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与约翰?邓恩诗歌创作手法相似性探析
2017-04-06房琳琳
房琳琳
I207.22
李商隐(约813—约858)是中国中、晚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诗作构思新颖奇巧,特别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所传达的感情婉转凄凉,感人至深。但有些诗作内容过于深奥难解,以致于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金·元好问)之说。约翰·邓恩(1572-1631)是英国玄学派的奠基人,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的作品重新引起读者的研究兴趣,并对现代诗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T·S·艾略特、庞德都是深受邓恩影响的现代诗坛代表人物。诸多文艺评论家在充分肯定邓恩的艺术造诣的同时,又都不约而同地认为他的诗歌晦涩难懂。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两位诗人为何会得到如此相似的评价?
一、“陌生化”手法
“陌生化”是由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指创作者在文学创作中采取的手法与常规表现手法相异,以便更好地到达审美效果。它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常境,打破形式邏辑却又合乎情感逻辑,使读者不但不觉得别扭,反而感到新颖别致,于不经意中把人引入一个奇美的艺术之境(申玮;79)。陌生化是化熟悉为新奇,化腐朽为神奇的利器。李商隐和邓恩在诗歌创作中都非常擅长运用“陌生化”手法。
以“无题”作为诗歌题目是李商隐的独创,无题诗也成了李商隐诗歌中最惹人注目的作品。其诗作中以“无题”作为题目的共15首,以句首二字为题目的“准无题”诗近30首。李商隐设置“无题”的诗歌题目具有很强的陌生化手法特征。从传统的诗歌创作来看,诗歌题目是诗歌内容展开的关键,通过诗歌题目读者也可以把握诗歌的主要思想内容,所以一般的创作中都强调创作必须围绕题目展开,诗歌题目中传达了许多重要的信息(沙振坤;93)。比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一看题目便知诗人要写何时(春夜)、何事(雨)以及创作时的心情(喜),不难看出诗人以极大的喜悦之情,赞美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但是李商隐却以“无题”为题,这种陌生化手法的运用使得诗歌题目所能传达的信息量最小化,也拒绝或者说阻碍了读者通过题目进行解读的意图。以“无题”为题也说明李商隐的情感体验已经不能也不必通过具体的题目来表达,这又使得李商隐诗歌题目所传达的内容最大化。因此,“无题”是一个外延极小而内涵极大,似乎毫无意义而又意味无穷的题目。
陌生化手法在邓恩的诗作中更是随处可见。如在《跳蚤》一诗中,以“跳蚤”作为题目,毋庸置疑,它就是整首诗的核心意象,诗人一共七次提到它。跳蚤是一种深褐色、小型、无翅、善跳跃、寄生在人或哺乳动物身体上的昆虫,吸血液,是传染鼠疫等的媒介。从人们的审美偏好来说,跳蚤这一意象也难以让人喜欢,但是邓恩却把这种丑陋的昆虫和纯洁美好的爱情联系在一起,这无疑是对人们一贯的审美观点的挑战。纵观中西,不乏用红豆、鸳鸯、玫瑰比喻爱情的例子,但聪明的邓恩却通过陌生化手法的加工,把“跳蚤”和爱情这两个在认知领域相距甚远,词语本义毫不相干的概念巧妙的联系在一起,让读者经历了从扑朔迷离—渐入佳境—意犹未尽的情感递进过程,延长了读者的审美过程。
二、使事用典
所谓“使事用典”,即在诗文中引用典故。李商隐和邓恩都能十分娴熟的驾驭典故,故常能推陈出新,赋予典故新的色彩和新的意义,使典故在诗歌中的使用恰当得体又新颖别致。邓恩在《歌》的第一节连续用了四个典故:去,抓住一颗流星/ 使曼德拉草根怀胎/ 告诉我,过去的岁月何处追寻/ 或者谁能够把魔鬼的蹄子劈开/ 教我如何倾听美人鱼歌唱(笔者自译)。“曼德拉草根”这一典故出自《圣经》,是一种开有黄绿色花朵并生分叉的根的植物。因为它的根与人体形似,所以传说女子服用后可以怀孕。“告诉我过去的岁月何处寻”典出中古法国诗人Villon的名句:“去年的学到哪里去了”(孙谨,137)。“魔鬼的蹄子”也出自《圣经》,传说中魔鬼的脚像牛羊的蹄子。而“美人鱼”的典故出自希腊罗马神话,此处指海妖塞壬,据传,塞壬用自己天籁般的歌喉诱惑过往的水手,使他们倾听失神,从而导致航船触礁沉没。
李商隐在《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的颔联中所提到的“凤”和“犀”也都是出自典故,但被李商隐赋予了新的意义。“彩凤”,顾名思义,就是长着彩色羽毛的凤凰。凤凰是传说中的神鸟。《山海经·南山经》云:“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鸟,五采而文,名曰凤凰。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义。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转引自沙振坤;93)而李商隐用“彩凤”就更加突出了凤凰“五采而文”的特征。而“犀”是指犀角。在《抱朴子·登涉》中的记载为“通天犀”、“骇鸡犀”。犀角经过李商隐的艺术加工变成了具有神奇灵通特征的“灵犀”。在《锦瑟》中,李商隐借用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田生烟等典故,通过想象与联想,把听觉感受转化为视觉形象,把片段意象组合起来,创造出朦胧的境界,从而借助可视、可感的诗歌形象来传达其真挚、浓烈而又难以捉摸的情感。
三、意识流手法
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家先驱詹姆斯创造出“意识流”这个词,用来表示意识的流动特性。意识的内容是从来不会静止不动的,是流动的。意识流作为一种现在常见的叙事方式,用以表达人物思想过程的波动和流行。在此过程中,感性知觉和意识、半意识,记忆、期待、感觉及随意联系混合在一起(李乃坤;247)。
首先以李商隐的《锦瑟》为例。该诗作所描写的意境打破了时空界限,月光与日光,沧海与陆地,现实的情感与往日的经历,实际发生的与想象中的事等。意识流手法的运用使得这些不可能同时并存的事物被溶为一体,诗人把它们与个人的生平相交织,还溶进了历史与神话。人类与自然、超自然融为一体。诗人打破了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界限。
再以邓恩的《破晓》为例:“别动,心爱的,不要起来,闪耀的光亮是你眼神的风采,我愿有一个永恒的夜,没有痛苦,也没有别离。别动,再待一刻,别让我的快乐夭折。”(转引自孙谨;138)诗人幻想“有一个永恒的夜”,这样他就可以享受永恒的爱情,但在短暂的幻想之后他又回到现实中来,对爱人说“别动,再待一刻”。所有这些感觉和情感都是主人公清晨睁开双眼的瞬间发生的,诗人打破了主客观、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意识流手法的使用令全诗跌宕起伏,耐人寻味。
李商隐和约翰·邓恩通过运用“陌生化”手法强化了读者的审美体验;运用典故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了解到诗作中丰富的内涵;意识流手法彻底打破时空界限,使得整个作品的表现形式和思想内容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创作手法的相似性为深入理解、客观评赏两位诗人的作品提供了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