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彰武县生态文明建设

2017-04-05张莉莉

防护林科技 2017年3期
关键词:彰武彰武县临界点

张莉莉

(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辽宁 阜新 123000)

刍议彰武县生态文明建设

张莉莉

(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辽宁 阜新 123000)

文章介绍了彰武县生态建设现状,分析了彰武生态发展的临界点和生态文明建设方向,提出了彰武生态文明建设与保护措施,即:树立尊重、保护、顺应和有度利用自然的理念;以生物围封为主,创新生态脆弱区的保护措施;针对现有生态防护林退化等突出问题,规划“十三五”生态技术研发、修复重点等,以供有关生产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参考或借鉴。

彰武;生态文明建设;保护措施

1 生态建设现状

彰武县地处辽西丘陵与辽河平原过渡地带,位于八百里瀚海的科尔沁沙地最南缘。多年来,彰武县始终将生态建设作为最大的基础工程来抓,大力实施以防沙治沙为目标的退耕还林(草)、三北防护林建设、世行贷款造林、辽西北边界防护林建设、辽西北沙化草原治理等工程。全县仅造林面积就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2万hm2上升至14.7万hm2,森林覆盖率从2.9%提高到36.1%。近10年,累计完成重点生态治理工程总面积达9.5万hm2、封沙育林0.93万余hm2。彰武县因此被评为全省造林绿化先进县、全国三北造林重点县、全国防沙治沙重点县和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县。

2 生态发展的临界点和生态文明建设方向

2.1 生态发展的临界点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有一定的承载力,也就是生态阈值。不论湿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都不能无限度地承载植物、动物或微生物。作为生态文明主要内容的植被建设,需要遵循客观规律,比如植树造林对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的确起到作用,但在特定的环境和地区却可以造成土壤灰化,使树木因供水不足而大面积干枯死亡。因此,生态建设不要超过生态阈值,在生态修复时,要尽可能稳定恢复到顶极的生态系统状态。一个地区的生态系统和植被特点是由气候决定的,即“气候决定植被”。 彰武属于典型的温带季风型亚湿润干旱区森林草原气候。从大的层面讲,辽西北地区稳定的自然顶级植被就是“疏林灌草”。彰武在生态发展上,既要遵循“疏林灌草”植被演替规律,又要根据实际探讨由本地气候和土壤所决定的生态阈值,即生态发展的临界点。综观国内外生态发展观点和实践认为:在森林和草原过渡带,森林覆盖率一般不超过20%。再看彰武,森林覆盖率达36.1%,从自然选择的角度看属于森林饱和状态,超过一般意义的生态发展临界点。通过综合考量20%~36.1%,认为目前彰武生态发展临界点为森林覆盖率28%较科学。

2.2 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

生态文明建设不是简单的植树造林,增加多少森林,提高多少森林覆盖率。通常,建设的植被要能稳定、持续发挥作用,不能超过生态发展的临界点并符合地带性植被演替规律。对于彰武来说,造林只是植被建设的标,保护好现有植被和自然恢复的灌木植被、草本植被才是本。因此,彰武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保护好现有生态建设成果。以修复代替保护,修复来自于多年植被建设存在的结构不合理,如在树种上,要调整现有针叶树达40%的占比,在面积上要调整杨树达70%的占比。其次,要解决好“疏林灌草”植被科学发展的问题。要坚决减少杨树等乔木占比,在不超过生态阈值的前提下,增加优良灌木比重,并自然形成稳定、健康和高效的少乔、多灌草生态系统。第三,要由单一的生态建设向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上转变。彰武生态建设以构建防风固沙林为典型,表现为低质、低效,需要提高林分的质量和效率,以保持植被功能的可持续。总之,彰武生态文明建设要以生态保护、生态修复为主。

3 生态文明建设与保护措施

3.1 树立尊重、保护、顺应和有度利用自然的理念

实事求是、遵从自然,科学协调彰武林、农发展矛盾:要科学保护林地、草地和沙地,严格控制花生面积。彰武所辖24个乡(镇)中有23个属于沙区,全县沙化土地达25.1万hm2,占总土地面积的68.8%,占全省沙化土地的25%。客观地讲,沙地确实适宜花生种植、生长与结果。但是,花生为无茬作物,种植后当年秋天和翌年春天会造成严重的土地沙化,即二次沙化。据实践研究,种植667 m2花生按现行价格收入在1 000元,但稳定修复同等面积的沙化土地至少要3 000元。所以,不是不能种花生,而是要实施保护性耕作、控制花生面积和科学组织管理。

3.2 以生物围封为主,创新生态脆弱区的保护措施

3.2.1 工程围封的管理 要针对人为破坏造成的残破进行定期维护,并建立以乡(镇)为单元的可持续长效管理机制。

3.2.2 应用生物围封技术 要发挥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生物围封实践的优势,在全省率先推行用生物围封取代传统的工程围封,为彰武或类似地区围封的可持续发展树立典范,以实现绿色保护林地的目标。生物围封相比工程围封不仅施工容易、大幅降低建设和后期维护成本、减少环境污染,而且不易损坏、能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通过对2009年营建的29 km已成型的刺榆生物围封样地调查并综合分析其效益:生物围封总造价12万元,折合成本每公里4 138元,与2013年辽宁省启动“两退一围”工程围封专项资金补助标准每公里3.5万元对比,如果不考虑因物价上涨因素和补助资金以外的投入,刺榆生物围封成本相当于刺线等工程围封的12%,围封1 km就可节省建设资金3.1万元。在用工成本上,工程围封需要重车搬运,不适于沙区作业,造成车辆和人工成本不易控制。而在后期维护成本上,一般的刺线围封、原木围封使用5~10 a即被毁坏,重建或维护工程围封都需要较高成本。当下,刺榆围封技术较为成熟。推广刺榆生物围封既可保护刺榆种质资源,又可持续发挥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等生态功能和带来参观学习、技术培训等社会效益。

3.2.3 保护好脆弱的生态系统 主要是保护好彰武现有14.7万hm2的生态建设成果和脆弱的弥足珍贵的“疏林灌草”生态系统。措施是管好人:要有效制止滥垦、滥牧、滥挖、滥采、滥用水资源现象和坚决禁止“小开荒”。 在技术上要加强现有林经营技术的应用。

3.3 针对现有生态防护林退化等突出问题,规划“十三五”生态建设技术研发、修复重点

3.3.1 技术研发 以辽宁省防护林研发团队为支撑,研发植物抗逆性机理、苗木繁殖培育和沙地造林植物抗旱等退化防护林修复技术。

3.3.2 修复重点 使用乡土经济良种彰武松、沙地红松和赤松,改造面积较大的油松、樟子松纯林,改造杨树为主的阔叶低产林,调整树种、林种结构,增加林地的效益;修复彰武三北五期退化防风固沙林、农田和牧场防护林、护路与护岸防护林;用“窄带宽距造林模式(3 m×3 m×9 m等)”调整现有人工幼林的植被结构,形成近自然生态体系,增加农民收益。

4 结语

彰武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是转变理念、积淀文化的问题。植被恢复与建设是漫长的自然过程加人工干预的结果。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科学建设的问题,而更为重要的是科学管理问题,其生态建设只是部分关系到造林本身,更多的是当下社会管理和生存压力问题。我们有责任协助决策者科学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环节,如:后续资金投入不足、机制还不健全;一些政策只停留国家层面、缺少操作性;有害生物防治不及时、高效林分极少等。还要继续在科技支撑上创新以巩固生态建设成果,解决生态建设治理效果欠佳、生态建设粗放、科技含量低、现有植被保护不利和生态建设经济效益差等问题。

1005-5215(2017)03-0062-02

2016-12-09

张莉莉(1982-),女,辽宁彰武人,大学,工程师,从事林业科研及科研管理工作.

X171.4

A

10.13601/j.issn.1005-5215.2017.03.026

猜你喜欢

彰武彰武县临界点
基于临界点的杭州湾水体富营养化多年变化研究
彰武小钻杨间伐效果的研究
阜新市材料价格补充信息
彰武断陷九佛堂组沉积物源分析及其意义
促进彰武县花生生产全程机械化项目实施主要措施
彰武地区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彰武县山杏良种基地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超越生命的临界点
对加快彰武县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
关于彰武县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