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价值理论的辩证认识及其现实意义
2017-04-05李松龄
李松龄
(湖南大学 经济研究中心,湖南 长沙 410079)
·经济学研究·
使用价值理论的辩证认识及其现实意义
李松龄
(湖南大学 经济研究中心,湖南 长沙 410079)
马克思对于物质商品的研究,首先是从它的使用价值分析开始的。物质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物的有用性,体现的是人和物的关系,因此,不能简单地把物质商品的使用价值理解为客观存在的商品体。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具有两重性:劳动力的有用性,能够生产物质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力的使用-劳动,能够生产物质商品的价值。劳动力使用价值体现的是人和人的关系。辩证认识物质商品和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物质商品;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辩证认识;现实意义
学习和研究《资本论》,不仅仅是为了坚持和继承,更是为了光大和发展。而要光大和发展,一是通过与中西哲学社会科学的比较和切磋,互为补充;二是从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角度,对其提出的概念的解释及推理的方式进行纵向比较和分析,不断完善。在传统的学习和研究中,一方面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崇敬,学者们(包括我在内)更多的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批判西方的哲学社会科学,这固然是需要的,但从比较中取长补短的学习和研究明显不足,即便有之,也被理论界的同仁不屑一顾,甚至受到严厉批评。另一方面,对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不敢也不能对其文章字斟句酌,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恩格斯作为马克思的朋友和战友,一方面坚持和维护马克思主义,同时也敢于和能够发现马克思著作中的问题,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他在《资本论》第三册增补中就明确地表达了这样的思想和意愿。最近,我逐字逐句地学习《资本论》,不只是与西方经济学的一些思想和观点进行对比分析,而且也从马克思的前后论述中比较他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表述。我将这样的学习体会记录下来,整理成文章,不论它对或者错,一并就教于理论界的同仁。
一、物质商品使用价值理论的辩证认识
马克思对于物质商品的研究,首先是从它的使用价值分析开始的。他认为,“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这种需要的性质如何,例如是由胃产生还是由幻想产生,是与问题无关的”。*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7页。在这里,马克思肯定商品是一种物,而且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它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性质,属于商品的属性。衣服是一种商品,它首先是一种物,它的属性是保暖、护身和美观等。人们需要衣服,是因为它具有保暖、护身和美观等属性。属性离不开衣服,衣服也离不开属性,二者是对立统一的有机体,就是说,二者既对立,又统一。衣服是商品体,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它的保暖、护身和美观等属性却是衍生于人的需要,即因为它对人有用。所以,马克思将使用价值定义为“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8页。使用价值是商品体满足人的需要的属性,表现出来的是人和物的关系。商品体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然而人们需要或是不需要它,却要看商品的使用价值,对他有用还是无用。所以,商品体和使用价值虽然不能分离,但却是两个概念,商品体是客观存在,使用价值体现的是人和物的关系,就像商品体是客观存在,价值体现的是人和人的关系一样。人不能否定商品体的客观存在,但却可以认为它的使用价值或大或小,或有或无。
尽管马克思在定义使用价值的时候说过,“商品体本身,例如铁、小麦、金刚石等等,就是使用价值”,*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8页。从而认为它是客观存在,但如果联系他在货币或商品流通,货币转化为资本等章节有关使用价值的论述时,却能够明显看出他是把使用价值视为人和物的关系,即对人有用或是无用。不妨我们先引用马克思的两段话作为论据。“交换过程使商品从把它们当作非使用价值的人手里转到把它们当作使用价值的人手里,就这一点说,这个过程是一种社会的物质变换”。*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22页。“就使用价值来看,交换双方显然都能得到好处。双方都是让渡对自己没有使用价值的商品,而得到自己需要使用的商品”。*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79页。马克思像这样的论述还有多处,有这两段我认为已经足够了。如果使用价值是客观存在,那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同一种商品,对一些人有用,而对另一些人无用,毫无疑问,这就是人和物的关系。只有这样,才可能出现同一使用价值,对有的人有用,而对另外的人无用;对这段时间的人无用,而对另一段时间的同样的人却有用。比如,某人上半年织布,绵纱对他有用,下半年打铁,绵纱对他无用。政治经济学的老师们,把使用价值当作客观不变的商品体,没有从马克思的前后论述中认真理解他对使用价值概念的理解和表述,一代又一代的传授给学生,表面上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实际上是没有从前后的对比分析中理解马克思主义。
既然使用价值是物的有用性,揭示的是人和物的关系,那么使用价值就具有我们以前没有深入认识的性质和功能,这是发展和光大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首先,使用价值是满足人的心理和生理上需要的东西,马克思指出的是由胃产生还是由幻想产生的认识,可谓一语中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满足资本家赚钱的心理上的需要,生活资料则是满足人的心理和生理上的需要。其次,使用价值具有变化的性质,同样的商品,当它处于稀少性的阶段,人们觉得它的使用价值大;当它变得丰富的时候,人们认为它的使用价值好像没有原来的那么大。计划经济时期,粮食短缺,人们觉得一斗粮食对他重要得不得了;市场经济时期,粮食多了,一斗粮食对他来说似乎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由此可见,使用价值因为丰富而变小,因为稀少而变大。只有把物的使用价值理解为有用性,使用价值才有可能具有边际变化的特征。马克思认为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从这种意义上说,使用价值变化的性质应该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认识。有用性和稀少性是西方经济学效用价值的两个特征,人们没有想到政治经济学的使用价值也具有有这样的性质。如果政治经济学的老师仍然把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和西方经济学的效用价值论完全对立而不是对立统一,那就等于将劳动价值论同劳动价值论相对立,这是因为使用价值作为劳动价值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效用价值同西方经济学的效用价值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斯密在他的《国富论》中就曾经认为使用价值即效用,效用即使用价值。
实际上,效用价值是指物能够满足人的欲望和需求的能力,实际上就是物的有用性,这是西方经济学家用以研究人和物的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理论工具。通过上面的分析和研究,我们知道使用价值也是研究人和物的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理论工具。二者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而非传统政治经济学所认为的是一种完全对立的关系。传统的政治经济学用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内容—价值理论与效用价值理论作比较,前者研究人与人的关系,而后者基本上研究人和物的关系,用研究人与人的关系的理论来批判研究人和物的关系的理论,自然得出二者相互对立的结论。只有把劳动价值论的使用价值理论与效用价值理论相对比,才能认识到二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所以,辩证认识使用价值理论,不只是因为能够拓展使用价值理论解释现实世界的能力而被认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而且也因为能够用来揭示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区别而被认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的深化。
二、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理论的辩证认识
在认识物质商品使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我认为还有必要对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理论进行分析和研究。在市场经济社会里,因为劳动力作为生产力中的活要素,需要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才能实现有效配置,因此而被认为是商品。马克思正是通过对这种特殊的,能够生产商品价值而且能够生产大于自身价值的劳动力商品的研究,认识到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必要劳动价值与剩余劳动价值、资本与劳动进而资本家与无产阶级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即使撇开劳动力商品这个概念不说,人类劳动区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也是必要的和有现实意义的。不然的话,我们就无法说清楚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其财富的积累的性质和原因。然而,在一个分工日益复杂的人类社会,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不可能没有交换,因而不可能没有商品。所以,劳动力商品就同物质商品一样,不论你从感情上如何样地不认同它是商品,它还是客观地存在于人类社会,资本主义世界是如此,社会主义世界也是如此。劳动力商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客观存在的事实,要求我们不只是对劳动力价值,而且必须对劳动力使用价值的一般性和特殊性作出辩证认识,这是因为不只是需要发挥它揭示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理论作用,而且更需要挖掘它赋予新时期创新创业等社会实践活动的理论内涵。对劳动力使用价值的辩证认识,需要建立在同物的使用价值的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因为只有如此,才有可能深刻地理解它的内在特征。
马克思将物的使用价值定义为物的有用性,而且认为物一经生产出来,它的有用性就是不变的,或者说是客观存在的。这是马克思主义者对物的使用价值的一贯认识。其实,物的有用性是人对物的关系,对某人有用的物可能对另外一个人作用不大或者没有作用。生产资料对生产者来说是有用的使用价值,而对消费者来说则是无用的使用价值。即便是同样的生产资料,对有的生产者是有用的,而对另外一些生产者则可能是没有用的。如果仅仅把物的使用价值理解为客观存在的物,上述现象恐怕难有合理的解释。人的主观性和物的客观性对使用价值来说,历来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有一点应该是明确的,那就是物的有用性,是相对于人的需要、评价和认可而言的,物的使用价值体现的是人和物的关系。劳动力的使用价值,能否像物的使用价值那样定义为劳动力的有用性呢?从马克思关于物的使用价值是由具体劳动生产出来的,具体劳动就是有用劳动的认识来看,似乎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可以被认为是劳动力的有用性。但是,马克思又有这样的论述,“劳动力的占有者提供他的劳动,实际上只是提供他己卖出的使用价值,从他进入资本家的工场时起,他的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即劳动力的使用,劳动,就属于资本家了”。*马克思:《资本论》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10页。在这里,马克思又认为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而且似乎是指人类的抽象劳动,它生产和增值价值,资本家看中的正是这样的劳动力使用价值。
如此看来,劳动力的使用价值不同于物的使用价值的地方是,它具有两重性的使用价值特征。劳动力的有用性,表现出来的是有用劳动,生产物质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劳动力有用性的差别,商品使用价值因而表现出千差万别的变化。劳动力的使用—劳动,表现出来的是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价值。因为劳动力的使用不只是能够生产必要价值,而且也能够生产剩余价值,因而形成劳动与资本的对立。所以,不同于物的使用价值表现的只是人和物的关系,劳动力的使用价值表现出来的却是人和人的关系。同样是使用价值,物质商品和劳动力商品表现出截然不同的两种关系。我们不能用物质商品的使用价值类比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同样也不能用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来类比物质商品的使用价值。只有正确把握劳动力使用价值的特征,才有可能更好地解释人和物以及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属性。
劳动力本身从而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人与生俱来的,离开人就不能独立存在的东西。劳动力使用价值离开人就不能独立存在的特性,衍生出另一个不同于物的使用价值的地方,那就是前者具有不稳定的性质。“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一个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他生产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马克思:《资本论》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90页。就是说,劳动力从而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人的先天和后天形成的东西,它存在于人的活的身体中,不能离开人而独立存在。所以,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受人的思想和精神状态的影响和制约(当然,思想和精神也可以认为是劳动力使用价值的内容但又不尽然)。人的思想境界高,精神状态好,他在劳动中发挥的劳动力使用价值就大;思想境界不高,精神状态不好,他在劳动中发挥的劳动力使用价值就不可能很大。思想与精神的状态,影响和决定劳动力使用价值的稳定性。人具有政治性,同时也具有经济性,政治性体现在思想与精神上,经济性表现在利益追求上。较高的经济利益有利于调动劳动积极性,发挥劳动力的使用价值;较低的经济利益或者没有经济利益,则不可能长时期地调动劳动积极性和发挥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更有甚者,如果思想与精神处于一种叛逆状态的话,劳动力的使用价值不仅难以发挥出来,而且还有可能形成破坏作用,工人不满资本家的剥削而破坏机器的行为就是例证。所以,劳动力使用价值的不稳定性,不只是影响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而且也影响财富的创造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在我国,无论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运用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用的经济利益杠杆和加强劳动管理,都是为了克服劳动力使用价值的不稳定性和提高劳动生产力水平。
三、使用价值是分析资源配置和生产力发展的理论工具
我们知道,西方经济学的生产者均衡理论和消费者均衡理论都是根据效用价值边际递减的原理推论出来的资源有效配置理论。因为消费品的效用边际递减,或者说,消费品满足人的需求和欲望的能力边际递减,所以我们就不能说,消费的物品越多,消费品对人产生的效用就会成比例地增加。因为生产资料的效用边际递减,我们同样不能说,投入的生产资料越多,生产出来的产品就会成比例地增加。这些凭消费常识和生产常识就能感觉出来的东西,西方经济学运用效用边际递减的原理把它说清楚了。如果一个人只消费一种物品,因为效用边际递减,所以当消费品增加到它的边际效用为零时,这时的消费品数量能够带给他的效用最大;如果再增加消费品的数量,效用不但不会增加,反而还会下降。如果消费多种物品,那么用单位货币购买的各种用来消费的物品的边际效用相等时,消费者获得的消费效用是最大的。因为只要还有一种消费品的边际效用大于其他消费品,消费者就会增加对该物品的消费,直到各种消费品的边际效用相等时为此。西方经济学把这种消费效用最大化的消费品配置状态称之为消费者均衡。同样的道理,生产者如果以单位货币购买的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发挥出来的边际效用(比如说边际产量)相等时,他就能使产量达到最大化。这种使生产要素配置到产量最大化的状态就是生产者均衡。运用效用价值边际递减的原理,能够使生产要素得到有效利用,也就是能用尽可能少的生产要素获得最大化的产量。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就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所以我们认为,效用价值是研究和分析资源有效配置和生产力发展的理论工具。西方经济学之所以被认为是一门服务于生产力发展的学科,就是因为这个道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速度较快,物质财富相对丰富,与效用价值理论运用于资源有效配置有相当大的关系。
相对效用价值理论,传统的劳动价值理论因为对使用价值理论缺乏深入研究,对于如何有效配置生产要素和发展生产力的问题缺少解释力。相反,劳动价值论因为对价值和剩余价值理论有非常深入的分析,从而能够对商品价值中体现出来的生产关系,即人与人的关系作出深刻的揭示。使用价值之所以不能作为资源有效配置和生产力发展的理论工具,是因为它仅仅被认为是客观存在的商品体,就是说,使用价值一经生产出来就是客观的和不变的东西,不具有边际递减的性质。实际上,使用价值因为是物的有用性,它是可变化的,也具有边际递减的性质。食物对于人来说,不是吃得越多越好;肥料对于作物而言,也不是施得越多越好。二者都有一个度,如果超过这个度,食物和肥料的使用价值就会出现负作用的现象,这是一个常识问题。所以,使用价值因为它有边际递减的性质,也能够用来研究和分析资源有效配置和生产力发展的问题。单位货币购买的各种消费品在消费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边际使用价值相等的状态就是消费的使用价值最大化的状态,即消费者均衡状态。单位货币购买的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边际使用价值相等的状态就是产量最大化的状态,即生产者均衡状态。使用价值能够作为生产要素有效配置的理论工具,实现生产要素产出的最大化,从而也就能够揭示生产力发展的一般规律。
长期以来,我国都在积极主张和发展生产力,这是因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能够提高物质财富的生产能力,从而能够满足人民对于物质财富的需要,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至于如何提高生产力水平,人们仅仅从节约使用生产要素和提高劳动技术水平的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忽略了即使在节约使用生产要素和提高技术水平的前提下,仍然可以通过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提高产量水平的问题。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生产要素实行计划配置,名义上遵循有计划按比例的原则配置,实际上因为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持,而且因为缺乏市场及其对价格的调节,因而不可能实现对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仅仅限于资源节约使用和技术水平提高的作用,缺乏资源有效配置理论的支撑,所以即使生产力的水平有提高,提高的幅度也不可能是最大的。为了发展生产力,我国扬弃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不再对生产要素进行计划配置,生产者能够依据要素市场的供求关系以及商品市场的供求关系,自主配置生产要素,因而就有积极性和主动性运用生产者均衡理论,实现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提高劳动生产力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科学有效地配置生产要素提供了制度激励和保障,使用价值作为资源配置和生产力发展的理论工具也就有了用武之地。
再说,生产者对生产要素进行有效配置,能够提高劳动生产力,商品的个别价值就会低于社会价值,他就能够通过商品交换获得价格高于个别价值的超额利润,也就有实力提高生产要素的收益水平。如果生产要素不受制度约束,能够比较自由地流动,那么在经济利益的引导下,生产要素就会从生产力水平较低,从而收益水平也低的生产者那里流向生产力水平较高从而收益水平也高的生产者那儿,生产力的整体水平随之得到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生产者能够运用使用价值理论,实现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不只是能够局部地提高生产力水平,而且也能够整体地提高生产力水平。我国不同产业部门的生产力水平是不一样的,有的产业部门生产要素有效配置的水平比较高,收益相对较高;有的产业部门生产要素有效配置的水平较低,收益相对较低。为了提高生产力的整体水平,就必须破除生产要素流动的各种制度障碍,实现生产要素从生产力水平较低的产业部门流向生产力水平较高的产业部门。
四、使用价值理论深化认识的现实意义
辩证认识物质商品使用价值的上述定义和性质,对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是能够认识财富的本质。财富不是商品量的简单堆积,而是使用价值的积累。如果把商品体就视为使用价值和财富,那么商品体的无限生产就是财富的不断积累。如果这种认识正确的话,那么,现在我国的产能过剩就应该是财富的积累,而不应该实施去产能的政策措施。商品生产过剩了,使用价值就降低了,财富不是等比例增加,而是边际递减。产能过剩是重复劳动的结果,重复劳动生产的使用价值是边际递减的,对财富的增长贡献不大,对资源的耗费和环境的破坏却是有目共睹。二是能够认识创新的本质。创新其实就是使用价值的创新,即商品的有用性的创新。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所以创新就是具体劳动的创新。创新劳动和重复劳动相互对立于具体劳动之中。如果抽掉创新劳动和重复劳动的有用性质,那么二者就是没有什么差别的抽象人类劳动,即生产价值的劳动。我们认为,创新劳动就是创造使用价值,就是创造财富,重复劳动则不能说是创造使用价值和创造财富,而只能说是生产边际递减的使用价值和财富。如果从生产价值的角度认识创新劳动和重复劳动,二者似乎没有上述区别。因此,我们需要把劳动创造价值和创造财富区分开来,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重复劳动形成价值,于创造财富贡献不大;创新劳动形成价值,却对创造财富贡献巨大。三是能够认识资源有效配置的本质。人们只认为西方经济学中的效用价值是资源有效配置的理论,却忽视了劳动价值论的使用价值理论同样可以作为分析资源有效配置的工具。究其原因,是因为政治经济学的老师们没有深入认识使用价值的性质和特征。四是能够认识价值变化的特征。因为马克思是从平均的意义上定义价值的,所以,一般人认为价值在一定时期内是不变的。其实,社会经济活动是很复杂的,每个时候都有生产要素和劳动力在不同的生产部门间流动,一般来说是从收益低的生产部门流向收益高的生产部门。生产要素的流动就会引起它的使用价值的变化,假设其他生产要素在各个部门不变,如果劳动力过多地流向某个生产部门,就会使劳动力的使用价值下降,即生产力降低,该部门的商品价值就会提高。事实上,生产要素和劳动力的过多使用,都会导致它们的使用价值降低,即生产力降低,价值也就随生产要素和劳动力的过多使用而边际增加了。商品价值的提高不能被认为是一件好事,因为很有可能是生产要素和劳动力低效使用的结果。因此,不能把价值的生产和财富的创造视为一回事。高效劳动生产的价值不一定比低效劳动多,但创造的财富却比低效劳动多得多。这是我为什么要在这里强调的地方。五是能够认识市场交换的规律。人们总认为西方经济学能够较好地解释非均衡和均衡的市场交换规律,没有意识到劳动价值论能够更好地揭示市场经济规律。商品的生产价格作为生产者的供给价格的依据,商品的使用价值作为需求者的需求价格的依据,应该说不比西方经济学的生产成本决定供给价格,效用价值决定需求价格的认识差。如果这种认识成立的话,那么运用劳动价值论同样能够解释市场的非均衡和均衡的交换规律。
辩证地认识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现实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就劳动力使用价值的两重性来说,它一方面表现为劳动的有用性,即有用的劳动才有使用价值;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劳动的抽象性,即能生产和增值价值的劳动才有使用价值。曾经,我们对基于劳动有用性的劳动力使用价值的研究太少,而对生产和增值价值的劳动力使用价值的研究不遗余力。我们认为,对于劳动力使用价值的研究,既要分析基于生产和增值价值的劳动力使用价值,也要探讨基于劳动有用性的劳动力使用价值。在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之后,基本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我认为研究基于劳动有用性的劳动力使用价值就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了。例如,当前党和政府提出新时期创新创业的政策主张,其理论含义是什么,就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我认为创新就是创有用劳动之新,创业就是创有用劳动之业,因为没有有用劳动之新,没有有用劳动之业,就不可能出现创新创业的大好局面。更何况,不提倡有用劳动的创新,导致的结果就可能是无用劳动,因为有用劳动的不断重复也就可能变成无用劳动。如果说在生活资料不能满足人们大众需要的情况下,也就是在产品短缺的情况下,提倡或不提倡有用劳动的创新,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还不是很大的话,那么,在生活资料能够满足人们大众的需要,而且在供过于求的情况下,提倡或不提倡有用劳动的创新,就是一个事关社会经济发展的大问题了。这个过去我们不太重视的劳动力使用价值的有用性定义,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意义和作用就是非常重要和深远的了。至于劳动力的使用价值能够生产和增值商品价值,能够揭示资本和劳动的对立,马克思的论述是非常经典和深入的。不过,我要强调的一点是,资本家固然非常重视生产和增值商品价值的劳动力使用价值,同时也非常重视能够创新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和生产资料使用价值,不断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劳动力使用价值。当劳动力价值大幅度提高从而劳动工资提高的时候,资本家都是通过有用劳动的创新即劳动力使用价值的创新来改良劳动工具,提高劳动生产力和相对剩余价值而获得超额利润。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因为其不稳定性而难以充分发挥出来,这是我们应该而且必须关注和研究的问题。马克思眼中的资本家为了确保劳动力使用价值的稳定性,采取野蛮和不人道的管理方式,通过监工鞭挞劳动者,按照既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过程(例如计件工资)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即使如此,工人也以资本家始料不及的方式破坏生产。现在,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基本上也是采取计时工资或者计件工资的方式管理劳动者。因此,我们应该否定《资本论》中描述的那种资本家野蛮和不讲人道的管理方式;需要引进人性化的管理模式,使劳动者能够在一种思想愉悦,精神放松的状态下工作,以充分释放出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当然,我们也需要把经济利益和人性化管理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宣传教育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以调动和发挥劳动力的使用价值。由于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具有多元化的性质,既有体力劳动的使用价值,也有脑力劳动的使用价值,因此,不能运用一种管理制度就能把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使用价值都充分发挥出来。现在,我国的教育部门和科技部门基本上是学习西方国家管理体力劳动的方式来管理脑力劳动。所谓企业的现代化管理,就是以量化指标对生产过程中的工人进行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对于体力劳动来说,能出千篇一律的标准化的物质产品,而对于脑力劳动来说,似乎也能像物质产品一样出千篇一律的成果,但却难以出思想性和创新性的精神产品。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一种有思想性的使用价值,因为它注入了人的灵魂,这是我认为它既具有不稳定性,又能够出思想性成果的重要原因。所以,管理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尤其是脑力劳动的使用价值,要十分注意它是一个有思想性的,善于钻制度空子的有灵性的东西。一种好的制度安排,能使脑力劳动的使用价值迸发出创新性的思想火花;一种不好的制度安排,有可能使它滋生不良的寻租行为。就我的认识来说,量化指标管理就是那种难以使脑力劳动的使用价值迸发出思想火花,却很有可能导致不良寻租行为的制度安排。有关这个问题,学界已有不少人作了精辟论述,也不是我三两句话就能够讲清楚的。如果用一个通俗的比如,倒能把它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一种好的制度安排,能使坏人变成好人;一种坏的制度安排,能使好人变成坏人。
五、结论
通过对使用价值理论的辩证认识,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一是物质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物的有用性,不能也不应该简单地把它理解为商品体。如果把物的使用价值理解为商品体,它就是一成不变的客观存在。如果把物的使用价值理解为物的有用性,它表现出来的特质就是人和物的关系。不同的人群对物的有用性的理解是不完全一样的,同一人群在不同时期对物的有用性的认识也是不一样的。商品体是不变的,而物的有用性是可变的,具有边际递减的性质。二是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具有两重性:劳动力的有用性,能够生产物的使用价值;劳动力的使用-劳动,能够生产价值。因为劳动力的载体是人,所以劳动力的使用价值体现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这同物的使用价值体现的人和物的关系是不同的。正因为如此,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才具有不稳定性的特征。深化认识物质商品和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使用价值理论的辩证认识,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财富的本质、创新的本质、资源有效配置的本质和市场交换的本质,也才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创新创业和去产能等政策的理论含义。
(责任编辑:栾晓平)
2016-09-09
李松龄,男,湖南大学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F270
A
1003-4145[2017]02-012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