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科普期刊的创新发展探索

2017-04-06谢小军

科技传播 2017年2期
关键词:科普新媒体期刊

谢小军

摘 要 信息革命带来的新媒体繁荣对传统科普期刊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表现为期刊发行量普遍大幅下滑,在此背景下科普期刊亟须转型发展,本文提出通过变读者为用户、开展全媒体出版、把握新营销方式等手段扭转颓势,但这种转型过程中也面临人才稀缺、素材匮乏、盈利模式单一、知识产权保护脱节等问题。

关键词 科普;期刊;新媒体;创新

中图分类号 G2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79-0075-02

科普期刊是面向普通公众,传播与普及自然科学知识的期刊,它是科技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我国科普期刊近500种[ 1 ]。科普期刊是科学普及的重要载体,对于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科普期刊的繁荣发展对于培养科技人才、促进科技创新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新媒体对科普期刊的冲击

1.1 信息革命与新媒体

当前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正在全球如火如荼地上演,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不仅让信息做到了远距离、实时、多媒體、双向交互的传输,并由此产生了很多全新的商业形态和业务模式,大大改变了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和人们的生活、思维方式。

信息技术革命中涌现出许多全新的媒体(新媒体),新媒体不同于以往广播、电视、图书、报纸等传统媒介形态,它是一种多媒体融合的产品形态,这种信息传播方式紧密依托计算机、互联网,融合了文字、图画、音频、视频等各种传播方式,极大程度上消解传统媒体之间的边界,带来跨媒介、跨产业融合的全球传播新格局。

有学者概括,新媒体具有数字化的信息处理方式、超文本的信息组织方式、超媒体的信息呈现方式、互动的信息获取方式和开放的信息形成方式五大特点[2]。正因为新媒体交互性和跨时空等这些特点,可以同受众建立紧密联系,公众对其具有极高的依赖度。毫无疑问,当代信息传播方式正由单向、平面、受制于时空的传统方式,向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生态式、泛在式的“现代方式”转变。

1.2 传统科普期刊遭受重挫

我国改革开放后的10年是我国科普期刊的黄金时代,20世纪80年代末发行量超过10万册的科普期刊共有127种,占总数的85%以上,与今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时综合性科普期刊发行量非常高,在发行量超过100万册的6种期刊中,综合性科普期刊占一半,如《科学与生活》最高期发量为174万册,《科学画报》为128万册。到了21世纪初,由于新媒体的冲击及读者阅读取向的变化,科普期刊尤其是综合性科普期刊发行量锐减,发行量上10万的已寥寥无几,大多是几万册勉强度日[ 1 ]。

发行量萎缩导致很多科普期刊为了生存,采取了种种措施,如改版,主要做法是由黑白改为彩色,增加美图量,使杂志显得时尚上档次。有改版成功的,如《中国国家地理》,充分借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经验,奉行“知识+美”的办刊理念,从默默无名的小刊变为时尚大刊。很多则没有这么幸运,甚至把自己改没了,彻底退出市场。不少科普期刊改头换面,向生活类、教辅类、游戏类等实用性专业科普期刊转变,还有的变成行业信息期刊甚至“学术期刊”,靠收版面费维持生计。

2 信息时代科普期刊的转型策略

2.1 变读者为用户

一直以来传统科普期刊习惯上都把读者定位为自己的受众。但在当今社会,表达个体存在,实现个体价值成为时代主流,公众需求呈现个性、丰富和多元,受众需求极难用过去那种大水漫灌式的传播来满足。事实上对新媒体而言,“受众”概念已不适用,利用新媒体开展科普,“用户中心论”将使科普中的“公众”角色发生巨大变化,从而改变现在的科普理念。传统科普方式是线性的居高临下的单向传播,现在已经逐步变成公众与科学共同体之间双向的交流互动。满足用户需求是新媒体首要任务,它们尽其所能为用户提供所需的各种服务与体验。因此,传统科普期刊应转变观念、视读者为用户,并努力为用户提供各种精细化服务。正如《中国国家地理》新媒体副总编辑雷永青所言[ 3 ],新媒体的背后要有用户的概念,又要有大数据的支撑。互联网时代是一个“用户满足用户”时代,用户要参与到内容的产出,用户接收信息又要以个性化为中心,“说什么是什么,给什么要什么”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阅读的个性化、智能化的时代真正到来了。

2.2 全媒体出版

就新形势发展来说,不断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才是出版业得以生存的王道,全媒体出版转型是走向媒介融合的必然阶段。全媒体出版是多元化的媒体传播方式,其目的在于“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获得任何内容”。期刊的全媒体出版一方面继续以传统方式出版纸质版本,另一方面则出版数字化版本,借助互联网,通过计算机、手机、手持移动终端(如iPad、kindle)等加以传播,从而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阅读需求。全媒体出版强调多渠道、同步调出版,实现传播模式从单一向多元转型,通过资源和渠道有效整合营销,从而带来版权和品牌价值最大化。

2.3 把握新营销方式

当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远远供过于求,新媒体更是打开了“所有人向所有人传播”的闸门。互联网的快餐文化使得人们在互联网具体内容的停留时间上越来越短,减少了人们的长时间关注度。“物以稀为贵”,当知识不再贵的时候,如何占有用户的时间,更长时间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成为互联网的追求模式。新媒体环境因其信息量巨大、内容庞杂浩瀚,令人眼花缭乱,由此衍生的经济形态被称为眼球经济。眼球经济下的那些常见的炒作和哗众取宠固然应该鄙视,但也不可否认忽略读者感受、以自我为中心的编辑出版方式也难以生存,与时俱进才是正确的选择。必须从内容和时间效率上去“绑架”用户,即提供用户需求的内容和提高他时间效率的工具,例如延长服务链条,提供更多的服务,如医学科普期刊可提供更多的医疗相关增值服务,正如《质量与认证》总编辑魏亮所言,行业期刊不仅仅是本期刊,也不仅仅是一个全媒体行业信息平台,而是要以信息服务为抓手,以服务行业为基础,紧抓行业,为行业上下游提供延伸服务[4]。

3 科普期刊转型过程面临的几个问题

3.1 人才稀缺

科普创作人才匮乏一直是制约中国科普创作发展的痼疾。科普创作人才匮乏也体现在新媒体科普创作领域。新媒体以其强大的传播能力已在科普领域崭露头角,然而当前缺乏新媒体创作与科普创作兼具的跨界人才,一方面,科普创作者对新媒体技术和传播规律缺乏了解,科普期刊上科普作品往往原封不动地照搬到新媒体上,这很难适应新媒体传播的要求,而另一方面,新媒体从业者对科普也认识有限,受制于相关学识和专业背景,难以独立完成新媒体科普作品的制作,导致优质新媒体科普资源十分稀缺,大大影响了新媒体科普的成效。

3.2 素材匮乏

高水平原創作者队伍的缺失,直接导致高水平的原创作品匮乏。这不仅表现在传统的科普作品上,也表现在新媒体科普创作领域。欧美科普作品已从直观介绍科学知识和描述科学原理发展为深层次的哲学思考,这种科学与人文结合、讲究创作技法的科普作品在我国原创作品中尚不多见。可以说,当前国内科普出版无论是在创作理念、制作水准、市场运作还是把握读者心理状态、照顾读者心理感受方面,与国际水平差距十分明显。目前新媒体机构更多地还是转发或照搬纸媒内容,新媒体科普面临技术更新快、资源亟待充实、形式需要创新等问题。上海少儿出版社拟开发《十万个为什么》iPad版,但一做就卡死,没有视频、精美图片等相应的资源,而且这些资源在国内出高价也不一定能买到,这很能说明问题[ 5 ]。

3.3 盈利模式

当前,出版社都在不同程度上由传统出版向全媒体出版转型。目前,大量的传统出版社或杂志社正在通过举办网站、开发App、开通微信、微博等方式补充纸质出版的单一性,但这个过程中稳定的盈利模式却没有很好地构建,基本上还是通过新媒体渠道吸引读者,进一步增加纸质出版物发行量,甚至有时是贴钱赚吆喝。

3.4 知识产权

与传统的报纸、期刊、广播、电视有所不同的是,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媒体,具有更广泛的传播能力、更快捷的传播速度、更丰富的传播形式与内容等特点,对传统的知识产权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新媒体时代极度泛滥的知识产权侵权现象,损害了作者和出版者的合法权益,导致大量的作者和出版者欠缺强烈的欲望投入长期的艰辛劳动,转而倾向于创作快餐化短期作品,这制约了对原创、对创新的激励。知识产权保护是促进新媒体时代科普创作发展的核心议题,相关法律法规亟待加强。

4 结论

目前传统科普期刊尤其综合性科普期刊的发展面临极大的困境,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有社会、文化、市场大环境的改变,其中新媒体的冲击是一个重要原因,科普期刊的编辑、经营没有跟上时代变化的步伐,导致步履乏力,甚至面临被淘汰的命运,面对变化的时代,唯有自身变化加以应对,加速期刊转型升级,通过全方位创新,拥抱新媒体,才是当前科普期刊生存发展的路径。

参考文献

[1]初迎霞,孙明,张品纯.我国科普期刊的发展历程[J].编辑学报,2011(4):288-290.

[2]程素琴,郭建光.新媒体背景下科技传播方式的改变[C]//何苏六,张国平.科技与传播策略及创新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3]刘胜男.纸媒官网的新媒体转型——专访《中国国家地理》新媒体副总编辑雷永青[N].中国传媒科技,2014-08-23.

[4]刘蓓蓓.内容有价值,收益方可期[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6-09-27.

[5]中国科协调研组.新媒体背景下的科普创作调研报告[R].2015.

猜你喜欢

科普新媒体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科普达人养成记
期刊问答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微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