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TPP并非落到中国头上的馅饼

2017-04-06孙忆

中国新闻周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国际经贸伙伴关系规则

孙忆

对自身实力、战略定位以及相关国家的策略意图保持理性而清醒的认识,

与TPP这一机制维持适度的参与和接触关系,而非贸然选择加入,应是

中国当下对待TPP的一条可行道路

应太平洋联盟轮值主席国智利邀请,中国政府拉美事务特别代表殷恒民大使率团出席了于3月14至15日在智利海滨城市比尼亚德尔马举行的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高级别对话会。此次会议讨论了如何通过现有的一些倡议和协议,如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以及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等,以推进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2017年伊始,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上台后立即签署了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的行政命令,昔日的TPP机制主导国宣告中途退出。在此背景下引发普遍猜想,即中国是否会加入TPP、取代美国主导TPP乃至亚太自贸谈判的未来发展。

此前,TPP通常被看作是美国联合盟友伙伴以更高水平经贸规则在亚太地区约束或制衡中国的制度工具,而现如今TPP成员国却主动邀请中国参与TPP的谈判进程,且似乎将中国视为一个令TPP“起死回生”的重要外部力量。

但事实上,美国退出后的TPP对中国而言可能并不是一块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从目前中国的国家实力和外交伙伴关系上看,中国贸然加入TPP并不明智,因为这超出了中国的能力范畴,反而将使中国在全球、区域、双边等各个层次上陷入被动。因此,对自身实力、战略定位以及相关国家的策略意图保持理性而清醒的认识,与TPP这一机制维持适度的参与和接触关系,应是中国当下对待TPP的一条可行道路。

全球层次:中国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竞争的 “鸡肋”选项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与国际政治经济权力格局的变迁,既有的国际经贸规则体系不再适应国家间贸易发展的需要而亟待重塑,各国为争夺贸易规则主导权而展开竞争博弈,因为各行为体都意图在新的国际经贸规则体系中更多地体现自身的意志,以便运用规则在国际贸易往来中维护自身利益。

中國也参与到了这场围绕国际经贸规则制定、塑造并主导国际制度而展开的竞争当中。过去,奥巴马任下的美国政府凭借TPP发起贸易规则攻势,力主在TPP制度框架下率先形成并实践高标准贸易规则的制度伙伴圈,并试图利用这一伙伴圈抵消或制衡中国不断增长的政治经济影响力,由此将中国排斥在规则制定圈之外,使中国最终不得不接受于己不利的国际经贸规则,面临“二次入世”的危机。为应对TPP带来的巨大制度压力,中国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为主要制度手段加以抗衡,大力推动RCEP规则谈判进程,力图使RCEP成为新一代国际经贸规则诞生的首要阵地。

而当前,美国退出TPP的举措意味着它可能不再借助TPP这一超大型自由贸易协定(FTA)来实现其重塑国际经贸规则体系的目标,但这不意味着中国就能够介入TPP而获得国际经贸新规则的制定权和主导权,因为美国还可能通过迫使其他国家与其签订双边贸易协定的方式间接对国际经贸规则体系重塑产生影响。并且,由于美国作为全球经济霸权国的本质尚未改变,它对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的走向仍有深远的影响,而特朗普上台后美国愈发凸显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很可能会对中国致力推进的全球多边贸易自由化、便利化造成牵绊,进而也给中国重塑国际经贸规则体系带来障碍。

此外,中国当前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仍有不足,这种既有的结构性约束也阻碍了中国将不断增长的经济实力顺利转化为相应的规则制定权。显然,即使加入TPP也不能马上增加中国的制度性话语权,因为中国要消化与TPP高标准规则之间的差距尚需时日,短期内并不能成形。

因此,从全球层次上看,加入TPP并不有助于中国实现重塑国际经贸规则体系的目标。某种程度上,TPP可能是中国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竞争的一个“鸡肋”选项。

区域层次:中国融合RCEP与TPP两套贸易机制的时机尚未成熟

目前,中国依旧坚持以RCEP为推进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主要路径。此前,在对美国退出TPP作出回应时,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就立场鲜明地表示,中国将推进RCEP谈判和亚太自贸区建设。RCEP是中国在当前国际经贸规则体系重塑背景下所倡导的弹性、灵活、包容的规则制定路径,亚太自贸区则是未来新兴经贸规则最终实现的平台之一,对RCEP和亚太自贸区的重视体现了中国在应对国际贸易制度变迁时的立场。

倘若中国加入TPP,一个现实而紧急的问题在于,中国应怎样调和RCEP与TPP之间在规则制定模式上的差异;换言之,中国应如何使自身能同时适应两套风格迥异的规则制定模式,并适时地促进两大机制间的有机整合。尽管RCEP和TPP都宣称要实现更高规格、更高水平的国际贸易新规则,但二者在实现路径上却有着天壤之别。

RCEP本质上是成员国基于地缘范围的一种经济联合,试图整合既有的自贸区网络,解决东亚FTA格局中的“意大利面条碗”效应。它在议题上更侧重于削减货物贸易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边界措施,完善区域生产及贸易流通网络,可被视为一个超WTO性质的贸易协议。基于这样的目标,RCEP在规则制定过程中更重视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保护,其灵活性、渐进性、包容性的特点也更适合发展中国家。

而TPP则是旨在解决既有FTA的质量问题,除了在传统议题上有所深化,要原则上无例外地废除所有关税,还要求切实制定关于知识产权、政府采购、竞争政策、劳工标准、环境条款等新兴议题的具体规则,重点关注边界后措施的规则统一,力争实现“下一代”贸易规则的竞争优势。TPP这种更为严苛的经贸标准往往更适合发达国家及部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的深度一体化。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快速发展的新兴经济体,尝试接受TPP的高标准规则,并不符合中国当前的能力与利益。若是即刻加入TPP,中国将很可能要为此付出巨大的规则成本,因为新规则的标准之高客观上超出了中国目前的生产力水平,过高标准的新规则实施会给中国国内产业和企业造成巨大的冲击。而循序渐进、灵活弹性的RCEP才是中国当下更务实的选择。并且,这两大机制现在在规则标准、成员资格等方面似乎也没有可以整合的着力点。

RCEP和TPP好比是对同一病症开出的不同药方,若不加思索地将其直接混合以求治病,必将引起副作用。未来中国有望成为推动RCEP和TPP有机整合并最终建成亚太自贸区的重要力量,但就目前来看,在区域层次上,中国融合这两大贸易制度的时机尚未成熟。

双边层次:中国即使加入TPP也无法获得更可观的利润

在国与国之间的双边交往层面上,若中国确实意欲加入TPP并取代美国成为机制主导国,中国的外交关系还可能面临新的变数和风险。

一方面,根据TPP已经达成的协议,中国加入TPP须与各成员国进行逐一谈判并获得通过,而这将耗费极大的谈判成本,且中国通过TPP能获得的利益可能还不足以抵消这样的成本。目前仅澳大利亚明确表示希望中国加入TPP,但其他成员国均未有明确表示,中国得提供足够的利益和好处才能换来TPP的入场券。况且,日本等个别国家可能也不愿意坐视中国在新的国际制度平台上扩大影响力,反而会在中国加入TPP的过程中加以阻碍。与此同时,中国通过TPP可以获得的经贸利益也十分有限,因为在当前TPP的11个成员中,只有加拿大和墨西哥未与中国建立起FTA联系,而加拿大也已经与中国开始研究FTA可行性,因此中国即使加入TPP也无法获得更可观的利润。从成本以及收益的角度看,目前中国加入TPP是一个不划算的选项。

另一方面,中国加入TPP有可能不利于中国密切维持与RCEP成员国之间的伙伴关系。中国自一开始就积极参与以东盟为主导的RCEP机制,RCEP成为中国强化与周边国家的伙伴关系,争取在國际竞争中的伙伴支持的重要制度平台。一国的经济资源和制度资源终归是有限的,具有零和性质。中国如果加入TPP,必然会对TPP投入相当数量的资源以推动机制运转,而分配给RCEP的资源相应会有所减少。因而,RCEP成员国特别是东盟国家很可能会质疑中国推动RCEP进程的决心,这无助于中国与RCEP各方互利互信的构建。

总体上看,在当下这个时机加入TPP,可能会使中国在处理自身的双边伙伴关系时面临比较尴尬的境地,一定程度上会对中国构建良性、互信的经贸伙伴关系网络产生不利的影响。

美国退出后的TPP内出现了领导真空,这看似是中国可以借用以扩大政治经济影响力的制度平台。但是,正所谓“天上不会掉馅饼”,中国此时若要填补TPP当前的领导真空,将很可能付出巨大的成本和代价,这种潜在的损失不仅体现在中国对更高标准经贸规则的适应过程中,还体现在中国构建自身伙伴关系网络的进程中。

中国应邀参加TPP成员国会议的意义或许更多存在于象征层面上,表明中国一如既往地对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予以支持,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与全球经济治理话语权。毕竟,中国还有更实质、更要紧的事情要做,那就是要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对内尽快弥合自身与国际贸易高标准之间的水平差距,借助国际规则力量倒逼中国国内体制改革;对外积极开展自贸区谈判,一方面积极寻求既有的FTA协定升级,另一方面也可以与美国传统盟友或美国主导势力范围内的国家开展更多的FTA接触、联系或谈判,如当前中国与加拿大加快联合可行性研究进度、推动与海合会之间的自贸区谈判等。

猜你喜欢

国际经贸伙伴关系规则
让规则不规则
不如吃茶去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论国际经贸与商务环境下的跨文化沟通
社会治理体制现代化:社会服务伙伴关系演化、本土化及治理之道
二则
本 期 导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