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苹果窥见农奴制残余

2017-04-06王启运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7年13期
关键词:安东诺夫脉络庄园

王启运

笔者在教学戴骢所译的俄国蒲宁短篇小说《安东诺夫卡苹果》时,结合本单元“场景在小说中的功能”的教学重点,强调本课的场景功能即营造意境和渲染氛围。但《外国小说欣赏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2月第2版,第25页)这样解释该小说的线索,笔者有点自己的想法:“小说以时间为线索,从八月写到十一月,将‘初秋苹果成熟的季节、农田丰收的季节、‘九月杪起以及‘深秋初冬时狩猎的季节连缀成四幅如诗如画的图景,描绘出精美的俄罗斯农村秋天的景致。”

何谓“线索”?撇开文学理论上的阐释,就看《汉语大词典》上的两项解释:头绪,门路;脉络,条理。于是得出小小的结论:线索是文本隐含的脉络,是文本解读既成的门路,以意逆志,它也应该包含作者创造的头绪。

因此,笔者觉得时间线索不足以显示被高尔基誉为“当代优秀的文体家”的小说作者创造文本时所力求的独特构思。笔者认为小说中身为地主老爷的“我”对记忆中的苹果印象的先后变化也可以是一条非常不错的叙述线索。

小说线索是情节发展的脉络,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情节发展从前到后都有着某种内在联系。“脉络”在《汉语大词典》里被解释为“借喻文章的布局和条理”。

现在,通过词频即“一定范围的语言材料中词的使用频率”来理清描写苹果的相关文字在文章的布局和条理上的意义。

小說第1段:“记得那座满目金黄、树叶开始凋零,因而显得稀稀落落的大果园,记得那槭树的林荫道、落叶的幽香以及——安东诺夫卡苹果、蜂蜜和秋凉这三者的芬芳……运苹果非得夜间不可,那时躺在大车上,仰望着满天星斗,闻着飘浮在清新的空气中的焦油味,听着长长的车队在沉沉的夜色中小心翼翼地、叽叽嘎嘎地向前驶去,真是再惬意也不过了”。

段中的“芬芳”首写晚熟苹果散发的自然香味。“焦油味”是煤焦油和木焦油的混合味道,“空气中的焦油味”自然混合了苹果的味道。“惬意”即心情舒畅自然与苹果成熟丰收相关。

到了第3段:“虽说到处都是香喷喷的苹果味,可这儿却香得尤其馥郁”。“香喷喷”,形容香气扑鼻。叠词“喷喷”有意强调香的散发程度。如果把它读作“香——喷——喷”,似乎还能意味香气扑鼻的动态扩散;再作个假设性的比较,如用“喷喷香”(读作pēn/pèn xiāng)“形容香味浓郁”反而不合适,因为这里以“到处”的普遍性衬托“这儿”特殊性的“尤其馥郁”,“馥郁”形容香气浓厚。香气的特别浓厚旨在说明小说创设的背景即维谢尔基村果园的高产与庄园的富庶。

在第17段:“安东诺夫卡又大又甜,准能快快活活过一年。”年成丰收是果农快活的前提。“快快活活”与第1段中的“惬意”实属同类积极情感的表述。在此无非是再次强调丰收的喜悦。

再看第31段,我们还能找到:“一走进宅第,首先扑鼻而来的是苹果的香味,然后才是老式红木家具和干枯了的菩提树花的气味,这些花还是六月份就搁在窗台上的了……”段中“扑鼻而来”自然在语义上与第3段“香喷喷”一词如出一辙。但在行文内容上已然有变。先看“一走进宅第”马上让人联想到第30段:“我刚一策马奔进院子,就立刻感觉到在这座庄园内农奴制不但依然存在,而且未见衰微”。于是比较进入庄园与宅第(庄园的主屋)的不同感受:“农奴制”赫然入目。1861年被沙皇废除的农奴制依然存在而且未见衰微,这与“老式红木家具”和“六月份就搁在窗台上的”的干枯了的菩提树花是否有着某种相似性?这与姑母庄园里比喻农奴残余的老态龙钟与东倒西歪的莫希干人有相似性吗?这种相似性可以认为是一种象征吧。再看第30段中:“姑母家的果园由于常年不加照管,由于栖有许多夜莺、斑鸠,由于其出产的苹果而出了名,而姑母的宅第则由于其屋顶而出了名。”家里有农奴残余但果园“常年不加照管”与苹果出名的矛盾说明什么?出名是果园的历史,“常年不加照管”只能使果园每况愈下,可见农奴制势必严重阻碍果园经济的发展。一种隐患在庄园潜伏。

在第44段:“你不慌不忙地穿好衣服,去果园漫步时,会在湿漉漉的叶丛中间发现一只偶然忘了摘掉的冰凉的、湿漉漉的苹果,不知怎的,这种苹果特别好吃,跟其他苹果的滋味截然不同”。

看看,“叶丛中间发现”足见果园杂草荒芜,疏于管照;“偶然忘了摘掉”,意外的惊喜源于农奴工作的疏忽;“特别好吃”可能与“冰凉的、湿漉漉”赋予的特殊口感有关,也可能就有物以稀为贵或者庆幸的心理因素。仅存“一只”,可能就与香飘满园的丰收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比中引发思考:农奴制的依然存在造成果园今昔的巨大反差。

至于第46段:“安东诺夫卡苹果的香气正在从地主庄园中消失。虽说香气四溢的日子还是不久以前的事,可我却觉得已经过去几乎整整一百年了”。

看看脉络联系。“香气……正在……消失”意味着果园趋于无人看管状态以及由此引发的内心煎熬:眼睁睁的无力无奈和无法挽回的痛楚。“香气四溢”与第44段“在湿漉漉的叶丛中间发现一只偶然忘了摘掉的冰凉的、湿漉漉的苹果”存在时间推移的内在联系;“不久以前”不但说明果园经济的迅速衰败,还与“几乎整整一百年了”的心理时间感受形成对比;“我”对没落庄园地主生活在认识的迷惘与精神的困顿以及时过境迁的感慨。

直到第51段:“他大口地吸着黎明时分凛冽的寒气和在夜间上了冻的光秃秃的果园的气息”。果园“光秃秃”,荒凉冷落。农奴制的存在不只成了阻碍,更是毁灭果园经济的灾难。果园破败又反映着沙俄这个半封建半资本主义大果园的萧条。

于是就会有这样的推导:苹果“成熟丰收”→果农“生意兴隆”→果园“生活美好”→庄园“富庶安宁”→贵族“养尊处优”→农奴制的阻碍“阴森可怖”……

而“苹果”这个具有丰收甜蜜、富足安逸的庄园地主生活的象征意义的物品顺理成章地成了小说叙述的线索。“农奴制”也就成为解开果园香气消失谜团的钥匙。

然后小说的主题也在这条线索展开中趋于明朗:小说借助记忆中苹果印象的变化反映了作者对现实处境的冷漠,对已逝庄园贵族生活的留恋,对贵族阶级精神贫困堕落的批判,对世事变迁的惋惜,对处于半封建半资本主义体制下俄罗斯民族命运的概括思考。

从苹果窥见农奴制残余,笔者觉得这是一条好的直奔主题的线索。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海县宁波致远外国语学校)

猜你喜欢

安东诺夫脉络庄园
珍珑·青石子度假庄园
慢屋·青麦庄园
福州吟诵调留存脉络梳理
延安时期的党建“脉络”
草莓庄园
动物庄园
谁是真正的演员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谁是真正的演员
俄:北约在俄边境活跃度超俄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