等非直接干预措施上、在培育企业集群发展的环境与利益机制上都能有所作为。

表4 中药材产业空间集聚影响因素指标体系Table 4 Comprehensive infuence index system about spatial agglomeration for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industry

表5 旋转后因子载荷矩阵Table 5 Rotated component matrix

3 结论

利用产业空间集聚指标、引力模型及断裂点公式,测度了甘肃省党参、当归和黄芪三类大宗中药材产业集聚水平以及各产区彼此联动演进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中药材产业空间集聚的综合影响指标体系,应用因子分析法分析了中药材产业空间集聚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

1)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区域集聚特征极为显著,且具有明显的“先增强,后趋于减弱”的阶段性特征。

2)定西市凭借雄厚的区域综合质量、优越的资源基础以及强大的吸引力,连同天水和兰州构成了“天水-定西-兰州”“点-轴”核心空间集聚区,并辐射带动周边临夏、平凉和白银形成了甘肃中部中药材产业集聚区。陇南、甘南和庆阳因较远的经济距离和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而成为相对独立的产业集聚区。未来有望实现以酒泉为中心的河西产业集聚区。

3)以人力资本和科技投入为核心的知识溢出因子是中药材产业集聚最主要的驱动因子;资源环境禀赋是中药材产业集聚的基础,中药材产业首先在最优区位集聚,并逐渐成长发展的“点-轴系统”空间格局;区域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与开发,以及全民健康意识的提升,对中药材产业集聚产生强大需求拉动力。作为产业主体的中药材加工企业数量及其加工发展能力是产业集聚的必要条件;企业集群尽管是一种“自组织系统”,但地方政府在集群发展中依然可以发挥较大的作用。

4 建议

4.1 加大科技投入,促进组织创新,推动中药材产业升级发展

研究表明,以科技投入和创新为主的知识溢出因子是中药材产业集聚最主要的驱动因子。考虑到甘肃省中药材企业普遍规模小、创新投入低的状况,应建立省财政和地方财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在财政、金融等方面予以中药材企业尤其龙头企业政策倾向,促进其自主创新。同时,建立有效的企业竞合机制,鼓励企业联合技术攻关,切实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推动产业升级发展。

4.2 全面摸清区域资源环境“家底”,发挥比较优势,优化产业区域规划与布局

坚持中药材“道地性”原则,对全省各区域资源环境基础以及道地药材性状与生态适应性进行综合考察与评价,摸清中药材种植的优生区、适生区,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基地和CAP认证。同时,引导企业实施“公司+基地”、“公司+行业协会+基地+农户”等新兴产业模式,从源头确保产品质量。

4.3 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深化产业纵向延伸与横向拓展,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中药材产业是一个关联产业多、联系紧密的综合性产业。应根据区域产业发展状况,着力延伸集原料供给、中药饮片与中成药生产以及产品流通为一体的中药材纵向产业链。横向拓展方面,引导企业向优势产区“扎堆”,对企业GAP、GMP和GSP认证补贴;加大企业与科研单位合作力度,建立良好互利的研发、试验、孵化培育和技术服务等合作机制;加大市场和信息网络建设与改造,打造现代物流体系,为中药材产业集聚发展提供外部保障。

[1] 马延吉. 区域产业聚集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 2005, 25(2): 226-232.

Ma Y J. Research progress on regional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5, 25(2): 226-232.

[2] 陆萍, 陈晓慧. 农业产业集群概念辨析、演化特点与发展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5, 36(4): 575-579.

Lu P, Chen X H. Concept analysis,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clusters[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5, 36(4): 575-579.

[3] 肖卫东. 中国种植业地理集聚: 时空特征、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J]. 中国农村经济, 2012(5): 19-31.

Xiao W D. The spatial-temporal features, developing trend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gricultural geographic agglomeration in China[J]. Chinese Rural Economy, 2012(5): 19-31.

[4] 邓宗兵, 封永刚, 张俊亮, 等. 中国种植业地理集聚的时空特征、演进趋势及效应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13, 46(22): 4816-4828.

Deng Z B, Feng Y G, Zhang J L, et al. Analysis on the spatialtemporal features and developing trend and effects of agricultural geographic agglomeration in China[J].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2013, 46(22): 4816-4828.

[5] 姚春玲. 农业产业集群与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提升策略[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3, 34(3): 318-322.

Yao C L. Agricultural industry clusters and the strategies to enhance the regional brands competitivenes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3, 34(3): 318-322.

[6] 陆大道. 关于“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理分析[J]. 地理科学, 2002, 22(1): 1-6.

Lu D D. Formation and dynamics of the “pole-axis” spatial system[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2, 22(1): 1-6.

[7] 孙君社, 郑志安, 王民敬, 等. 现代道地中药材生产工程模式构建及评价[J]. 农业工程学报, 2015, 31(17): 308-314.

Sun J S, Zheng Z A, Wang M J, et al. Co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of production engineering mode for modern genuin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15, 31(17): 308-314.

[8] 丰志培, 常向阳. 中药材产业组织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安徽省中药饮片企业的实证研究[J]. 农业技术经济, 2010(5): 55-63.

Feng Z P, Chang X Y.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n the selection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pattern of Chinese medicinal herbs—An empirical study on Chinese herbal pieces enterprises inAnhui Province[J]. Journal of Agrotechnical Economics, 2010(5): 55-63.

[9] 邴芳, 陈强强, 窦学诚, 等. 基于市域视角的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竞争力评价[J]. 南方农业学报, 2016, 47(5): 759-765

Bing F, Chen Q Q, Dou X C, et al. Evaluation on competitiveness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industry in Gansu Province based on case study of cities[J]. Journal of Southern Agriculture, 2016, 47(5): 759-765

[10] 何晋武, 祁永安, 石利兵.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1, 32(5): 60-64.

He J W, Qi Y A, Shi L B. Study on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countermeasures in Gansu Province[J].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2011, 32(5): 60-64.

[11] 刘峥. 基于产业集群的中药材现代物流体系构建研究——以亳州中药材产业为例[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2): 115-119.

Liu Z.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modern logistics system based on industrial cluster: Taking the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industry in Bozhou as an example[J]. Journal of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16(2): 115-119.

[12] 杨敬宇, 张维. 产业集群视角下的甘肃县域现代中药产业发展[J].开发研究, 2013(2): 50-54.

Yang J Y, Zhang W.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medicine industry in Gansu coun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cluster[J].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2013(2): 50-54.

[13] 吴学花, 杨蕙馨. 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 2004(10): 36-43.

Wu X H, Yang H X. Empirical studies of agglomeration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China[J]. China Industrial Economy, 2004(10): 36-43.

[14] 朱道才, 陆林, 晋秀龙, 等. 基于引力模型的安徽城市空间格局研究[J]. 地理科学, 2011, 31(5): 551-556.

Zhu D C, Lu L, Jin X L, et al. Spatial patterns of city in Anhui Province based on gravity model[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1, 31(5): 551-556.

[15] 徐辉, 彭萍. 基于引力模型的江西省经济区划与协调发展研究[J].地理科学, 2008, 28(2): 169-172.

Xu H, Peng P. Division of economic regions based on gravity model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 Jiangxi Province[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8, 28 (2): 169-172.

[16] 董佩华. 甘肃省水土资源空间分布与组合评价[J]. 干旱区地理, 2009, 32(6): 834-840.

Dong P H. Evaluation on the water-land resource of space layout and constitution in Gansu Province[J]. Arid Land Geography, 2009, 32(6): 834-840.

[17] 邓春玉. 广东产业转型升级测度及要素空间演化响应机理研究[J]. 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3, 25(1): 78-84.

Deng C Y. Studies on measurement of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and response mechanism of factor space evolution—A case studies of Guangdong[J]. Journal of Guangdong Institut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2013, 25(1): 78-84.

[18] 王永进, 李坤望, 盛丹. 契约制度与产业集聚: 基于中国的理论及经验研究[J]. 世界经济, 2010(1): 144-156.

Wang Y J, Li K W, Sheng D. Contract system and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studies of China[J]. The Journal of World Economy, 2010(1): 144-156.

[19] 谢里. 制度安排与产业集聚: 理论与经验研究[D]. 长沙: 湖南大学, 2009.

Xie L.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and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Theory and empirical evidence[D]. Changsha: Hunan University, 2009.

(责任编辑:王育花)

Spatial agglomeration and the driving factor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dustry in Gansu Province

CHEN Qiang-qiang1, TANG Zheng-xing2, LI Guo-shun3
(1.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70, China; 2.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earch Institute of Longxi County, Longxi, Gansu 748100, China; 3. Bureau of Safety Production Supervision and Administration, Longxi, Gansu 748100, China)

Based on the concepts of regional Gini coefficient (G), Herfindahl index (H) and industry top four concentration ratio (CR4), and applying the gravity model and breaking point formula, this paper evaluated the geographic agglomeration leve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dustry of Gansu and built a comprehensive index system of 11 primary indicators to analyze the key driving factor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Results show that: 1) there were significant geographic agglomeration features for the three main Chinese medicine variety chains: Codonopsis pilosula, Angelica and Astragalus mongholicus, the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level increased first and then decreased; 2) Dingxi City became the development center with privilege comprehensive regional quality (41 051.784) and strong gravitation quantity (42.890), radiated and drove the surrounding areas including Tianshui, Lanzhou, Baiyin and Linxia to form the most important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rea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industry in Gansu Province. Meanwhile, Longnan and Gannan also formed the two individual industrial zones due to the relative far “economic distance” with more potential as agglomeration areas in Hexi area and eastern Gansu respectively; and 3) the agglomer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industry was the result of the comprehensive effect of knowledge spillover, natural endowment, social demand and industrial processing and regulation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dustry;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gravity model; driving factors; Gansu Province

CHEN Qiang-qiang, E-mail: jjglxy666@126.com.

F304.5

A

1000-0275(2017)01-0145-09

10.13872/j.1000-0275.2016.0146

陈强强, 唐正兴, 李国顺.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集聚与驱动因素研究[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7, 38(1): 145-153.

Chen Q Q, Tang Z X, Li G S. Spatial agglomeration and the driving factor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dustry in Gansu Province[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7, 38(1): 145-153.

甘肃省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042-041025);甘肃省软科学计划项目(1504ZKCA0071)。

陈强强(1979-),男,甘肃陇西县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产业经济与区域发展研究,E-mail:jjglxy666@126.com。

2016-06-30,接受日期:2016-10-08

Foundation item: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Universities of Gansu Province (042-041025); Soft Science Project of Gansu Province (1504ZKCA0071) .

Received 30 June, 2016;Accepted 8 October, 2016.

猜你喜欢

定西引力中药材
相约定西
咱们定西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中药材促农增收
延安新引力
宋四清:种植中药材 托起致富梦
“洋芋”成定西农民脱贫致富“金蛋蛋”
感受引力
DNA提取4种中药材方法的筛选
A dew dr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