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武夷旅游圈发展生态旅游的对策建议
2017-04-05潘辉徐恒王燕玲
文/潘辉 徐恒 王燕玲
关于大武夷旅游圈发展生态旅游的对策建议
文/潘辉 徐恒 王燕玲
大武夷旅游圈是“清新福建”的核心区,主要是以武夷山世界双遗产为核心,依托泰宁世界自然遗产地、世界地质公园,以及宁德世界地质公园,围绕福建省建设“全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的战略定位,以期将大武夷旅游圈打造成为具有国际水准的集世界遗产观光、生态养生度假、文化休闲体验于一体的世界知名的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
大武夷旅游圈发展生态旅游需要通过对其资源现状的深入调查,详细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提升资源利用率的角度,构建大武夷旅游圈生态旅游新格局。从目前提供的多个版本的大武夷旅游圈的规划或旅游发展总结材料来看,都是围绕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营销、保障措施等展开,特别是以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为核心旅游景区而展开,实际漏掉了武夷山诸多国际级的资源禀赋,如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加入的针对生物圈不同区域结构和功能进行系统研究的人与生物圈研究计划(简称MAB计划)。除此之外,大武夷旅游圈还集中了丰富的国家级生态旅游资源,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地质公园、国家级湿地公园等等都为大武夷开展生态旅游提供了优厚的基础。
一、大武夷旅游圈开展生态旅游的优越条件
1、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禀赋凸显
大武夷旅游圈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品牌等级和禀赋为全省富集区。全省9家5A级景区中有6家在旅游圈内。旅游圈内拥有众多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等,且地质遗迹丰富多样,圈内丹霞、岩溶、火山岩、花岗岩四大风景地貌发育典型,泰宁世界地质公园、宁化天鹅洞群国家地质公园、宁德世界级地质公园等吸引众多游客。四地森林覆盖率高居省内前四,生物多样性丰富,空气质量优越,自然环境优美,其中三明市更被专家誉为“中国最绿省份的最绿城市”。圈内四地旅游资源优势明显,个性鲜明,均形成了以自然资源为主,人文资源兼容并重的旅游资源格局。
2、国际知名度逐年提升
大武夷旅游联盟成员单位以武夷山为核心,立足本地自然、人文特色,着力开发打造了一批主题特色鲜明、前景广阔的精品景区。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生态资源、清新的自然环境吸引了大量的海外游客,在海外享有较高知名度,据旅游圈联盟相关单位统计,境外旅客的数量每年均呈加速上升趋势。
3、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深厚
大武夷旅游圈人文资源深厚丰富,圈内汇聚全省3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南平,拥有16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下辖五夫、下梅村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闽越古汉城遗址,建盏文化,宋明理学发源地以及历史悠久的岩茶文化;聚世界客属朝圣中心,华夏古陆、闽江发源地,闽学源头等历史文化的三明;发源于旧石器时代,拥有沿海印纹陶文化,特色线狮舞和剪纸文化,特色畲族文化和艺术等历史文化的宁德;拥有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6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红色文化以及客家文化、河洛文化交融的龙岩。四地皆立足本地人文特色,打造了一系列主题鲜明的知名景区及产品。
4、旅游业面临转型发展的机遇
大武夷旅游景区发展经历“起步、发展、提升”三阶段,如今已迈入“转型提升”阶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产品从观光型一观光型+度假型一体验型的提升
旅游产品从单一的纯观光产品向以观光旅游为主,休闲度假、文化体验、康体养生等为辅的多元、复合型的参与体验性旅游产品体系发展。为大武夷旅游目的地注入新活力同时满足游客休闲旅游需求。
(2)游客对象从大众旅游一大众+小众多样化游客出行类型的选择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景区基础设施及景区服务质量提升,小众型家庭亲子化游客逐渐成为景区接待的重要旅游群体之一,景区接待游客的出行类型由大众型的以旅游团组为主逐渐转向大众兼小众型散客的形式,且小众游客数量呈现逐年加速上升趋势。
(3)服务场所从景区景点-全域旅游范围的扩展
全域旅游作为一种全新的、契合旅游业转型战略的理念已成为大武夷旅游业转型战略的理念指导,着眼点不再仅是景区内的独立景点打造,而是全力打造全域形式的旅游目的地,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为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注重提升旅游者的体验品质。
(4)旅游模式从传统观光游乐型一生态旅游方式的演进
大武夷旅游圈已由传统的大众旅游模式向生态旅游转型,不再单以经济利益为最终目标在无条件无休止地开发打造旅游环境。而是充分考虑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保护为主,强调社会、自然、资源、环境、生态等各个要素统一发展,以营造和谐的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为目标的一种新型环境友好型的旅游方式。
5、经营管理基础良好
大武夷旅游圈各地级市均立足地域优势,充分发挥品牌旅游资源优势,注重旅游特色与个性开发,打造独特产品,依靠而不依赖武夷山,在经历了“起步、发展、提升”等三个阶段后,及时把握旅游产业发展机遇,主动融入全国、全省旅游发展格局,保持持续、平稳、健康的发展势头。大武夷旅游圈的旅游产业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建立了有一定专业水平的从业人才队伍,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奠定了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
二、在开展生态旅游上存在的问题
1、认识模糊,思想上并未到位,规划滞后
生态旅游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产物,意指游客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入未受干扰的自然区域并体验当地文化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不仅指旅游活动的场所主要是建立在生态环境良好的区域上,而且还要求游客的生态意识要贯穿于旅游活动的全过程。就目前景区规划现状而言,虽已在着手进行转型建设,但更多着力点依然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经济效益的提升,未以生态保护为先行原则,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2、未对环境容量测算,承载力不清
传统旅游着眼于发展当地经济,虽主观上并无破坏生态环境之意愿,但生态保护程度相对较低。缺乏对环境容量的量化测算、分析,难以获悉景区环境容量及空间承载量,因此也就难以规避过于侧重经济效益而忽视旅游环境的承载能力从而导致环境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引起的生态环境的恶化。
3、产品单一,同质化严重,初级观光型产品比重较大
就旅游产品方面而言,各地虽各自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但大多以现有资源的简单开发而形成初级观光型产品,从而导致了目前联动发展的圈内旅游产品类型不够丰富,且在过度的商业包装下文化内涵稍显不足,高品质的休闲度假产品供给相对不足,在生态旅游产品所要求的环境解说系统建设上差距还很大,难以提高其在境外市场的知名度;个别品牌甚至出现相互排斥现象,游客接受度不高。在难以全面展示区域自然、文化特色的同时也难以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产品选择和较强的旅游吸引力。
4、机构设置简单,没有形成合力,缺乏有效协作
目前大武夷旅游圈产业发展协调机制尚不健全,各自为政现象依然突出,未能从高层面进行协同推进管理。区域旅游协作虽经多年培育,也开展一些联合宣传,但区域协作站位仍旧不高,没有形成高度统一的行业管理及整体市场营销格局。同时景区管理体制不顺,大武夷旅游圈内的景区包含政府经营、私人经营、也有官私合营,在资源整合、利益分配、协调管理等问题上难以协调。
5、高端人才缺乏,宣传促销滞后
大武夷旅游圈作为世界级生态旅游资源富集地,其营销效果却不尽理想,营销策略未能产生与其世界级自然文化双遗产的知名度同步的效果,导致景区“实至而名不归”,归根来讲是相关人才缺乏国际化的营销思想,生态旅游项目的打造也极其不足,不能深度挖掘、综合运用大武夷旅游区的独有生态资源及产品等宣传点,并以行之有效的国际品牌形象向世界展示大武夷的独特魅力提高国际知名度。
三、对策思路
1、以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有效抓手,提高人们对生态旅游重要性的认识
生态旅游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如何让生态旅游成为大武夷旅游的主要方式,逐渐取代浪费资源、不可持续发展的传统旅游,不仅仅在旅游区的管理、规划时候需要充分考虑到旅游的生态性以及体验性,更应该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旅游的传统看法,提高景区规划、管理者以及游客对生态旅游重要性的认识。进行旅游环保宣传,提出生态旅游口号和倡议,发起相关宣传运动,提升游客生态环保意识,从根本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最大程度保护和维持生态环境质量,打造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2、围绕国家公园试点工作,深入探讨生态旅游的机制体制
国家公园是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场所,也是开展生态旅游行之有效的资源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模式。大武夷旅游圈生态旅游建设涉及面较广,实施也需一定时间周期,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因此如何破解体制机制的瓶颈障碍,是一项重大课题。针对现状发展问题结合国家公园建设要点与目的来探讨生态旅游的机制体制建设:
(1)进一步加强领导。统一思想认识,坚持联动发展“一盘棋”,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继续贯彻打基础、管长远的方针,明确阶段性目标任务,在高起点规划的基础上扎实做好起步工作。
(2)充分发挥省级政府在大武夷旅游圈战略实施中的统筹协调功能,避免圈内市、县之间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同质竞争,进一步理顺协调联动机制和旅游管理机制。
(3)高度重视发挥政府主导和市场主体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4)建立健全资源开发与保护的保障体系,处理好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严格按照生态环境保护等级来开发利用,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突出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的发掘。
(5)建立健全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和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3、进行环境容量测算,在核心生态区位控制游客数量
旅游环境容量可分为基本容量与非基本容量两个概念,不同环境容量虽然着眼点不同,但是它们之间存在一定内在联系。为避免大武夷旅游圈重蹈工业发展“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必须精准测算旅游地的旅游环境容量,将旅游者的数量严格限制在环境承载能力的范围之内。重点对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公园、湿地公园等生态旅游场所的游客容量进行科学测算并控制。
测算项应包括但不限于:1、旅游生态容量,包括水质、大气质量对旅游及相关活动的承受能力,土壤、植被、野生动物对旅游及相关活动的承受能力,滑坡、崩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旅游及相关活动的承受能力;2、旅游资源容量,包括设施环境容量和空间环境容量;3、旅游地地域社会容量,包括社会环境容量和管理水平容量。
4、完善休闲步道及慢道系统,倡导低碳环保的生态出行方式
生态旅游是以为游客提供高质量、全方位的旅游体验为重要目标之一。休闲步道及慢道系统是生态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有的步道系统基础上合理优化,融入景区特色景观、文化、保护注重游客消费的体验和经历,以及道路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在功能价值上的提升,为游客提供一个感受自然生态、历史文化的慢行休闲体验之旅。
(1)自驾车慢游廊道:依托武邵、福银、长深、京台、宁武等高速以及国道、省道,连接武夷山、泰宁、邵武、建宁、沙县、政和等大武夷联盟县市,形成大武夷自驾游环线,并通过重要节点的自驾车营地建设、道路绿化、景观道建设,构建自驾车慢游廊道。
(2)自行车慢游廊道:在南平市、三明市市区及下属各县市设置景观道、自行车慢游廊道及公共自行车出租站,作为城市居民公共休闲服务设施,并成为城市旅游风景线。将武夷山、邵武、泰宁等节点县市间旅游公路进行改造,开辟自行车慢游廊道,并结合山地自行车赛道,为自行车爱好者服务。
(3)空中慢游廊道:在武夷山、泰宁、永安建设三个直升机机场,开辟直升机大武夷环游航线,建设直升机慢游廊道;在武夷山、邵武、泰宁等条件较成熟的地区建立热气球观光基地,设计热气球空中慢游廊道等。
5、重视环境教育和解说系统设置,编制或完善生态旅游规划
保护自然与文化景观资源以及生态环境,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制定区域生态旅游规划应遵循生态学规律,将保护生态平衡置于优先地位。在对环境及空间容量、承载力检测、评估的基础上遵循适度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维持自然与文化的原汁原味、鼓励各方参与、旅游设施建设生态化、重视法制监督等原则的基础上加强对生态旅游地资源和市场的系统性研究。重视“环境教育”的地位,注重相关群体的利益均衡和可持续发展,加强生态规划制定者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建设。
6、创新旅游营销手段,提升国际知名度
采取组建旅游营销联合体、全民营销等方式,发挥两大世界遗产的极核作用,与国际知名旅游运营机构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实现发展理念国际化、产品创新国际化、品牌形象国际化、市场营销国际化、服务水准国际化,并通过市场的国际接轨将大武夷旅游区推向世界,增强国际知名度,使之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旅游目的地。
(作者单位:闽江学院科研处;福建农林大学)
责任编辑/鲍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