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思考
2017-04-06刘凯霞
刘凯霞
摘 要: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理论体系,尤其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为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体指引了前进的方向,也为我党新时期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当前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力度不断加大,并重点研究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主体及其必将走向多元化的趋势。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31.061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中反复强调“改革”与“创新”等关键词,强调党员干部的“问题”意识,旨在通过改革推动党员干部的创新意识,通过不断加大创新力度,催生多元化的创新主体,以坚持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新时期社会核心思想的地位不动摇,坚持从多元化、多维度探究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科学内涵、结构体系和理论论点、渊源及方法论等方面,使研究能够更加深入,切合当前我国社会发展需求。
1 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一脉相承
在理论研究中,孤立地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孕育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过程中,是适用于中国国情和社会体制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
在当前社会发展的新时代,无论社会还是人们的思想都在经历一场剧烈的震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如何在新时期、新变化、新挑战之下,引导人民群众合理合法地提高幸福指数、率领广大党员干部攻艰克难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而这一理论研究的课题也直接指向了新时期如何建党、建什么样的党、实现怎样的社会发展等严肃理论问题。因此,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应扎根于我国国情,扎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从以往发展中借鉴经验、汲取养分;也就是要结合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来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构与发展。
一方面,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构的先导,二者可谓一脉相承、同根同源,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产物,都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以及辩证唯物主义两个观点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探讨与发展的研究;在理论纲领方面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坚持社会主义建设,追求共产主义原则;同时二者都追求为人民群体的根本利益服务,符合我国国情发展需要。可以说,二者是与时俱进、共同发展的。
另一方面,从两种理论的发展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质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新时期的继承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更符合当代我国社会需要,符合国情发展,树立了“劳动为本”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对于改革开放成就是全民意义上的巩固,提倡劳动又有助于改善我国社会存在的“啃老”现象,推动青年群体自主创业,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式向更加多元化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种延伸。而“劳动为本”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也培养了人民群体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自我教育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构是基于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因而它也涵盖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原则,是基于时代发展的实践经验总和。二者的内在联系,使二者形成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2 研究力度不断深化
我党拥有近百年的党史,对中国近代史发展起到了引领、推动的关键性作用。在学习、吸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和历史文化背景等渊源,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既是一项创举,也确立和奠定了我国基本国体和社会主义制度。制度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主体,是指导人们思想的灵魂,与国家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甚至深深渗透于社会的各个层面、各个维度。因而,要推动我国社会发展就需要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断运用新的视角来审视这一理论体系,才能不断推进这一理论体系的发展,使之成为构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武器。
首先,结合实践需求,探讨理论体系的完善性与发展性。对于我国这样坚定执行“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制度,探讨理论体系是否完善,具备发展性,还应回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观念——为人民服务,时刻坚持研究这一理论体系对人民群众利益的维护,能否切实代表人民群体的根本利益,从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以及民主决策等理论的实践应用中探讨理论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其次,回归基本制度研究。任何理论体系的研究都需要回归本源,从解决社会的最基本需求入手,探讨基本社会制度。比如当前我国步入以“经济”为中心的社会发展时期,而这一时期人民群众最为迫切的需求是经济制度的诉求,而这一点也恰恰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最为关键性的问题。因而,作为研究社会制度的理论体系,应当侧重于经济制度的研究,甚至不断深入,以完善社会经济制度。
第三,回归体制研究。体制关乎民生,而民生决定政体。我国坚持走群众路线来构建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将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作为社会主义发展初级阶段的重要目标,这一布局正体现了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的总体目标。因而,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应当回归体制研究,才能结合当前社会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才能从实践角度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可持续发展下去。
3 坚持对理论体系创新主体的研究
创新是当代社会的关键词。创新精神即不固步自封,代表破茧而出之意。一个政党要永葆青春,即要与时俱进,不断自我审视、自我否定,才能不断创新,成为引导人民思想的灵魂。特别是我国社会正处于关键的转型期,转向哪一条路发展、怎样发展,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这其中作为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发展的理论体系,更需要不断创新,勇于实践、勇于从失败的经验中总结教训。
一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坚定地坚守这条理论,才能给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足够的发展空间,才能铸影响我国社会发展的改革开放。同时,对人民群众创新能力的肯定,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明权归于农民”,这样的认可鼓励了人民群众的创新热情,并唤醒了更多人民群众的创新意识。正是因为这一举措,才使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纪元时代。
二是激发群众智慧,推动理论体系研究创新。人民群众的力量是不容小觑的。我党自建党以来就有发动群众的传统,并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作为党的执政方针之一。那么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在党和社会的发展都进入到关键时期后,发动群众的智慧去创新,聚沙成塔,反而体现出很多新鲜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使得理论体格更加完善;同时将人民群众的智慧运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中去,有助于使理论体系更加贴近人民群体的基本需求,有助于使我党不断创新、不断改革,拥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研究。同时,中国特色社會主义理论又是人民群众思想体系形成的灵魂、行动指引的方向。从实践需求上升到理论体系建设,再从理论体系建设回归实践,切实验证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思想,切实践行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执政方针。
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中国化理论研究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基于中国国情的理论体系,它不仅率领我党广大党员干部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道路前进,更通过对社会本质各个层面、各个角度的深入剖析,使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并使之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体理论思想,成为引领我国社会迈向辉煌明天的坚实思想基础,是推动每个党员干部不断锐意进取、改革创新的理论源泉,是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探究不可或缺的一项重内容。
参考文献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8:13.
[2]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49.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