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段衔接:加强小初教学一体化发展
2017-04-06候继仓冯涛
候继仓 冯涛
按照国家新课程规划,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在小学高年级开设,初中学段全面开课。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对小学与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及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地分析和研究,找到其中的共性和学段差异,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掌握小初知识的衔接点,有的放矢,传好接力棒,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升学科教学水平。
● 小初信息技术教学不能顺畅衔接的原因分析
通過对日照市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笔者找到了影响小初衔接的几个因素。
(1)认识不够,导致信息技术成为薄弱学科。在农村偏远地区的小学,学校领导、教师和家长对信息技术教学重视程度不够,造成信息技术学科在认识上成为弱科。有些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形同虚设,课程不开、课时不足成了正常现象,这导致一些学生到了初中基本是零基础,直接学习初中知识比较困难。
(2)硬件配备不足,师资短缺严重,办学条件差异,影响课程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开设受硬件配备影响较大,偏远山区小学受经济条件限制,硬件不达标。农村乡镇(完全小学)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紧缺。一些学校让非专业教师代课,以保证尽量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但由于他们不是专业教师,知识储备不够,对教材把握不准,所以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学科特点,不能深入讲透知识,致使教学内容、课堂目标很难完成。
(3)学段学科知识衔接不够明显,部分知识存在重复,部分教师对教材不能准确把握。小初衔接首先是教材的衔接与连贯性。现在的小学与初中教材连贯性、递进性不明显,部分知识重复,重复的知识如没有更深一层的提升,初中生很容易失去学习兴趣,课堂效率大打折扣。
(4)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部分教师墨守成规思想严重,循规蹈矩,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还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形同虚设,分层教学不能深入展开,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课堂效率低下。
(5)学生的自身差异。学生自身存在差异性,如果进入初中后没有一个缓冲阶段,就直接统一进入新环节,那么部分学生可能就会出现跟不上、做不来的情况。
● 做好衔接工作,帮助学生尽快度过“适应期”
为了解决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衔接不畅的问题,笔者进行了大量教学调研和教学实验。实践证明,从创新教学、培养综合能力入手,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不能照本宣科,不要拘泥于教材,根据实际情况,在大纲范围内适当调整教学内容,逐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科整合以及德育的引导作用,加强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指导学生学会信息技术课程的自学方法等这些做法,能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采取的方法具体如下:
(1)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更新教育理念。信息技术教师要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加工、组织、运用。另外,教师还应具备信息收集、处理以及表达和综合运用的能力。
(2)通研教材,吃透差异之处,做好教材内容的衔接。在宏观教学层面,教研员组织骨干教师进行研讨,形成研讨成果,通过举行县域、市域学科跨学段教研活动,细化教材教研,找出教材内容的共同点作为衔接点,并对不同学段提出教学侧重点,有的放矢地实施教学。
在微观教学层面,学校充分利用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进一步将县域成果细化成课堂实施。有些学校已经形成了通识授课的模式,避免了不同学段授课的重复性。
在教学内容层面,小学、初中两个学段在教学内容上是一个递进上升的关系,小学阶段教学内容设计上不宜追求急进,夯实基础是关键,要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信息技术学习的乐趣。初中阶段是对此前知识的深化与拓展阶级,该阶级能逐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两个学段在教学内容上的无缝衔接,能使学生的知识过渡自然,从而使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学习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因此,我们提出统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小学与初中均使用同一出版社的教材,梳理小学初中教材,进行合并删减、分解,统筹安排,使教学内容有层次、有递进的策略。
(3)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在教学方法上做好延续传承和转变。“教无定法,但教定要有法”。信息技术作为学科教学,自然离不开通用的教学原则、教学模式和方法。衡量教学方法恰当与否的依据当然是课堂的目标达成度。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学规律,使学生从小学的感性认知逐渐过渡到初中的理性认知,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
所以,我们强调在小学以创设学习情境为主线,以任务探究为主,辅以其他多种教学方法,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相应软件的应用,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他们的兴趣。在创设学习情境时,应力求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有启迪性。
初中应以微项目为主组织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微项目教学更重视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与技能,探究解决问题,掌握新知识与技能。微项目教学能改变教师以传授知识与技能为主、学生只被动接受的局面,学生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
(4)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想让学生保持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兴趣,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创设项目式教学任务,以完成项目为目标,以问题解决为导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创作欲,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步骤来掌握知识和技能。教师备课、上课时要做到兼顾不同基础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将“兴趣”变成“志趣”,使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小学低年级,教师可采用游戏闯关等任务形式达成学习目标。例如,操作系统自带的“挖地雷”,可以非常好地练习单击、双击与右击等鼠标操作;键盘的练习可以辅以Flash“打地鼠”“弹钢琴”等小游戏。
在初中阶段,学生虽已具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但初一年级的学生考虑问题比较单纯,不善于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对问题的认识往往只理解片面,看不到本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机会,细心琢磨其思考问题的方法,启发他们遇到问题要认真分析,多做总结。
另外,将信息技术教学与中小学电脑作品制作、机器人竞赛、中小学奥赛、社团活动等紧密结合起来,能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探究中提升运用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5)搞好分層教学,实行因材施教,以提升后进生的学习成绩。由于受教育条件、自身水平等诸多因素影响,学生中必然存在信息素养参差不齐的情况。因此,需要有效地开展分层教学。
在任务设计方面,教师可以采用开放型任务和阶梯型任务来满足分层教学的需要。开放型的任务,如编辑一张自己拍的照片、制作一张贺卡、设计一个课件等,这类开放型的任务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每位学生都可以做。每位学生尽自己最大努力后,结果可能仍然会差异很大,但通过练习他们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另外,教师还可以设置阶梯任务,采取大容量的练习题,由浅入深,依次上升,让学生有选择地去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6)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教师要加强“课程融合”,促进学科知识的多元化发展,探索以课程整合为基本理念、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以学科知识的学习为载体的新型课程模式。一方面,教师要让学生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来提高学习效率、改善学习效果,如制作物理、化学等科目的实验小动画等,让学生真正动起手、动脑,调动其学习热情,并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另一方面,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将一些任务、创作的内容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其他学科知识结合起来,通过将有关教学内容融合到信息技术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上相得益彰,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的学习实现双赢。
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教师还应注重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把显性的教学内容和隐性的德育影响有机结合起来,将各个有意义的节假日,如五一劳动节、母亲节、国庆节等,以及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国内外重大事件等,结合所学的内容进行讲解,并在例题、练习题编排中加入相关内容,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道德教育,使其端正学习态度,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思想。
总之,对于信息技术小初的衔接,教师首先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顺利衔接,避免重复,要进一步扩大学生学习的空间,拓展学生学习的深度,创设一个信息科技教育的大环境,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技能,培养学生的现代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从而推进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顺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