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成式教学
2017-04-06华晔
华晔
摘 要:以建构主义为理论依据之一的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不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是知识的自主建构者,教师也不再是课程的执行者和知识的灌输者,而是课程的研究开发者和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关键词:建构;生成
在教学实践中,为更好地实现学生知识方法的建构和生成,我们做出了尝试。我们可以分别从建构的不同阶段分析我们的发现和思考:引入阶段、形成阶段和应用阶段。本文主要针对“引入阶段”做一粗浅的分析。
一、教学现场
以《合情推理》第一课时为例。
实景一:
师:前段时间有个调查,同学们肯定(重音)感兴趣,请看——
(多媒体展示表格)
某课题组为了解本市高中生数学学习状态,对四所学校做了一个问卷调查。
师:这位同学,你能根据这四所学校的情况判断该市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印象吗?
生:能!多数学生觉得数学是严肃枯燥的。
师:那么学习数学是为了什么?
生:為了解决问题。
师:哦,更多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什么?
生:不是为了发现问题。
师:哦,回答得很好!你有同感吗?
生:(笑了)有!
师:好的,请坐!同学们,你们认为这位同学的判断正确吗?
生:……
师:不管她的判断正确与否,她做出判断的这个过程是个什么过程?
生:推理的过程。
师:那么什么是推理呢?根据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或结论得到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过程就是推理。(多媒体呈现推理即已知判断到新的判断)
实景二:
师:近来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干旱天气,这就是气象干旱预测图(多媒体展示)。从这张图里我们可以发现受灾最严重的是哪两个省份?
众:贵州、湖南。
师:根据昨天中央气象台发布的消息,西南地区目前降水可能性不大,旱情还会持续一段时间。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气象台是如何预报出这种情况的?
(学生思考,但无人回答。这时教师适时引导)
师:我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全国各地分布着很多气象站,我们花台山上面就有一个,大家都看过吧?还有气象卫星,通过这些设备收集信息,然后利用计算机加工处理,最后气象专家根据这些材料进行预测,是这么一个过程。那么,同学们想一想,在天气预报的过程当中最关键的是哪一个环节?
学生中有人说观察,有人说分析,有人说根据观察分析推测。
师:(适时引导)是气象专家的?
生:(异口同声地)推测。
师:好!我想在座的同学都生过病吧?也一定都看过医生。(多媒体展示)那你回想一下,医生是怎样给你看病治疗的?A同学,你把你看病、治病的过程口述一下。
A生:首先,医生问我哪里不舒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然后给我量血压、量体温。
师:(适时归纳)一个是询问,一个是测量,目的是为了什么?收集信息。接下来呢?
A生:医生根据这些推测我生了什么病,再给我打针、开药。
师:很好,请坐!在这个过程中医生关键是要判断你生的是什么病,然后确定要用什么药,这是至关重要的吧?一个高明(重音)的医生他能够对症下药,药到病除,一个平庸的医生可能判断失误,导致延误病情,甚至会有……
生:(异口同声)生命危险!
师:所以,推理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可见。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种重要的推理,叫“合情推理”。(板书)
二、案例评析
第一,案例一当中情境问题贴近学生实际,易引起学生注意,通过让学生根据调查表自己经历归纳推理,过渡到“推理”的引入。然后就直接给出了推理的概念。接着给出四张图片,目的是为了说明推理大量存在于生活之中。然而,在整个引入环节缺少学生的参与,无论是推理的概念还是推理大量存在于生活中的现象都是教师告知给学生,这个过程中,学生是“接受者”而非“自主建构者”。且过程比较平铺直叙,教师语调平缓,没有足够吸引力促使学生主动建构,也就难以让学生自主生成新知。
第二,开门见山式地用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新闻时事吸引学生,这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借助多媒体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去经历推理,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天气是如何被预测出来的。当学生感到有一定难度时,教师适时启发,介绍了天气预报的完成过程。在整个教学片段中,引入自然流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充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经历推理过程,在师生交流中建构起推理的轮廓。并且学生在经历思考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也得以实现。在师生交往互动中,教与学层层递进,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发挥,主动地思考,自主地建构,从而顺理成章地完成对“推理”的生成。
三、教学思考
如何引入更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建构和生成。正如人对人有第一印象之说,人对事物有先入为主之说,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每一模块、每一章乃至每一节开篇的新知对于学生而言是完全陌生的,学生也会有第一印象,也会先入为主,这就使得新知的引入成为至关重要的一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突破,实现学生对新知的顺利建构和自主生成。
1.引例的选择
引例应贴近生活,且最好是当前的生活实际。华罗庚曾指出:“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就是脱离实际。”通俗一点说就是要“接地气儿”。
2.问题的设置
(1)超前设置,考虑设置每一个问题的目的和目标,要考虑学生的数学基础、身心特点、认知规律等方面,必要时先到学生中去调查了解情况。
(2)个数要适量,难度要适度,引导要适时。
(3)做好过渡与衔接,使课堂教学节奏紧凑、环环相扣。
最后,教是为不教,或许我们应该将教会学生解题转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上来。然而,这对我们教师提出的要求却更高了。
参考文献:
1.詹高晟.慢化概念教学,促进本质理解.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6(3).
2.郑强,邱忠华.走进高中数学教学现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版.
3.李继秀,汪昌华,陈庆华.教育理论.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版.
(作者单位:安徽省明光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