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发展背景下出版产业如何创新
2017-04-06汪振军穆毅
汪振军 穆毅
【摘要】融合发展既是互联网发展背景下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趋势,也是出版产业升级转型的必由之路。互联网时代的出版产业具有观念的时尚化、技术的数字化、内容的大众化、创新的融合化等特征。河南出版业近年来尽管规模实力不断增强,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在文化传承方面硕果累累,但也存在大而不强、守而不进、亮而不响、传而不通等问题,而要实现从传统出版到数字出版的成功转型,必须注重观念创新、市场创新、传播创新、人才创新。
【关键词】融合发展;传统出版;数字出版;升级转型
出版产业是文化产业中的核心产业,它的兴衰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全媒体时代,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变化,阅读方式由传统纸媒转向电子媒介。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的崛起,给传统出版业既带来挑战、带来危机,又带来机遇、带来转机。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出版产业如何利用现代传播和出版技术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站稳脚跟,摆脱自身发展的困境,打造全新形态的出版产业链,成为河南出版产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问题。
一、融合出版:互联网时代的新趋势
2015年,“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首次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新闻出版业的“丝路书香出版工程”列入国家“一带一路”重大战略项目,“互联网”思维在业界得到广泛应用,一些新政策的出台为出版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以互联网为支撑的数字化时代正在掀起一场悄无声息的产业浪潮,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加速着媒介融合,使得传统出版业经历着从内容生产到传播技术,从产品形态到信息服务的革命性变革。出版业的发展呈现出不同以往的趋势与特点:
一是观念的时尚化。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1.7%,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较2015年底增加3656万人。[1]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成年国民综合阅读率为79.6%,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Ipad阅读)的接触率持续上升,达到64.0%。[2]数据表明:我国的网民规模庞大;网民阅读趋向于时尚化。人们越来越喜欢更新换代的新电脑和新手机,移动式的即时性阅读越来越流行。互联网大潮正在冲击传统出版的原有格局,传统出版正在引爆革命性的变化和变局。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彼特·柏克说:“今天的互联网就好比手写时代的印刷术。但是,互联网并不是全新的媒介,它就像过去印刷术的升级换代。我认为印刷术最大的影响就是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文化运动中,它让更多人获得信息,因此,运动有了广大群众基础。”[3]人们之所以选择数字阅读,就在于它是一种低成本的,更为方便的接收信息方式,同时,它的互动性和参与性更符合人性的特点,符合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二是技术的数字化。网络和数字技术以传统出版难以想象的速度促进出版领域各媒介间的融合发展。2015年我国数字出版营业收入达4400亿元,已占全行业总营收的20%以上。[4]自2007年亚马逊公司推出Kindle电子书在社会饱受欢迎以来,新媒介或新载体层出不穷,特别是近年来MPR点读书、多媒体互动期刊、社交化阅读应用等数字出版形态不断推陈出新,数字出版的移动化、立体化和全方位性,为产业发展增添了新亮点。如今,传统出版业开始采用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传播技术,进行内容的多种创意、多次开发,打造多个产品形态、多种销售渠道,积极建设多元化的信息服务型内容投送平台,打造先进专业文化产品服务平台,图书馆数据库等,实现资源共享。数字出版将成为未来出版业加速发展的引领者。
三是内容的大众化。目前,传统出版业面临着受众大规模向移动端迁徙的形势。除技术原因外,内容的大众化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传统出版是一种深度化生产方式,这种方式出来的是精英文化。它与大众的趣味与理解力有着天然的距离和鸿沟。而今天的数字阅读从内容上更贴近大众、贴近生活,它的话语方式不是书面的,而是口语的。这种浅显易懂的内容和形式在传播上无疑占有绝对优势。正是这种趋势,使传统出版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内容生产的转变。2015年3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财政部印发的《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内容的生产放在了首位。《2014—2015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强调,现阶段我国的出版产业应提升产品的内容质量,实施精品化发展战略。[5]对于出版业来说,有不少人在关注介质的转变,这固然是对的,但内容的原创生产永远是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
四是创新的融合化。互联网时代最大的特征是呼唤创新。这种创新除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外,在文化上,也在改变着原有的组织方式、生产方式和资源配置方式。在互联网时代文化的生产者可能是分散的个人、创客,生产方式可能是分散性的、分头完成的、甚至是网络社区和族群。众筹、众包、众享,形成了一种新的融合模式。新的融合模式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发挥了人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十三五”期间,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强调出版业改革的重点是推进融合发展提质增效,向深层次迈进,促进专业、教育、大众出版通过转型升级、融合发展实现全面突破,实现服务模式多元创新。[6]如今,融合创新已成为中国出版业发展的主旋律,是带动传统出版迈向数字出版的重要引擎。
二、河南出版产业发展的成绩与问题
近年來,河南出版业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数字出版发展为突破口,不断推动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融合发展,取得了可观的业绩。
(一)规模和实力不断增强
2015年河南统计年鉴显示:2014年,河南省图书出版种数达7705种,总印数达19714万册;期刊出版种数241种,总印数达8674万册;报纸出版种数121种,总印数达210240万份;音像及电子出版物种数221种,发行数量279万盒。[7]无论是出版规模还是出版绩效都有明显进步与提升。截至2014年底,新闻出版产业总产出达420亿元,实现增加值113亿元,营业收入409亿元。[8]在移动网络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河南出版业的出版种数和规模逐年增长。这些出版集团以及出版单位不断为出版产业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二)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
截至2015年,河南公共图书馆中电子图书有1015.88万册。[9]中原出版传媒集团的数字加工中心年加工文字20亿字、图片100万余张,达到年加工10万册以上图书及音频、视频等数字文件的能力,有效实现了内容资源的全媒体数字化;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通过打造“中国国际手工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HOOHUU(两只老虎)儿童艺术手工”等线上线下一体的手工、少儿教育成长平台,实现了数字出版产品的立体化、系列化、品牌化;河南人民出版社于2016年6月1日开通微信公众号,开辟出新的阅读方式和营销方式,在线介绍新书、阅读书目、书评等,与线下相结合,是河南传统出版积极迈向数字化出版的关键一步。
(三)文化传承硕果累累
河南出版业传承中原文化,出版了许多有影响力的好书。比如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河南通史》,以通史的形式记录了河南的发展脉络;《河洛文化研究》,以丛书的形式反映了河洛文化的方方面面。中州古籍出版社的《中原文化大典》,由河南省近300位专家学者参与编写,系统总结了中原文化各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厚重河南》,从新闻的角度再现河南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大象出版社的《中华姓氏文化大典》、“古都郑州丛书”(全12册)、《郑州商城遗址考古研究》《经典河南》等,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河南地区数千年的历史文化,揭示了中原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脉络,成为人们喜爱的出版精品。
尽管河南出版业不断开拓新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但面对新兴出版业的快速发展,媒介生态环境的急剧变化,河南出版业的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
第一,大而不强。河南作为人口大省、文化大省,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我们是文化资源大省,却不是文化产业大省。河南出版业对河南文化资源的整理基本上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形成有影响的系列产品和龙头产品。从量上来说,河南出版业的发展虽有一定规模,但从质上来说,还不上档次,品位不高。整体来说,在全国没有形成强大的品牌和竞争力,与出版大省的地位还不相称。
第二,守而不进。河南地处内陆,长期以来受传统文化思想影响较深,无形中形成思想封闭,安于现状的状态,对新观念、新思想、新技术接纳不够。具体表现在:从人员结构上来说,年龄结构老化,思想保守,对新媒体技术的学习使用热度不高,有心理障碍,不愿学习,吐故纳新较慢;从产业状况上来看,河南图书出版过度依赖于教材教辅读物,不愿增加新品种,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薄弱;教材出版占每年图书出版总量的一半以上。据2013年—2015年河南统计网数据表明:近三年,河南省图书总印数分别为22919万册、23897万册、19714万册,其中课本总印数分别为15045万册、12451万册、11290万册,分别占图书总印数分别为66%、52%、57%。[10]河南图书出版严重依赖教材教辅读物,不愿开发新的图书品种,创意能力低下,是豫版图书发展最致命的缺陷。
第三,亮而不响。河南出版产业近年来虽有一些亮点,局部有所创新,却没有形成知名品牌,在全国叫得响的图书很少。原因在于个性不足,特色不足,缺少拳头产品,这直接影响了出版社的美誉度和影响力。我们知道,叫得响的出版社是要体现自己的文化个性和文化追求的,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中华书局之所以成为人们心目中好的出版社,就在于它们的定位非常清晰,个性非常鲜明,品质非常可靠,出版社有自己的文化特质。相比而言,河南的出版社在这方面就较为欠缺,发展定位不清,缺少鲜明的文化个性,缺少自己的出版文化和传统,出版周期长,创意能力弱,更为关键的是我们没有形成自己特有的出版文化。
第四,传而不通。美国学者尼葛洛庞帝提出了“互联网络给人们提供了探索知识和意义的新媒介。互联网络也将变成一个人类交流知识与互助的网络”的观点。面临数字化生存的挑战,目前河南出版业在传播方式上存在很大问题:一是大多只依靠实体书店发行,缺少网上图书商城,营销渠道落后;二是推介不够,宣传力度不强,出版社网站内容老、更新慢、少而单调,网站建设滞后;三是缺乏互动,生产和需求没有有效对接。出版社的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社交媒体开通较少,关注度不高,使得人们对出版社的图书认知度不够。随着“掌上时代”的到来,如果出版业的传播方式不进行更新与转型,书籍的阅读率和销售量将会面临更大的滑坡。
三、对于河南出版产业融合创新的思考
在融合发展的新态势下,新兴业态和传播载体已成为出版产业发展的有力助推器。河南出版业要实现从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努力:
第一,注重观念创新。河南出版产业缺的不是资源,而是崭新观念。首先,要有进取意识。河南出版业要改变封闭保守的传统观念,牢牢抓住时代发展机遇,充分利用地域优势,以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基础,从内容和形式上着手,对文化资源进行系统化整理与开发,让河南图书走向全国。其次,要有读者意识。在大众传播时代,出版社应转变简单的传授观念,研究和满足读者需求。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指出人具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种不同的需求层次,并指出满足这些需求的重要性。出版社要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偏好的差异化需求,打造现代人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再次,要有服务意识。健全出版社的公共服务体系和先进专业的文化服务平台,构建多样化的内容生产体系,开展线上营销以及線下全民读书等交流活动,服务社会和读者。
第二,注重市场创新。河南出版业要摆脱单纯的教材依赖,打造自身的竞争力,就要不断地开拓市场。河南拥有大量的文化资源,如史前文化、神龙文化、政治文化、圣贤文化、思想文化、名流文化、英雄文化、农耕文化、商业文化、科技文化等[11],这些资源在全国来说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其他省所不能比的。同时,这些资源不仅是河南文化旅游项目创意的丰富资源,也是出版产业创意的重要资源。把这些资源挖掘好,整理好,研究好,出版好,不仅河南文化的影响力出来了,河南出版的影响力也就出来了。对于河南文化资源的整理与出版重在系列化和差异化。系列化能够形成拳头产品和知名品牌;差异化可以开拓高雅和通俗两个市场,河南出版业只有推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才能在市场中发展壮大。
第三,注重传播创新。传播方式的创新对出版业的融合创新至关重要。首先,应加强图书出版与媒体的合作。其次,要运用“互联网■出版”思维。比如用户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和跨界思维等,加大对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在出版领域的研发应用。再次,要不断创新传播新形式。要探索线上线下一体化经营,促进出版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实现全形态出版产品供应链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最后,要大力推进数字化工程。比如河南各出版社精品图书的数字产品上线,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河南作家作品数据库、河南古村落数据库、河南戏曲数据库建设等。
第四,注重人才创新。人才是出版产业发展的根本,出版业的竞争实际是人才的竞争、文化的竞争。河南出版业要转型升级,应在人才方面有所突破:一是大力引进更多高素质年轻人才。要吸引一大批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年轻人才充实到出版队伍中去,这样既可以解决出版业的人才老化问题,又有助于新技术的学习应用,更重要的是他们活跃的思维可以为出版业注入活力。二是培养出版名家、大家。河南的出版社要培养河南本土的出版家,维护好我们本地的作者资源。出版社要营造自己特有的文化氛围、文化传统,弘扬自己特有的文化传统、文化精神和文化特色。三是出版社要与高等院校联合,加强专业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以及科技应用素质和职业技能培训,开展定向培养,提供实习交流平台。河南出版业除培养编辑出版人才外,更要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所谓复合型人才,就是他们不仅要懂编辑业务,还得懂策划、管理、传播、市场、营销,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也是出版社发展的关键。
总之,面对媒介生态环境的多元性和复杂性,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互联网背景下出版产业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增强危机意识和创新意识,积极探索发展的新路径、新方法、新内容、新平台,努力将河南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促进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发展,以优质产品占据市场,占据时代的制高点。
[本文为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运用新兴文化业态传承创新华夏历史文明对策研究”(2014BXW2908)
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CNNIC.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ac.gov.cn/2016-08/03/c_1119326372.htm.
[2]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公布[E
B/OL].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6-04/19/nw.D110000gmrb_20
160419_1-09.htm.
[3]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互联网时代》主创团队.互联网时代[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3.
[4]融合发展是新闻出版产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EB/OL].http://
www.chinaice.cn/a/cjjj/0625139282.html.
[5]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课题组.融合发展之年的中国数字出版——2014—2015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J],出版发行研究,2015(8).
[6]融合发展是新闻出版产业做大做強的必由之路[EB/OL].http://
www.chinaice.cn/a/cjjj/0625139282.html.
[7]河南统计年鉴2015[EB/OL].http://www.ha.stats.gov.cn/hntj/lib/tj
nj/2015/indexch.htm.
[8]河南省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实施情况总结评估报告[EB/OL].http://www.hnxwcb.com/web/ghjh/fzgh/12/50057.shtml.
[9]河南统计年鉴2015[EB/OL].http://www.ha.stats.gov.cn/hntj/lib/tj
nj/2015/indexch.htm.
[10]河南统计年鉴2015[EB/OL].http://www.ha.stats.gov.cn/hntj/lib/t
jnj/2015/indexch.htm.
[11]汪振军.创意中原[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7:118-123.
(汪振军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郑州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穆毅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5级硕士生)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