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坪区桑蚕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2017-04-05

四川蚕业 2017年3期
关键词:蚕农养蚕桑园

侯 莒

(高坪区蚕桑局,四川 南充 637100)

高坪区桑蚕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侯 莒

(高坪区蚕桑局,四川 南充 637100)

为将蚕桑产业纳入高坪区农村产业扶贫项目,区蚕桑局组织技术人员深入会龙、石圭、江陵、凤凰、东观、阙家、南江和隆兴等蚕桑生产基地乡(镇)及会龙、东观万顺蚕业合作社和都京茧丝绸公司等企业,对蚕桑生产发展、经营加工及管理体制进行了调研。调查重点村18个,召开(乡)镇、村、蚕桑企业负责人座谈会多次,组织蚕桑技术培训200人次,对接茧丝企业9家。同时,调研组还赴绵阳涪城区、南充嘉陵区新庙乡等蚕桑发展先区(乡)进行学习考察。通过调研找到了我区蚕桑产业下滑的症结,看到了新形势下发展的机遇,理清了发展思路,明确了发展对策,坚定了发展信心。

1 历史与现状

1.1 历史

高坪区地处四川盆地东北,嘉陵江中游,地形以丘陵为主,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光、热、水资源丰富,土壤自然肥力较好,具有发展蚕桑生产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高坪区栽桑养蚕历史悠久,有上千年的丝绸文化历史,自古以来具有茧丝绸原料资源和加工生产能力等传统优势,是全国有名的蚕桑生产基地。民国初期,张澜和盛克勤在高坪都京镇创办果山蚕业社,推广改良蚕桑,兴办六合丝厂,大力发展缫丝、织绸,把蚕桑丝绸产业作为振兴南充实业和农民增收产业。解放后,蚕桑产业成为南充的支柱产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使南充成为名副其实的丝绸之城。

1.2 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新兴产业交替崛起,茧丝价格起伏不定,加之蚕桑新技术推广不到位,冲击了蚕桑产业的主导地位,蚕桑生产徘徊不前。近年来,受区内外大环境和体制机制等原因综合影响,蚕桑产业呈滑坡态势,基地萎缩,生产下滑,企业亏损,呈现自然发展的态势。到2016年全区留存的桑园面积不足1万亩,养蚕户减少至原养蚕户的15%,发种量由原来的10000多张下降到300多张,蚕茧产量锐减,缫丝企业大量倒闭破产,仅存的缫丝厂亦因茧量不足处于半停产状态,蚕桑产业链断裂。

2 问题与原因

2.1 政府引导力度明显弱化

一是蚕桑产业作为全区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地位逐步丧失,重点发展项目变为一般项目。二是蚕桑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未列入各乡镇和有关部门的考核指标,全区上下发展蚕桑生产缺乏责任感和紧迫感,没有形成蚕桑产业发展的共识合力,政策不到位,措施不落实,这是我区蚕桑产业滑坡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我区与蚕桑产业发展较快的市(县、区)最大的差距。三是区委、区政府对蚕桑产业重视不够,对蚕桑产业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导致统防统消、小蚕共育、省力化养蚕、蔟具改良等省力高效蚕桑新技术、新品种、新机具得不到有效推广,桑园、蚕室、蚕具等养蚕基础设施无法改善,低产桑园量大面广,“人蚕共居”现象大量存在,消毒防病无法落实,蚕病危害严重、蚕茧质量差、效益低。

2.2 蚕桑产业比较效益低

由于我区省力化养蚕技术推广普及面很窄,蚕桑综合开发技术利用滞后,全年养蚕批次少,养蚕规模小,劳力、桑园、蚕室、蚕具都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养蚕整体比较效益低。在调研座谈中,很多蚕农说栽1亩桑,养1张蚕,投入3个劳动力,产40kg茧,毛收入1200元,没有政策资金补贴很不划算。由于不养蚕,桑园弃管荒芜,挖桑毁园时有发生,桑园不断减少,这是我区蚕桑产业急剧下滑最根本、最直接的原因。

2.3 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

我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蚕桑产业化发展机制不完善,现在的蚕桑管理体制是生产、收购、加工脱节,形不成产业发展合力。一是现有的六合、佳禾等茧丝绸企业作为蚕桑产业的龙头企业,没实施贸工农一体化,既没参与蚕桑生产发展,也没进行蚕茧收购,无法对蚕桑生产进行投入,对产业发展没有带动力。佳禾丝绸公司赴南部投资400多万发展蚕茧生产基地,说明我区的管理体制已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二是现有的蚕桑专业合作社比较弱小,难以承担产业发展规划和技术推广的双重责任,对蚕桑生产发展和基地建设的推动力极弱。三是我区蚕茧收购部门只负责收购,也没参与蚕桑生产发展,因此,收购部门如何与蚕桑生产部门和加工企业有效衔接,建立紧密的联系,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需及时研究解决。

2.4 基层服务体系严重断层

目前,蚕桑服务机构网点不健全,乡(镇)、村根本没有服务网点,乡(镇)原聘用的蚕桑技术干部由于无经费来源和报酬,都不再从事蚕桑技术服务,基层技术推广力量薄弱,“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不到位,蚕桑技术专干未能很好地发挥为蚕农服务的作用。由于技术人员缺乏,服务不到位,使蚕农在技术上缺乏培训,生产上缺乏指导,造成养蚕技术水平低,蚕茧单产质量差,经济效益不高的现象。

2.5 产业发展的劳动力紧缺

蚕农是蚕桑产业发展的主体,但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出现严重短缺。一是随着农民收入来源的多元化,青壮年劳力大量外出务工,家中仅剩老人、妇女和儿童,使养蚕季节劳力短缺。二是移民搬迁、陪子女进城上学,远离了承包的土地桑园,原有的种养殖业不得不放弃。三是不少蚕农因为发展蚕业得不到政策扶持,不愿养蚕或尽量少养蚕,造成大面积的桑园荒芜,桑叶浪费,养蚕量下降。

3 机遇与优势

3.1 有较好的政策机遇

习总书记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伟大战略构想,国家商务部、发改委等八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茧丝绸行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对蚕桑产业发展绘制了一张明晰的路线图,当前,中央提出实施精准扶贫,蚕桑将成为农村贫困地区的首选产业,这将为蚕桑产业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高坪区曾是四川省蚕桑主产基地县,如何把握机遇,发挥优势,实现蚕桑产业恢复性发展,对促进全区整体脱贫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2 蚕桑市场前景看好

蚕桑产业是无污染、绿色、环保产业。蚕丝具有独特的光泽、弹性、韧性、保暖性、保湿性等,被誉为“纤维皇后”。丝绸服饰冬暖夏凉,穿着舒适、美观高雅,其舒适性和保健功能,其它纤维及其加工品不可替代,六合企业生产的红绫罗古时曾作为朝廷贡品。随着人们消费意识的改变、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科技的研发应用,蚕桑、丝绸潜在的消费需求将不断释放。近几年蚕丝被、蚕丝家纺等丝绸产品已成为市场消费的亮点,桑茶、桑果、桑叶鸡等也越来越被市场接受,预示着蚕桑产业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市场前景很好。

3.3 基础优势十分明显

我区发展蚕桑产业历史久远,农民素有栽桑养蚕的传统习惯,50%以上的蚕农已掌握常规的栽桑养蚕技术,有一大批经验丰富的养蚕专业大户,各级党政及蚕桑管理部门都具有发展蚕桑产业的实干经验。现全区蚕桑基地仍有一定的规模,很多桑树稍加管理就可投入生产。若农工贸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带动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也具有做大做强的良好基础。

3.4 自然社会条件优越

我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不仅适合桑树生长,而且适宜蚕儿生长发育,全年可养蚕4~6次,区内无污染区,植被良好,空气、土壤、水质均无污染,为开发绿色蚕桑产业创造了良好条件。

4 发展对策与建议

4.1 统一思想认识,确立蚕桑优先发展地位

我区蚕桑产业发展的历史充分证明,蚕桑产业符合高坪实际,传统地位牢固,身兼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适生区广泛,优势明显,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是其他任何农业产业无法比拟的。我区都京作为四川丝路源点,无论经济如何抓,蚕桑产业都不能丢,应在建设“绿色高坪、幸福家园”思想指导下,确立蚕桑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蚕桑产业具有“短、平、快”的特点,所以抓产业扶贫就要抓蚕桑产业,以蚕桑产业发展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坚持走“栽桑养蚕,富民兴区,建设新农村”的路子。各级党政领导要尽快转变观念,重树信心,要把蚕桑作为精准扶贫的首选产业,提高发展蚕桑产业重要性的认识,在全区上下形成栽桑养蚕的共识,再创我区蚕桑产业辉煌。

4.2 强化组织领导,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按照蚕桑产业先进市(区、县)的经验,蚕桑产业能否快速发展,关键在组织领导。建议尽快成立由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挂帅,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蚕桑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整合产业发展资源,协调蚕桑生产、收购、加工各部门的权、责、利,改革现有管理体制,创新产业经营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产业发展合力。制定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扶持奖励政策,整合农业发展项目资金,加强蚕桑产业投入,强化蚕桑基地乡(镇)的目标管理,常抓不懈,确保蚕桑产业的恢复性发展。

4.3 加大投入力度,调动蚕农养蚕积极性

在整合资源、加大投入上,一是紧抓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有关蚕桑项目资金,最大限度发挥项目资金的作用。二是整合脱贫攻坚中新农村建设、退耕还林、以工代赈、小流域治理、产业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资金,对蚕桑产业给予重点投入。三是从蚕茧收购、加工企业中提取一定的发展经费,投入蚕桑基地建设。四是政府从财政资金中设立专项资金,对蚕桑进行投入或补贴,支持产业发展。在优惠政策上,重点要在土地转租、设施建设、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予扶持。建议对新建桑园200亩以上的,在验收达标后每亩按300元给予种苗补贴;桑园标准化改土的按每亩800元补贴;新栽桑前3年按每亩250元给予管护补贴,以全面调动蚕农发展蚕桑生产的积极性。

4.4 增强企业活力,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六合、佳禾茧丝绸等企业是我区蚕桑产业的龙头企业,要加强生产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强化自身实力,当好蚕桑产业发展的主力军。要不断完善“企业+基地+农户”的蚕桑产业化经营模式,与蚕农建立紧密联系的利益机制。要积极领办蚕桑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与现行的收购部门联系起来,使经营管理机制更加完善,彻底解决生产、收购、加工脱节的问题,促进生产、加工、经营良性循环。蚕茧收购和加工企业应以大局为重,严格执行优茧优价的价格政策,通过提质增效,以二次返利的形式返哺蚕农,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4.5 强化技术服务,依靠科技兴蚕富农

一是建立健全蚕桑区、乡(镇)、村推广服务网点,充实加强区蚕桑局技术力量,基地乡镇应逐步建立蚕桑服务站,配备专业蚕桑辅导员,指导服务蚕桑生产。二是加强蚕桑技术队伍建设,要以小蚕共育户为主体,结合新型农民培育,对共育户和养蚕大户进行测评,选拔聘用蚕农专家,培养一批蚕桑实用人才。三是大力推广和普及小蚕共育、省力化养蚕、方格蔟自动上蔟等养蚕新技术,加强桑园科技管理,提高桑园亩桑效益。四是积极探索工厂化养蚕模式,在桑树基础条件好的村组,以大户为依托,把缺技术、缺房屋、缺资金的贫困户集中起来,按工厂化管理从事养蚕,提高规模效益。五是加强与蚕桑科研院校的交流合作,引进推广蚕桑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并抓好科技示范,增加科技含量,提高栽桑养蚕比较效益。

4.6 培育“强村大户”,增强产业持续发展动力

蚕农是栽桑养蚕主体,蚕桑产业要发展,必须强化养蚕大户和蚕桑专业村(组)的培育,以提高蚕桑产业的区域规模和户营规模,提高产业规模效益。没有一批农户栽桑养蚕,没有一定数量的养蚕大户,任何时候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都是不可能的。因此,发展蚕桑产业必须抓住农户这个最基本的单元,大力培育蚕桑专业大户,发展蚕桑基地乡(镇)和专业村。

在农村产业扶贫的大背景下,如果我区从促农增收着手,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将蚕桑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那蚕桑产业必将成为我区都市农业发展的新亮点,重振高坪蚕桑产业雄风将指日可待。

侯莒(1973-),女,大专,助理农艺师,从事蚕业管理与技术推广工作。

猜你喜欢

蚕农养蚕桑园
重视桑园管理 强化养蚕基础
养蚕不易
养蚕记
浅谈现代高标准桑园建设与管理
浅谈种茧育夏伐桑园的冬季管理
养蚕巢脾 一种新的养蚕用具
躲雨
在养蚕中成长
浅谈“桑园托管”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