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盐亭嫘祖蚕桑生产系统保护与发展

2017-04-05马天志任玉玺

四川蚕业 2017年3期
关键词:嫘祖养蚕蚕桑

马天志 任玉玺

(盐亭县农业和畜牧局,四川 盐亭 621600)

四川盐亭嫘祖蚕桑生产系统保护与发展

马天志 任玉玺

(盐亭县农业和畜牧局,四川 盐亭 621600)

四川盐亭是嫘祖故里、蚕桑丝绸发源地,2008年7月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授予盐亭县“嫘祖文化圣地”。2017年6月 “四川盐亭嫘祖蚕桑生产系统”被农业部认定为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明确了嫘祖蚕桑的历史地位,为盐亭县加快嫘祖文化圣地建设,开发嫘祖蚕桑丝绸文化资源,发展蚕桑丝绸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力量。

1 起源与演变历史

嫘祖发明栽桑养蚕,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盐亭县金鸡镇嫘祖村唐代韬略家、经史学家赵蕤撰写的《嫘祖圣地》碑,碑文曰:“女中圣贤王凤,黄帝元妃嫘祖,生于本邑嫘祖山,殁于衡阳道,尊嘱葬于青龙之首,碑碣犹存。生前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谏诤黄帝,旨定农桑,法制衣裳……”。

至唐朝,盐亭县安家镇鹅溪寺盛产“鹅溪绢”,为朝廷贡品,闻名于世,并延至宋、元、明时期。武则天诗云:“丝绸龟手富,贝锦鹅溪绢,功比马头娘,月映水三潭”。《新唐书》记载:鹅溪绢乃向唐皇室之贡品,纹祥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工艺精湛,驰名中外。明代官修地理总志《明统一志》载:“天下皆称鹅溪绢。”

1946年以后,盐亭县蚕桑生产大幅度下降,到1949年全县仅有衰老桑树400多万株,蚕茧产量下降到450t左右。

改革开放后,蚕丝业得到快速发展。1992年全县发种257100张,产茧5025t,蚕桑、丝绸产值占农民收入、财政收入半壁河山,人均养蚕达全川第一,创盐亭县蚕业辉煌历史。

2 主要特征

2.1 农业特征

嫘祖发明栽桑养蚕5000年来,盐亭一直坚持栽桑养蚕,并作为农业的骨干产业。盐亭蚕业不仅保护和利用了传统的栽桑养蚕方式、技术,还不断创新和发展。从唐宋时期皇室贡品“鹅溪绢”到民国时期畅销的“元宝牌”土丝;从隋文帝时期,盐亭县蚕桑业为新城郡之冠,到八、九十年代户平养蚕四川第一,总产量四川省县级第2名;从民国元年全县产茧200余t,到1992年全县产茧5025t。盐亭有四边桑、大行桑、密植桑园“三结合”的栽桑布局,乔木桑、高干桑、中干桑、低干桑、无干桑错落有序。粮桑套种桑园、隙地坡台桑园,桑在林中,林在桑中,桑在粮中,粮在桑中,一派山水林田路桑的自然田园风光。统防统消、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蚕台饲育、纸板方格蔟自动上蔟的省力化系列配套养蚕技术,大大节省了劳动力、蚕房面积和蚕具数量,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盐亭蚕桑不仅有特色鲜明的传统栽桑养蚕,还推广了桑园立体种植、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开发了桑叶茶、桑果酒、蚕桑宴等系列蚕桑产品。

2.2 生态特征

桑树是落叶树,根系发达,萌芽力强,喜欢光照,生长速度快,抗旱能力强,耐高温和湿润,还具有较强的抗碱能力,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防沙固沙能力。

2.3 景观特征

盐亭县金鸡镇嫘祖陵风景区,正按5A级标准打造,由嫘祖陵、四方碑、丝路馆、桑蚕馆、蚕丝道、嫘轩宫、和平广场等组成,面积2.18km2,是盐亭嫘祖文化旅游中心。安家镇鹅溪寺有“鹅溪绢”遗迹,高灯镇丝源山有巨幅嫘祖塑像,龙泉乡有清朝道光年间建造的藏丝洞,黄甸镇丝姑庙、林农镇玉龙山、八角镇的过岗楼、嫘祖宫、嫘祖庙、嫘祖文化广场等嫘祖文化景观。

2.4 知识体系

2.4.1 地域时间。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蚕桑丝绸业的国家,据出土文物、历史考证和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等机构认证,盐亭栽桑养蚕历史可追溯到5000年前,是中国丝绸发源地。

2.4.2 嫘祖蚕桑文化。盐亭出土了古桑化石、古桑残骸、硅化桑木、粗陶蚕茧、金蚕、铜蚕、蚕蛾等200余件文物。龙泉乡石马沟发现的古时藏丝洞,已被确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盐亭有先蚕嫘祖在盐亭县金鸡镇出生并发明栽桑养蚕、缫丝制衣的系列故事、丰富多彩的地缘文化。县境内有嫘祖陵、嫘祖穴、嫘轩宫、嫘祖庙、轩辕坡、嫘祖井、先蚕楼、先蚕塔、桑林坡、织绢岭、抽丝台、晒丝岭等。

盐亭从古至今就有祭蚕神的习俗,正月初八“蚕过年”要祭蚕神,保佑当年桑蚕丰收。二月初十“先蚕节”是嫘祖生日,年年要举行祭嫘祖典礼。九月十五 “酬蚕节”,要举行庆祝蚕茧丰收活动,答谢嫘祖。嫘祖蚕桑生产与嫘祖文化融为一体,整个蚕事活动与嫘祖民事活动相结合,反映了盐亭蚕桑文化知识的独特性。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蚕丝祖神传说(嫘祖传说)”,反映了黄帝元妃嫘祖诞生在盐亭金鸡镇,发明养蚕、抽丝、编绢的史实。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蚕姑庙会”、“耍蚕龙”、“桃子龙”、“水龙”,反映了盐亭民间祭祀嫘祖系列活动场面。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藏丝洞传说”,反映了盐亭古时生丝保管、贮藏方法。

2.4.3 蚕桑技术传承与发展。盐亭传统桑树栽植形式以高大乔木桑为主,一般在房前屋后、地边、地中、田边、沟边、河边、荒地等栽植桑树,逐渐演变形成了“四边桑”栽植体系。随着蚕桑生产的发展,仅有四边桑已不能满足蚕桑快速发展的需要,逐步形成了四边桑、大行桑、密植桑园三结合的桑树栽培模式。

盐亭传统养蚕形式以零星养殖为主,农民称为“簸簸蚕、兜兜茧、油盐钱”,现在少数地方仍然保持零星养殖。蚕桑成为盐亭县域经济重要产业后,蚕桑生产蓬勃发展,养蚕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企业等规模养蚕方式,已经成为盐亭蚕桑生产的主力军。

传统养蚕用具主要有三角蚕架、竹木蚕架、簸箕、土陶贮桑缸、切桑刀、切桑板、木桶、木炭、火盆、旋转给桑架、布帘、土风扇、草龙蔟、花棒蔟,消毒用品主要有石灰、麦糠、谷壳、柏树枝,这些传统养蚕工具和用品仍在使用。现在养蚕为适应省力化养蚕配套技术的需要,养蚕用具、药品采用消毒池、空调、补湿器、小蚕饲育盒、切桑机、蚕网、省力化蚕台、纸板方格蔟、机动喷雾器、机动喷粉器、漂白粉、甲醛、灭蚕蝇等。

盐亭蚕业在传统单一生产模式的基础上,发展生态循环蚕业,利用桑叶养猪、养蚕,蚕沙养猪、养鱼,猪粪作桑园肥料,大大减少了化肥和农药使用。

盐亭县率先实施“十万担蚕茧工程”,把蚕桑丝绸产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来抓,成为全国蚕桑发展典范。

2.5 创造性

嫘祖蚕桑是盐亭先祖西陵人在四川盆地北部浅丘陵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下创造的世界最早的蚕桑生产系统。它的创造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我国野蚕桑最早的驯化地之一。二是因地制宜创造了丘陵蚕桑生产技术,开辟了我国最早的蚕桑规模生产和完备的丝织技术。三是古“嫘祖蚕桑”对我国和世界的蚕桑农业历史和社会历史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盐亭是丝绸之路的源头。

2.6 独特性

盐亭独特的蚕丝文化,独一无二的嫘祖民间传说,广泛的蚕丝民俗文化,悠久的龙、凤民间文化,综合起来可整合为龙——蚕炎黄文化。在盐亭地域表现为集中、鲜明、突出,自成体系,在省内、国内、世界独具特色,其体现出的民族文化和精神,极为浓厚。

盐亭民俗文化中,残留有蚕桑远古文化。唐碑、嫘祖摹碑残句及祭文中,反映了上层文化。嫘祖故里曾出土三星堆货币玉璧,反映嫘祖故里在古代有过丝帛贸易,这是中层商业文化。盐亭民间,民俗文化是下层文化。盐亭嫘祖文化,是一个完整的西陵民族文化,这种文化连续地、突出地、完整地出现在盐亭,是独特的盐亭嫘祖地缘文化。

嫘祖、轩辕人文圣迹,蚕桑丝绸史迹,嫘祖文化史迹,出土的历史文物,大量文献和约定俗成的祭祀嫘祖的民俗等,证明了盐亭是嫘祖的故里,是世界丝绸的源头。

享先蚕古礼,历来是在帝都的先蚕坛举行。在盐亭县城,原来也有蚕神庙、先蚕坛。民间持续举行祭先蚕,这更表明西蜀古来就是享先蚕之邦,而在盐亭一个小县城也设先蚕坛祭拜嫘祖,这是罕见的。

3 主要问题

3.1 蚕业生产投入不足

一是丝绸企业实力不强,缺少对蚕桑生产的投入。二是蚕桑技术人员不定,对农民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不强。三是农民对桑树管护、消毒防病、养蚕设施建设投入下降。四是未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在遭遇市场风险时,企业和农民的积极性都受到挫伤。五是政府财力投入不足。

3.2 蚕业生产经营规模小,质量和效益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

盐亭蚕桑生产主要是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经营,给蚕桑的标准化生产、先进技术的推广普及带来了许多问题。蚕茧质量差、养蚕效益低,与现代蚕业多元化、优质高效的生产经营模式不相适应。组织化程度低,不具备规模优势,市场竞争力不强。

3.3 蚕桑生产与文化传承后继乏人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和农业生产比较效益的下降,农村中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从事栽桑养蚕的劳动力以老年人为主,劳动力价格成本上升,养蚕业主、养蚕大户养蚕成本增加,导致养蚕效益低下,进而放弃蚕桑生产。农村年轻、文化程度较高的劳动力流失,使蚕农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的传统知识和技术得不到有效传承,传统蚕桑农耕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困难。现有的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偏低,不利于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也不符合组织化、规模化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对农业经营人才的素质要求。

3.4 文化旅游建设滞后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的快速升温,旅游业基础设施薄弱,软件硬件不足的问题也开始显现。一是吃、住、行配套设施不完善,不能够满足游客开展休闲活动的需求。二是景点分散、串联程度不够,旅游产品开发大多以静态展示为主,游客亲身参与的活动不多,游客的重游率不高。三是旅游发展所需专业人才较为缺乏,特别是规划、营销、管理等方面的人才,这些问题都制约了蚕桑旅游业的发展。

4 保护与发展

4.1 目标

树立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和适应性管理的理念,恢复原有的传统农业生态、农业文化、农业景观,并使得这些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发挥政府和行业协会等管理机构的作用,积极引导,推进农业文化遗产和谐发展,实现四川盐亭嫘祖蚕桑生产系统的动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开发生态产品、生态旅游,培训蚕农、工艺技工,切实带动区域农民增收,实现环境优化、生物多样性维持、传统文化和经典技术传承与发展。增强地方政府对农业文化遗产的管理能力、生态产品的开发能力、社区参与管理的能力,提高区域内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能力。

4.2 原则

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利用,整体保护、协调发展,动态保护、功能拓展,多方参与、利益共享的原则。着眼于蚕桑生态系统的动态保护,涉及桑树种植、养蚕、茧丝绸加工工艺、技术以及生态环境、自然与文化景观等的整体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在政府引导下,个人、企业、民间组织多方参与,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在保护的基础上拓展遗产功能,创造文化品牌,提升文化价值,综合提高系统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3 功能区划分

4.3.1 重点保护区。四川盐亭嫘祖蚕桑生产系统核心保护区包括金鸡镇、高灯镇。该区域为四川盐亭嫘祖蚕桑传统生产系统面积分布最集中的区域,区域内散布众多的遗址、遗存和浓郁的蚕桑民俗风情以及“嫘祖”文化山水田园风光。该区域综合保护基本桑园、蚕业种质资源、农田和自然生态、农业景观和农村—桑园复合景观,以及传统蚕业生产知识、民俗、节庆、祭祀等非物质文化和与农业历史、农业生产相关的物质文化等农业文化。兼顾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该区域也是农业文化遗产系统发展的建设示范区。重点建设嫘祖陵风景区、金鸡嫘祖文化特色小镇、蚕桑丝绸博物馆、丝源山西陵部落公园、桑树栽培系统、野生桑树基因多样性保护系统、老桑林观光园、生态蚕业观光体验园、树立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标识。举办祭祖大典、酬蚕节、蚕姑庙会等民俗活动,展示和表演耍蚕龙、桃子龙、水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4.3.2 生态文化型农产品功能拓展区。以绵西高速公路、先蚕大道、盐蓬路、唐巴公路、大仁路沿线为重点,建设生态农业发展区,生产和认证农业“三品一标”、加工以农(牧)产品为原料的工艺品以及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产品等。建设万亩叶用、果叶兼用桑园,打造优质蚕茧基地、桑果和桑叶加工原料基地。综合开发桑林鸡、桑林鸭、桑叶猪、桑叶茶、桑椹酒、蚕桑宴、蚕丝被等蚕桑生态产品和旅游纪念品。

4.3.3 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带。按照一心、两品、三线布局,发展嫘祖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一心:以县城两江广场、嫘祖文化广场、嫘祖文化主题公园为依托,作为全县游客接待中心。两品:以嫘祖陵风景区和西部花都、西部水产作为嫘祖文化旅游拳头产品。三线:从县城出发,经西部水产、丝源山、嫘祖宫、嫘祖陵风景区、嫘祖特色风情小镇、西陵公园、过岗楼、玉龙山、净安寺至县城的寻根祭祖游南环线;从县城出发,经莲花湖、歧伯民俗文化村落、中国西部美术写生基地、袁诗尧故里至县城休闲度假民俗游的北环线;从县城直达嫘祖陵风景区的嫘祖祭祀游专线。

4.4 保护措施

4.4.1 农业生态保护。一是开展蚕桑种质资源保护,在全县范围内开展详查,建立蚕桑农业种质资源库,选取优质蚕桑物种资源进行保护和开发利用。二是鼓励和支持传统品种的种植(养殖),在保护与发展重点区域内,鼓励传统经济作物、畜禽品种的配套种植(养殖)。三是合理推广应用桑园黑地膜覆盖新技术。四是实施生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五是推广精准施肥。六是落实蚕桑病虫草害生物防控措施。七是建设节水型桑园水利设施。八是研究探索和推广蚕桑土地的保护性耕作。九是建设生态农业示范推广基地。

4.4.2 农业文化保护。一是收集遗产地范围内具有一定历史和典型代表性的传统农具、蚕具、生活用具和历史文物,在博物馆、展览室中进行集中展示。二是进一步参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三是开展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登记。四是多措并举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五是建设农业文化遗产博物馆。六是举办好嫘祖桑蚕文化节。

4.4.3 农业景观保护。一是鼓励和支持传统桑树的多样性栽培,保护桑园景观。二是抓好农村环境治理与维持。三是修缮和恢复传统民居。四是以小城镇建设带动区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4.5 发展措施

4.5.1 生态产品开发。一是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全国生态建设先进县”等荣誉作为品牌支撑,立足优势,加快推进以蚕桑生产为主的清洁生产和绿色发展。二是积极开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三是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四是培育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五是鼓励和支持生态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六是发展多种农业生产合作模式。

4.5.2 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一是打造好农业文化遗产观光体验旅游线路。二是加快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三是鼓励以农民为主体、多方参与,建设星级农家乐。四是开发以农业文化遗产为主题的餐饮、食品、旅游纪念品。

[1]盐亭县人民政府.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四川盐亭嫘祖蚕桑生产系统申报书.

[2]盐亭县人民政府.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四川盐亭嫘祖蚕桑生产系统保护与发展规划.

马天志(1962-),男,农艺师,从事蚕桑技术推广工作。

猜你喜欢

嫘祖养蚕蚕桑
养蚕不易
嫘祖养蚕
养蚕记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
蚕桑产业 富民增收
嫘祖和你聊保护隐私
养蚕巢脾 一种新的养蚕用具
嫘祖养蚕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