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学驱采出液处理站库管理实践与探索

2017-04-06刘锡铭

企业文化·下旬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储罐流程

刘锡铭

新疆油田采油二厂已有50多年的开发历史,以砾岩油藏注水开发为主,自2006年起开展了以聚合物驱为主的化学驱工业化试验,2016年又开展了八区化学驱工业化试验,油田开发进入中后期,化学驱已成为砾岩油藏三次采油提高采收率的一项最有效的技术之一,然而化学驱采出液处理站无论是工艺技术还是管理都还处于研究、摸索阶段。采油二厂化学驱采出液处理站库是疆内首座化学驱采出液处理站,处理站在管理上没有同类经验可以借鉴;人员短缺,编制不全,举步维艰,而站库管理已成为影响我厂化学驱能否持续大规模开展的一项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开展了化学聚驱采出液处理站库管理实践与探索。

一、基本现状

(一)人员紧缺,员工素质与专业技术水平不能满足实际需求。该实验区的地面工程2011年6月开建,于2012年11月试投运。该站定编70人,所需工种主要应为集输工、污水处理工,实际配置只有45人,45名员工由集输工、注水泵工、采油工、天然气工等多工种员工组合在一起,技术等级高低不一,自身素质参差不齐,性格特点各有不同,管理难度前所未有。目前配备正副班长3名,实行四班一倒工作制,主要工作为设备设施的运行管理、日常巡回检查、资料录取、原油集输、污水生物处理、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等工作,4年来一直处于严重缺员状态。

(二)工艺技术设计不完善、污水處理运行参数不符合实际需求,处理效果与任务指标相差甚远。该站两台分离器的液位计、电动阀等出口配套设施以及四台相变炉冷凝系统各部位的重要工艺设施,设计中都缺乏冬季极寒运行防护理念,保温措施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致使冬季运行中时常发生冻堵情况,在过去运行的几个冬天里员工们忙于解冻就多达50次;提升泵与沉降罐、调储罐等液流系统缺少安全防护通道和节能环节,增大了运行风险和成本;污水处理指标受地理水质、环境温度、进出处理设施的流量等多重因素制约,因地制宜优化参数方能达到理想指标。

二、基本认识和优选做法

做为一个开采具有50年之久的老区块来说,非三采技术很难再能满足持续稳产需求,通过近十年的三采实验,这一区块的采收率已见到令人欣喜的成果,在原有老区块全面实施三次采油恐怕为期不远,这一采油方式应该可以成为老区块的长期工程,然而采出的带聚原油的处理还刚刚处于起步阶段,虽在理论上有其他油田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但实践中由于区块液体特性、环境温度要求、药剂的适应性都有极大的差异,在其他油田畅通无阻的处理流程和方法在我们这个区块屡屡出现障碍,摸索、探讨就成为我们这些实际操作的非专业人员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作为、细致总结、提供参考经验的首选任务。

(一)把“软实力”武装起来,将带聚原油合格处理和水质达标做为考核的“终极目标”,灌输到每一位员工头脑里,强力推进三采站人力资源的提升和生产的安全运行。“软实力”先从第一要素“人”入手,助力安全生产由虚向实转变。众所周知,“人”是班组安全生产的第一要素,人的稳定状态决定了安全生产的走向,该站库建站之初,紧张的人员配置、较为艰苦的工作环境以及全新的生产工艺,加之近一半的员工又是由全厂各基层单位被迫派遣人员,他(她)们的整体状况是:工种不对路、技能不全面、素质不太高,上岗之初,交织在一起的新老员工,表现出员工抱怨多、队伍不稳定、班组成员合作欠沟通、团队意识淡薄等诸多不利因素,给全站的安全生产带来了多重阻挠。面对这些困难,怎样把一盘散沙、没有共同认知的队伍统一起来,变得强硬起来?该站库以稳定“军心”为切入点,以建和谐站库促安全生产为目标,通过启动“三项工程”凝聚人心,逐步强化了团队意识。

1.“暖心、亲情工程”献爱心、促和谐。常言道:人心齐泰山移,一个单位,无论员工有多少,如果人心向背,各行其是,就会一盘散沙,在困难面前就会一败涂地,反之对员工进行点滴的关心,细节的关爱,让员工感受到团队的亲情,组织的温暖。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凝聚了“向心力”就会事半功倍。站库总人员的基本特点是女性员工多,年纪偏大的多,身体不好的更多。但是,在该站管理理念的熏陶下,全站员工无论是谁,只要有人生病住院,或是家里遇到困难,站上都会安排人员在第一时间去家中探望,送去全站员工的问候和关怀,真正把“两必贺(即员工取得成绩和家庭有喜事)、三必访(即员工情绪低落和受处分以及家庭闹矛盾)、四必谈(即员工受到批评、受到挫折以及出现矛盾和离岗退休)、五必到(即员工结婚生育、生活困难、生病住院、亲人去世以及遇有突发事件)”落实到员工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员工们都曾感受过来自该站库这份特殊的“温暖”。一名民族带班班长说的好:“不管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只要我们在一起上班大家就是一家人,谁有困难我们都应该积极主动地的去帮助他(她)”,一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班组员工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和谐温暖的美好心声。四年来,不论站上是迎来了新员工,还是送别了退休的老员工,站库都一直坚持员工欢迎会和离别送相册这样的方式给他们留下一种特殊的记忆。不管你是从哪里来,也不管你是民族还是汉族,在该站,陌生的人会因为彼此的温馨微笑而变得亲切起来;陌生的环境会因为大家的热心周到而变得熟悉起来。一句简单问候“你好!”一个简朴的欢迎仪式“欢迎你的加入!”让所有员工都以诚相待,互相帮助,互相关心的成分成倍增长。

多年来站库还针对员工动态形成了信息“直达车三通道”,一是每天碰头会班长要通报当天人员情况,包括解决的纠纷,遗留的矛盾和需要站上出面解决的难题让与会人员都能了然于心;二是指派素质较高、群众基础好、热心帮助他人的民汉各一名员工作为信息员,凡是需要站上给予帮助和协调的家庭矛盾以及不便于向公众启齿的难事都有信息员及时反馈到站上而得到及时化解;三是利用高科技建立“手机朋友圈”,在圈里大家畅所欲言,家长里短,婚丧嫁娶,远行近休等多方面的信息一目了然,站领导每天都会投入一部分精力把员工们的“私家事”当作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去料理,就有了员工们“意想不到”的惊喜时时出现,点点滴滴润无声的关怀让员工们看在眼里装在心里,有种“单位就是第二个家”的感觉,人人不能给家抹黑的理念蔚然成风。

2.“培训、特补工程”强技能、显作为。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做好某项工作必先具备做好这项工作的劳动群体,铁匠做面包,技能不对路不可能做出可口和满意的食物,该站库以班组安全建设为起点,以创建“学习型班组”、争当“知识型员工”为目标,将工作重点放在员工的学习力、创新力和适应能力上。在学习过程中,结合岗位员工素质参差不齐和人员紧缺的生产现状,量身定做了一套“滚动式”培训。其一是“大锅饭”变成“吃小灶”,充分发挥带班班长的骨干作用,带班班长是一个运行班的核心,每天在技术人员的协调下,由先学一步的技能专家、高级技师为带班班长“开小灶”培训,从工艺到设备、从管网到配电、“广”到流程衔接,“细”到自动化的每个操作都一一传授,在四位带班班长逐步掌握所学技能后,再实施“传、帮、带”为其班组成员进行授课培训,把性格合得来,语言沟通无障碍但技能又有差别的员工进行两两配对形成“临时师徒对子”进行特补,对成绩优异的对子予以奖励,极大地调动了学习技能的积极性。其二是“撒网”变“点菜”,以往的培训多数是由技术人员统一安排,安排什么学什么。为了便于员工更好、更快的掌握技能,达到运行中的需要,员工想学什么,哪个环节掌握的比较薄弱,自己可自行“点菜”,培训方式的改变,满足了不同员工的不同“口味”,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和技能掌握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出现了一大批懂流程、熟设备、能操练的民汉员工,为全站的安全生产铺下了坚实的地基。

3.“制度、规矩工程”保安全、促效益。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单位没有规矩、缺乏制度约束,工作起来就会以每个操作者的个人爱好和意志为转移地瞎闯乱窜,安全生产得不到顺利实施,员工的利益也得不到保障,而这些制度和规矩就是让每一名员工都能清楚那些是好的行为、可干的,那些是不好的行为、不能干的,那些是允许的,那些是不允许的,遵守制度和规矩会有怎样的收获,不遵守制度和规矩会有什么样的惩罚和后果。这几年先后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为站库筑牢了安全生产的坚实基础,生产任务得以顺利进行,安全生产效益取得极大进步。

(二)让“硬实力”发挥最大效力,面对难题和问题以自己动手为主上级部门协调解决为辅,革除不利工艺环节和制约因素,确保原油及污水处理工序畅通。

该站目前技师和高级技师共有9名,占总人数的12%,通过几年的练就已经成为骨干中的骨干力量,四年来就工艺设计上不符合实际操作的流程、没有考虑冬季生产诸多不利环节以及缺少的必备设施等问题由骨干们提出了有效的改造方案并组织了实施;在水质达标方面,指定专职人员跟踪每天的处理效果,收集各类数据,做出前后对比图,总结出阶段性经验,并将实践转换成阶段性理论成果进而再去指导实践,周而复始见到了一定的效果。

1.在工艺改造上主要进行了以下几项:(1)优化沉降罐放水线,增设沉降罐底部放水流程,解决清罐放水难及应急情况下沉降罐易溢罐的问题;(2)优化二沉罐提升流程,增设二沉提升泵跨接流程,利用二沉罐与净化油罐的压差直接输送,节能明显,仅电费一项就年节约达十万元;(3)增设分离器液位计、电磁阀、相变炉保温设施,即解决液位计及电磁阀冻堵带来的隐患又大大减轻了员工们的劳动强度;(4)设计发明丝杆透明防护罩,解决丝杆被沙粒填塞进而引起卡死丝杆无法开启的问题,消除了在露天场所操作员工们重复劳动的困扰;(5)优化浮渣池排渣流程,增设浮渣池直接至污水池流程,解决浮渣池排渣困难的问题,减轻了冬季生产给员工们带来的超长工作量和避免了人身冬季受伤风险。

2.对含聚污水处理的参数和工艺进行了优化:对进入调储罐液体温度及流程进行变动和优化。试验投用初期,按厂家在其他油田的经验,要求温度设定在21.5℃,且三座调储罐采取并联方式运行,此时调储罐进出口取出水样的结果是水黑、粘稠度高,明显可见油花、絮状悬浮物等,针对这一情况,调整调储罐进出口流量,采取定期在一沉降罐排放乳化液,降低油水过渡乳化时间,并将1#、3#调储罐串联,利用高出水进入2#调储罐,延长沉降时间;再从采出液源头入手,由分离器出口进加热炉一次加热增加一沉出油进二沉二次加热的过程,将温度从21.5℃升至23℃,并控制含聚污水均衡的来水量,减小对调储罐的冲击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3.把合理化建议和劳动竞赛落到实处,集中消除安全隐患。面对首座含聚处理站不完善的设备设施和不符合现场安全要求的配电配件,该站围绕HSE各类目录要求结合以往违章图片动员、激励全站员工深挖各类问题和隐患,比如:防爆场所有没有非防爆设施,防爆设施是否丧失防爆功能,校验仪表仪器是否过期,各部位是否有松旷漏等等,仅2015年本站员工自查问题点就多达168项,最大限度地消除了生产中的不稳定性。

三、取得的成果

(一)在四年的运行时间里,在生产任务加重、工作量翻倍,而人员紧缺问题没有得到充分解决的情况下,员工队伍的凝聚力反而加強了,抱怨声、消极情绪被热情洋溢的工作积极性逐渐取代,以往休息日上站抢修、夜间突击解决突发事件的情况也逐步减少,全体员工聚其心、合其力、凝其智,思想上拧成一股绳,出现精神状态饱满,队伍稳定,思想素质、技术能力逐渐提高的欣喜局面,2015年被油田公司授予“班组建设达标”劳动竞赛先进班组称号;被采油二厂授予“五型班组”称号,鼓舞了士气、树立了自信。

(二)已取得发明专利证书的有三项,一是针对风沙场所的上百个露天闸门,为防止丝杆被沙粒填塞进而引起卡死丝杆开启,发明了“透明丝杆防护罩”,经现场实验效果很好;二是针对诸多管线检测难度大的问题发明了“油气输送管道变形无损检测定位仪”;三是“百分表连接装置”。2016年已受理的专利有两项:“容器冲洗辅助装置”和“大罐污泥取样探测器”。这些专利为三次采出液站的立足奠定了可操作性的基础。

(三)具有实践性质的论文8篇分别刊登在不同的刊物上,为采出液处理站各生产环节提供了理论支撑。

(四)具有实质性成果的QC《提高员工五会合格率》获厂级二等奖;《提高注入目的液指标合格率》获油田公司三等奖,为继续深入探讨采出液站的软硬件趟开了路径。

(五)骨干作用突出,自2015年7月成立技师技术小组以来,共提出各种合理化建议、流程改造、流程优化、技术革新11项。

猜你喜欢

储罐流程
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在急性脑卒中抢救中的应用
我国超大容积LNG储罐设计及建造技术实现全面突破
大型常压储罐在线检测技术及应用探析
与元英&宫胁咲良零距离 from IZ*ONE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一课四备”磨课流程例说
中国首个自主技术大型LNG全容储罐项目开工建设
近断层区地震脉冲参数对立式储罐地震响应的影响分析
汽油组分罐罐体提升分析计算及建议
储罐电动葫芦提升倒装施工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