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抓住他,大白天撬锁的贼

2017-04-06溪翁

北京纪事 2017年4期
关键词:拉杆箱窃贼作案

溪翁

不能不相信预兆,这也是他自己的无意识——2016年12月1日,那天挺冷的,北京朝阳北路东边,某小区。这个大盗从家里出来,一如既往地穿着连衣帽,戴着大口罩,还有大墨镜,骑上自行车,去往城里的方向,他不是防霾,而是为了伪装去作案的,他怀里揣着巴掌大小的、自己研究出来的撬锁工具。途经戒备森严的朝阳看守所,他往常是不看的,他忌讳这个地方,而今天不知为什么,看了一眼,似乎没看够,又看了一眼,恋恋不舍的样子。从他家一路跟踪而来的刑警暗笑:想进去吃窝头了?一定成全。

来了暴力开锁的家伙

这是在8月中旬,空气热得让人从心里烦,住在东三环沿线那些老旧小区里的人更烦——防盗门门锁被撬。

被撬的都是比较高档的防盗门。白天房主上班,晚上回家不用掏钥匙,门锁被撬得乱七八糟——进贼了。笔记本电脑、手机、衣服,大大小小的什么都丢。最多的一户人家,一下丢了20万元现金,还有裘皮等高档物品。开始时,还是隔些天发一起;等到了10月份,窃贼开始频繁作案,两三天一起。尽管有的事主防范意识强,家里根本不存现金,不存有价证券,或者是收藏得比较好,没被贼发现,但还是丢了东西,比如几十元一件的衣服。警察抓住这个贼后进行审讯,他说了四个字:贼不走空。配上他那东北口音,还有大学生的背景,显得特别无耻。

当然这都是后话。一家被窃,众人皆惊。那一段时间,警方也在一些小区发出防范提示,请防范家中财物被盗。

但公安局得赶快破案抓贼呀!

这些案子基本都发生在朝阳公安分局的地域内,其实警察比老百姓心里更着急。

派出所、刑侦队一干警察赶到,拍照、找痕迹、询问事主……大家都知道小区内外装了监控探头,警察赶快调相关资料。

但案子还在发,警察在一个个类似的现场进行勘察。

警方的说法专业性极强,也综合了这些案件的特点:用自制的一种工具,以蛮力将锁具破坏后入室进行盗窃,叫暴力开锁,也叫技术开锁。

这个贼挺会反侦查的,但还是露了马脚

警察破案需要找线索,然而,现场勘察却没发现有价值的线索。只是发现在9月中旬前,这个贼穿着同一双鞋,之后换了一双,其余什么也没找到。再就是撬锁时相同的手法。但由此可以断定,这是个很有经验的贼。他也防着警察呢,行话叫反侦查。

难道这个贼就真的是滴水不漏?

人们都知道很多小区都有监控探头。然而,一些老旧小区偏偏就没有探头。警察把现场周围的人员访遍,但没有人说看到过这个家伙的影子。事后也证明,这个家伙专偷高层,而且从来不坐电梯,就为躲人。他装赃物的箱包都是从事主家就地取材,因此,人们也就见不到贼头贼脑的家伙拿着可疑物品进楼出楼。

警察先要把这个家伙路数琢磨透,才有可能破他的路数,抓住他。

为这个案件,警察开了数次专门会,成立了专案组,攻坚。

警察分析:这个家伙虽是暴力开锁,但作案工具很小,方便携带,不易发现。虽然是老贼,盗窃手法老到,但很贪婪,从不空着手离开,可以从这一点下手破案。

更重要的是不管如何伪装,他总得进进出出,只要进出,一定会有人看到。

于是,警察们在更大的范围内开始搜索,现场没有监控录像,就在更大的圈子内找探头资料。还有一点,警察们要把失主丢的物品特征印在脑子里。

他们查过众多人,但都不是要找的贼,警察破案走过的弯路太多了,但这都是必须的,当然,这里就不说了,直奔正题而去。11月3日,劲松地区再发案。在现场附近,有一个进出小区必经之地,装着探头,警察立即调取录像,看到了一个家伙的样子,上穿棉服,帽子扣得严严实实,几乎遮住了前额,大白口罩紧紧捂脸,不得不留下一双眼看路,于是就用特大的墨镜挡着,低头疾走。他进小区的时候,是背影,老百姓看见他这个形象,也许不当一回事,警察一眼就盯上了,典型的贼样。心里就有了底,一定找得到他出来的样子。果然,几个小时后,他的手里拉着一个蓝色拉杆箱出来了。还是低着头,像是出差赶路。然而警察却兴奋地喊起来:可找到你了!事主提供,他家丢的正是一个这样的拉杆箱。

然而,这只是开了一个好头。这家伙姓甚名谁就别说了,他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个大布袋子安上两条腿。但这对于警察来说,破案已经足够了。

警察調查的下一步结果显示,这家伙打出租走了。那也没什么难的,可以说是极好办,跑了和尚跑不了庙,你总得下车吧。打个比喻,之前对他是大海捞针,而从此刻开始,他已被打捞出海,就剩下清洗之后,看他的真面目了。

贼影一闪,原来是在圆明园南边那一处

捉贼,说说容易做起来难。警察还是有办法,找到出租车司机,司机一听是警察找,心里就紧张,开始是什么也想不起来了,从他的角度想想也是这么个理:他一天得接拉多少客,脑袋瓜子里怎么能记得清,何况还是过了几天。警察一点点启发,他想起来,这个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客人在国贸地铁站下了车,直接进了地铁。警察又问:您还记得他是什么地方口音吗?司机这回是真的想不起来了。

在国贸地铁站里找线索——这家伙踏上了10号线,他上车就得下车,警察接着找,看见他又上车又下车,出地铁站。终于,警察在圆明园西站的出口见到了他,还是这个打扮,没变,拉着拉杆箱,捂着大口罩。远远地,上了天桥,下了天桥,往圆明园南门走,迎上来一个家伙,穿着黑西服,内套羊绒衫,肩上挎着个黑包。二人一见面,打开了拉杆箱,看看里边的东西,给钱,黑西服拽起拉杆箱,走了。

一次快速盗窃销赃的过程结束了。

到此,警察掌握了他们的行踪,而且窃贼也没有察觉,完全可以守株待兔了。其实没这么简单,原因是什么,后边告诉您。

警察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挖出这两个家伙更具体的情况。

怎么挖?根据发案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具体点说就是把所有的情况都汇集到一起,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用数据时代的话说就是运用大数据进行分析,一分析一个准。这些数据是什么呢?就是警察搜集到的线索。别看这个家伙很会隐蔽自己,很会反侦查,但他反侦查的能力也是一种数据,就可以分析一下。再例如,他作案看似很神秘,但总有时间地点丢失物品等等,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这些实在的东西换个角度说,可以证明贼的偏好和作案手段。这些全是数据,放在一起进行分析,就能有个结论,就是这个贼自己的特点。这也是任何人都没办法的事。

于是警察基本明白了这个家伙的基本情况——从外地流窜来京,男性,40岁左右,在东四环与五环之间有比较固定的住址,虽然是单独作案,但应当还有与其较为亲近的人与其同住。从作案方式方法等看,属于智商较高的类型,而且有犯罪前科。

警察在行动,贼也没闲着。11月23日,警察们在一处盗窃现场附近的监控录像里,再一次看到了这个家伙上下楼梯的样子。这一次他虽然还是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但他的行动轨迹已经完全暴露在警察面前,那层伪装除了骗他自己,真的没什么用了。

朝阳分局的刑警们这回把他查得更准确了,他就住在朝阳北路附近的小区里。刑警跟踪发现:他把赃款存到了某银行的ATM机里。

至此,一切好像都在警察们的掌握之中。然而,意外出现了:存折上是一个女人的名字,与这个男人完全不是一回事。

那是不是他的老婆?

调查发现,那女人与他毫不相干。

他用了一个假身份证。

天桥之上,警察抓了个人赃俱获

平地抠饼旱地拔葱,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也是刑警们经常用来自嘲的一句话。从某种意义上讲,刑警破案还真是这么回事,因为没有一个贼作案时能广而告知,真有这样的,也是忘了吃药的,可以依法不追究。

无中生有,发现破案线索,是警察的本事。警察们再次脑洞大开之后,从各种可能发现线索,发现了这么一个人:范谋仁,吉林省梨树县人。某师范大学学生,就学期间因盗窃被判刑。刑满释放后不改,再被抓,再判刑,2016年7月刑满释放。暂住申报地为朝阳区的A小区内。

范谋仁与这个在东三环沿线小区内疯狂作案的窃贼是不是同一人呢?这很简单,警察们辨认一下呗。

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范谋仁出门了,骑着自行车,上穿连帽衫,捂着大口罩,戴着黑墨镜,跟监控录像里的一模一样。好像告诉盯着他的警察,我出来了。为了慎重起见,警察没抓他,只是用手机拍了个视频,拿回去供大家分析。

转眼到了2016年12月1日,警察们决定收网了,从早晨开始,警察们一直盯着他,他也预感到了末日,路过朝阳看守所,一眼一眼看。当天晚上,他拿着作案的赃物,装进就地取材的箱子里,又是打车又是坐地铁,来到圆明园西站,半路上就给收赃的家伙打电话。那家伙也如约而至,交接地点是在天桥上。似乎也有意要让过往的路人看场警察抓小偷的戏,范谋仁跟收赃的董某正在谈价,过来几个人,一下把他们按在了地上,戴上手铐。这家伙问也不问,也不反抗,老贼出身,心里非常明白是怎么回事。更知道能有這身手的,也非一般便衣警察。到这份上,只有认栽。很多路人以为只是一场架而已。

坐在审讯室里,范谋仁承认现案,其他的拒不交代。警察也证据在握,告诉他:某月某日某时,你在哪里?他一听,警察都掌握了,也就交代了40余起用自制工具暴力开锁的犯罪事实。

如果没有掌握这大量的证据,把案件的来龙去脉弄清楚,他除了当天这一起案件,其他案件都不会承认的。这就是为什么发现他的踪迹后,没有立即抓捕的原因。

至于为何一个大学生会变成一个职业窃贼,据他说是这样的:20年前上大学期间,本来他可以被派出国留学,但一名老师从中作梗,顶替了他,他便怀恨在心,利用自己的聪明,自制工具,把老师的家偷了。被抓,判刑,从此走上犯罪的不归路。他说的只是一面之词,但即便如此,也不能成为他危害社会的借口。

大盗遭擒,部分赃物被追回。东三环小区内得以宁静。

(编辑·韩旭)

hanxu716@126.com

猜你喜欢

拉杆箱窃贼作案
完美“作案”
折叠拉杆箱
可折叠拉杆箱
新片快递
窃贼是如何进入密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