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基雅维利与荀子思想观比较

2017-04-06贾姝宁

法制与社会 2016年36期
关键词:政体

贾姝宁

摘要 马基雅维利和荀子都是世界上伟大的政治思想家,虽然他们生活在不一样的环境,但他们都处于礼乐崩塌,社会大变革的大的时代背景,他们所面临的时代赋予他们的使命都是重建统治秩序,思考和探索新国家的运行机制。目此,他们的思想在人类文明历史上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很大区别,但不可否认他们的思想都各在东西方产生了深远影响。马基雅维利和荀子的思想不仅对各自的社会发展产生影响,而且对当今社会也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 人性观 君民关系 治国理念 政体

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2.414

一、二者所处的社会背景比较

(一)马基雅维利所处的社会背景

马基雅维利出身于1469年,是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政治家、外交家、同时也是位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利出生于稳定的社会时期,十五世纪的意大利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最初萌芽的地方,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文化艺术吸引了整个欧洲,但是意大利的政治体制仍然没有脱离封建分裂状态。马基雅维利的前半生处在佛罗伦萨的黄金时代,文艺复兴的全盛时期,后半生则处在法国和西班牙等国在意大利的战争时期。马基雅维利的政治生涯与佛罗伦萨共和国重建和再度覆灭相伴随政权的频繁更迭,使得马基雅维利在现实与经验教训中摸索出属于自己的政治思想。

(二)荀子所处的社会背景

荀子出生于公元前313年,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战国末期,由于荀子所处的时代已经远离了夏、商、周的礼制社会,旧的礼制社会已经瓦解,新的社会制度还未建立,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正在进行,整个社会正由奴隶制向封建制变革。在不断的改革过程中,封建制度得到巩固和发展,社会朝着大一统的方向迈进。但各派林立的思想界急需要进行一次大整合,儒家学说需要适应新的时代要求,荀子的思想产生了。荀子不仅批判总结先秦诸子思想,而且对诸子百家都有吸收和借鉴,从而形成兼容综合的思想特色。在制度建设方面,荀子提出重新建设“礼”,强调“礼者,养也”,在新的社会来临之际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马基雅维利和荀子所处的年代虽然不同,但他们面临的社会状况却是一致的:动乱的年代,不稳定的政治局面,分崩离析的国家,使他们受到了来自时代使命感的相同的召唤。

二、二者政治观之比较

(一)人性观

马基雅维利认为无论是君主还是普通人本质上都是自私自利、忘恩负义,善于伪装,但是马基雅维利人性恶的论述主体是君主,即着重论述君主怎样来运用恶来实现更好的统治?怎样在守信和诡计之间找到权衡?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这样论述:“君主既然必须懂得运用野兽的办法,他就应当同时效法狐狸和狮子。由于狮子不能够阻止自己落入陷阱,而狐狸则不能够抵御豺狼。因此,君主必须是一头狐狸以便认识陷阱,同时又必须是一头狮子,以便使豺狼惊骇。”而君主更应该深谙人性恶的这个原理,加以运用使君主自身看上去具有慈悲为怀、笃守信义、合乎人道、清廉正直、虔敬信神这些美德。可以说君主必须具有狡猾的品质,做一个伟大的伪装者和假好人。同时,他还认为在所有欲望中,最大的就是人对财产的欲望,告诫君主不要染指自己公民和属民的财产,以及妻女。

荀子在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提出了“性”恶论的人性理论,荀子的“性”恶论有俩部分构成“人之性恶”、“化性为伪”,荀子的“性”恶论是站在普通人这个角度的思考,不同于马基雅维利是侧重君主。荀子在《荀子·性恶》中写道:“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在荀子看来,人有利己和纵隋的本性,就是人性本恶,人天性中的欲求是无止境的,如果放任其自然发展,就会引起相互争夺而导致“恶”。并一再强调在认识到人性本恶这个事实,才需要后天的学习以及礼仪道德的教化,即通过后天的“化性起伪”仍然可以达到善的目的。站在“性恶”的立场上,荀子十分强调礼乐教化制度对于文明秩序生成的重要性。荀子的性恶论的意义在于指出修养的“必要性”。善行通过在“礼”的指导下,化性起伪为途径进行培养。

(二)君民关系

一方面,马基雅维利提出,对于君主,是被人爱戴还是受人畏惧哪个更好?他的回答是:最好两者皆备,但当必须有所取舍的时候,君主要毫不犹豫的选择被人畏惧,理由是被人畏惧要比受人爱戴安全的多,在《君主论》中,马基雅维利这样写道:“人们冒犯一个自己爱戴的人比冒犯一个自己爱戴的人有较少的顾忌,因为爱戴是靠恩义这条纽带维系的,然而人性是恶劣的,在任何时候,只要对自己有利,人们便把这条纽带一刀两断。可是由于畏惧受到绝不会放弃的惩罚而保持着。”另一方面,马基雅维利非常重视人民的作用,认为君主可以离开贵族但不可以离开人民,指出:如果一个人由于人民的赞助而成为君主的话,君主应该同人民保持友好的关系;一个人如果同人民对立而依靠贵族的帮助成为君主的话,君主最应该做的事就是想法设法争取人民。马基雅维利在君民关系中,提倡君主该厉行节俭,因为君主如果为慷慨的名声所累最后为了维挣慷慨,就不得不最后横征暴敛,激化同人民的关系。因此,从长远来看,為了保有政权,君主明智的做法是宁愿承受吝啬之名,也不去掠夺百姓。

君民关系是荀子最关心的问题。荀子提出了在他影响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君民舟水论,在《荀子·王制篇》中,有这样一段话:“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意思是:统治者就像一条船,而广大的民众犹如河水,水既可以把船载负起来,也可以把船淹没。可以看出,荀子十分重视“庶人”的作用。因此,荀子主张对民先利后使,并且认为越受利于民,自己越强,反之则亡。君舟民水论,要求重视民众的愿望,民的作用体现在:一方面,民是君赖以存在的基础,另一方面,民的力量能够推翻君,是对民本思想的继承。

从马基雅维利和荀子的君民观看,二者都十分重视人民的作用,但对待人民的态度却截然不同,马基雅维利主张国君应该采取欺骗和暴力的手段统治人民,在设法争取人民的同时,让人民对统治者有所畏惧;荀子则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统治者要节用裕民,修养自身品德,得到人民爱戴,不能使用诡计阴谋。如告诫君主“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亡”,这一点上是与马基雅维利的对于君主的要求相反。

(三)治国理念

马基雅维利对于治国的主张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尚武重军。马基雅维利在论述新君主国依靠自己的武力和能力取得胜利,这样评价:“哪些依靠能力而成为君主的人,在取得君权时候是困难的,但是以后保持它就容易。”说明一个君主必须要有自己的武装,依靠自己的武装得到的国家才是最安全的,所有靠武装征服的国家都能胜利,而不依靠武装的国家最终只能失败。

在强调尚武重军的同时,马基雅维利提出——以法强国,首先他认为一个国家要想有条不紊的运行,必须制定完善的法律,法律也必须以强有力的国家权力为保障,也就是必须以国家武力作为后盾才能发挥作用,即“只有掌握优良的军队,国家才会有良好的法律”。其次,用法律来约束规范民众的行为,使得民众不敢心生贪念,冒犯君主,用法律的强制力迫使人们的天性由恶向善转变。重视法治与尚武重军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严明的法律是维系的基础,武力是手段,加强军队建设是目的,最终的目标是使君主不依靠幸运,而是依靠武力、法治、军队成为保持自己的地位最稳固的人。

荀子的治国理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明分使群、隆礼重法。

明分使群,荀子认为“能群”是人区别与动物的基本条件,而分是人类秩序维持的基本手段,“分”是确定人在群体中的等级和等级角色的人类自我管理活动,因而说“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穷矣,故无分者,人之大害也,有分者,天下之本立也。”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人的贪欲是欲求不止的,而资源又是有限的,因此,为了维持社会秩序,必须明分。明分使群从制名开始,名要落实分的内容,确定人在群体中的等级分工,制名的目的是明贵贱。确定了人的等级后,以义而分,这样人才能在社会中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明分使群作为君主的职责,也是社会控制的手段。

隆礼重法,主张礼法并重,一方面,荀子继承儒家的礼制主张,认为礼的起因是满足人们的合理欲望,“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荀子提倡“节欲”,并且认为礼制是对社会等级和伦理道德的确认和维护,礼在协调和处理各种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礼既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也是规范社会伦理秩序的基本手段,荀子在《大略》写到:礼者,政之挽也;为政不以礼,政不行矣。另一方面又极力说明法在治理国家方面也是不可或缺的,礼法同源,但又有区别,礼法都是进行社会统治的管控手段,但是礼对于人的约束更倾向于道德约束,是源于习俗,政治伦理通则,而法则可以视为强制力手段。因此,荀子认为礼法构成治理国家的手段,正所谓“礼义者,治之始也,法者,治之端也”但又不同于礼法一体化,换句话说,礼是法的纲领和标准。

因此,可以看出马基雅维利和荀子的治国理念,既有相同之处就是都重视法治,但他们强调的法治又有很大区别,马基雅维利强调的法治是要求制定出完善的法律,富国强兵,加强军队建设;而荀子的法治观念,通过明分使群实现德法并重,提出礼是法的纲领,实则反映了儒家德治的思想。

三、马基雅维利与荀子政治思想的现实意义

纵观全文,可以看出马基雅维利和荀子的政治思想中都共同关注了人民的作用和法治建设的必要性,这两方面对于今天的政治制度建设也是有借鉴作用的,我们应该取其精华而用之。

首先,在君民关系中,马基雅维利认为统治者必须要善于伪装和运用权术,使人民对他感到畏惧从而维护统治的思想很明显与现代政治观不同,但是马基雅维利对于人民的重视和对军队的建设方面是与现代政治观相融合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把民生问题和社会治理工作作为社会建设的两大根本任务,强调加强军队建设。在荀子的君民关系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论述是有相当多的可取之处,学习荀子的民本思想,有利于推动现在全面全面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实施,促进不断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方法。

其次,在法治建设方面,马基雅维利和荀子分别提出以法強国,隆礼重法。马基雅维利的法治观念重在强调法律,而无道德约束;荀子的法治观念要求礼法并重。荀子的法治观念与当代中国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类似,现代政治观要求社会法律和道德并行才能更好的完善国家治理,十八届四中全会突出强调了依法治国的重要理念和意义,指出:法治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加强法治建设的重要意义是,以便更好的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总结了马基雅维利和荀子思想观中的异同,他们的观念尽管有时代的局限性,反映了服从于当时统治阶级的思想,但是对我们当前全面深化体制改革仍具有现实意义,研究马基雅维利和荀子的治国理念可以为改革理论支持与指导,更深刻的理解我国政策,为我国政策的制定找到人类智慧的基因,加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猜你喜欢

政体
“使重臣治其事”——元至清初云南边政体制嬗变与边疆治理研究
王世杰与1946年中国制宪进程中的政体之争
19世纪中后期中国朝野对西方国家政体的认知
总统制还是议会制——巴西的政体变迁与民主转型
一个新的政体模式:半总统制政府
科学的政体和启蒙的进阶
论亚里士多德的共和政体思想
论亚里士多德政体分类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政体变迁理论及启示
古希腊政体思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