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新闻报道规律性探究
2017-04-06马刚
马刚
从事新闻工作10余年,接触会议的频率相对较高,对于会议新闻报道,也多少琢磨了一点“门道”。现将一些粗浅的认识付诸文字,请行家及老师多多指点。
一、会议新闻不可或缺
对于《兴安日报》这张地市级党报来讲,会议新闻不但不可或缺,而且通常是一版的“主食”。为什么这样讲?笔者认为原因有二。
其一,做好会议报道是媒体喉舌功能的重要体现,既是任务更是责任。无论是兴安盟委委员读书会、盟委扩大会、全盟经济工作会议、全盟农村牧区工作会议,还是人大会、政协会,都关乎全局、关乎民生。在这类会议上,一些重大方针、政策的出台,需要记者们深入、准确地阐述;重大战略和任务的部署,需要凝聚编采人员的合力,迅速、全面地传播。因此说,如果媒体不接触会议报道,那么很容易偏离中心、偏离全局,媒体的喉舌功能也就难以发挥(笔者说的会议新闻,是指有新闻价值的会议新闻,而不是程序式的,无新闻内容的会议)。
其二,关注会议报道的读者群层次高、层面广。10余年的新闻编采实践中,笔者发现,常有这样几类群体在密切关心、关注着会议报道。一为各级领导及领导秘书;二为党政机关公务员、干部;三为离退休老同志、老干部;四为当地较有影响力的企业家和社会活动家;五为与此次会议有直接或间接利益关系的其他群体。
二、会议新闻的特性
与其他新闻文体相比较,会议新闻有其特定的规律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其一,受宣传价值的影响和制约更大。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有些会议新闻报道因其内容很重要、宣传价值较高,见报后的位置很显著,甚至是一版头条。在特定的背景下,一些会议新闻谁写都是头条,因为它“天生”就是头条。
其二,对新闻时效性的要求更高。近年来,盟委领导对《兴安日报》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党报新闻稿件的时效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兴安日报》就新闻稿件的时效性问题,做出了一项硬性规定:一般情况下,上午采访的新闻,下午3点半前交稿;下午采访的新闻,第二天一上班交稿。
其三,更能检验记者、编辑的基本功。在笔者10余年的新闻实践中,常听社领导和新闻前辈们说,会议新闻最好写也最难写。最好写不用细说了,有些会议报道是有固定模式的,一套即可。那么,为什么说会议报道最难写呢?难就难在记者、编辑要勇于并善于找到最佳新闻角度,从大量的会议新闻资料中,把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挖掘出来,并见诸报端。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披沙拣金”的素质和能力。
三、会议新闻可读性差的主要原因
目前,新闻采写的现状并不是很好,很多新闻记者都变得浮躁,不愿意深入到新闻现场去观察、分析和思考,只依靠网络、电话、资料报道一些不痛不痒的新闻,从而导致会议新闻整体质量的下降。在日常报道中,有一些会议新闻不新、不活、不实,官话、空话、套话不少,关注点不多,指导性不强。这些是影响党报会议新闻可读性的主要因素。对于读者来讲,冗长而无味的会议报道肯定是不受欢迎、阅读率低。
其实,大多数会议新闻是可以出“彩”、写“活”的。那么,长期以来,各级媒体上部分会议新闻趋于程序化、公文化,行文呆板、语言生硬、内容空洞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报道观念上存在误区。从报道的观念上看,在相当的层面上还存在着这样的错误认识:长篇大论的报道才有份量,面面俱到的报道才有份量。于是,往往把原本不该写长的写长、不该做大的做大,以致文章求大、求全,看不出要报道的重点。
其次,报道思维上仍力图求稳。提起会议报道,有些记者和编辑马上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想到:出席会议领导的排名、会议议程、领导讲话。尽管他们也知道要从会议中抓新闻,但往往在实际工作中被固有模式套住了。
最后,有的记者认为,按照固有模式写出的会议报道,各环节都会一路绿灯,上版会很顺利。因此,不少跑会议新闻的记者,采访就是拿讲话稿,一切都按固定程序来。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写“八股”式会议新闻的思维定势。
四、以“三贴近”的视角采写会议新闻
要想使会议新闻成为真正的“大众新闻”,就要认真改进报道方式,以“三贴近”的视角采写会议新闻。
试举一例,这个例子主要从会议新闻的标题上体现“三贴近”。前几年,笔者去采访全盟法院院长工作会议。在这次会议上,盟法院院长向全盟两级法院安排部署了即将开展的重点工作,其中特别指出:对个别执法不廉、裁判不公、吃拿卡要的法院干部,要坚决清理出法官队伍。会后,笔者进行了认真思索:怎样才能使读者明了全盟两级法院坚决清理极少数执法不公、不廉的法官的决心和力度呢?筆者觉得首先要在会议新闻的标题上下功夫。针对多年来老百姓对管不住自己嘴的少数法官的痛恨之心,笔者联想到了用“炒鱿鱼”这个词来形容对个别法官的严肃处理。“寓谐于庄”,既生动又形象。于是,这样一则标题便产生了。全盟两级法院在开展“强化管理年”活动中严肃提出:把“贪吃”的法官“炒鱿鱼”。据反馈,此标题见报后受到读者的好评。
五、要善于挖掘独家新闻
时下,读者对媒体最不满的就是会议新闻,其中原因就是各媒体的会议新闻无论是报道内容还是报道角度均大同小异。各媒体缺乏来自会议中的独家新闻,成为新闻竞争中的一大“软肋”。故此,有远见的媒体领导在抓独家新闻时,更注重抓会议独家新闻。采写独家新闻特别是会议独家新闻,是关系到新闻媒体的品位、风格乃至市场“卖点”的一大关键因素。
为了提高新闻的质量,采写会议独家新闻,应该走进新闻发生现场,从现场的氛围、环境、人物、语言、表情中发现独特的新闻线索,找到新闻的亮点,从而报道出优质的独家新闻。
10余年的新闻工作生涯中,笔者有很多新闻奖项来源于“会议背后的新闻”。例如笔者采写的《学田乡致富主题干群会开出了大效益》这一稿件,不仅获得了中国地市报好新闻奖,还获得了内蒙古好新闻奖和全国少数民族好新闻奖。究其原因,在于笔者能够从日常会议中挖掘、提炼新闻,然后深入采访、迅速成稿、及时见报。
记者在完成会议采写任务后,新闻稿件要在第一时间及时送审。重要新闻尽量以纸质形式送审,便于领导审阅全文和审阅后签字。另外,有些新闻稿件通常以通稿的形式发表在各媒体。这就意味着,哪家送得快就采用哪家媒体的稿件。作为优秀的新闻记者,不仅要具有敏锐的新闻嗅觉,发现新闻的表现内容,同时更应该具有挖掘新闻素材中深刻内涵和价值的能力。
(作者单位:兴安日报社)
编辑:王洪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