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叙事德育在小学生行为转化过程中的应用

2017-04-05周丽芳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7年2期
关键词:融合教育

周丽芳

(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星海小学,广州510000)

【摘 要】叙事德育视角以共情为特点、以明理为目的,介入并影响学生的真实生活,在学生行为转化方面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本文基于笔者在学校德育工作中遇到的特殊儿童习惯养成问题,通过对这一典型个案进行剖析和解读,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路阐述叙事德育在转化学生不良行为的过程中如何发挥指引作用,详细地介绍了叙事德育的实践要领及育人价值。

【关键词】叙事德育;行为转化;融合教育

小学阶段是儿童品德形成和行为培养的关键期,受到家庭背景、智力水平、个体性格及社会环境的影响,部分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存在行为偏差的问题。帮助小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小学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采用何种方式才能有效解决学生的偏差行为问题,一直是德育研究领域争论的焦点。鉴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在从事小学德育工作中的实际经验,对学生行为转化过程的研究引入全新的视角——叙事德育,对传统教化德育观的局限性进行深刻反思,继而深入了解小学生道德水平发展的具体成因,以使学校日常德育工作更具实效性。

一、教化与叙事:两种德育视角的比较

1. 教化德育的局限性

传统德育观认为,德育的首要任务是在学生心中构建起形而上的道德观念,学生必须遵守教师传授的伦理规范。可见,这是一种教化德育的视角,它悬置了一种非生活化的普遍伦理,这些伦理原则是理念性的、远离生活事件本身的,德育实施即通过教师的说理和讲述引导学生。在教化主义德育观的影响下,学生的品德是被塑造的,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缺乏对普遍伦理的直觉感知和体验,只能被动接受伦理规范的输入。

2. 叙事德育的优越性

所谓“叙事”,原是一个文学理论的术语,用于描述具有情节结构的文学作品,特别指称文本的表达方式。“教育叙事”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利用叙事性文本表达教育实践的研究方式开始流行。

近年来,在教育叙事观的影响下,叙事德育开始受到关注,逐渐成为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德育方式。具体而言,在叙事德育的视域中,小学生的情感获得是道德感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学生在与父母、成年人、同伴相处的过程中,容易从他人对自己表现出的信任、关怀、理解、感激等情感中获得品德发展,对人际关系中的积极价值形成一种向往心理,产生构建自身德性的内在驱动力。叙事德育比传统的教化德育更具优越性,尤其在学生行为转化方面能产生积极的作用。

二、个案研究:叙事德育的实践应用

叙事德育关注的是学生的内心情感,德育方式是生活化的、事件性的、情感性的,教师通过抓住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关键事件实施德育,这是叙事德育的核心特征。另外,叙事德育发生于学生的情感波动中,使学生在积极的和消极的情感体验中获得正确道德认知、调整自身行为。

1. 叙事德育对儿童正向行为的培养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用心帮助学生成长、培育学生人格,这是当今学校德育工作的重心,也是推进融合教育的关键所在。叙事德育关注教育情境的“小事件”,主张基于情感进行教育、以情改变学生。以下是笔者曾经遇到的“棘手”的个案。

(1)个案情况:小江是一个智力方面存在缺陷的孩子。经广州市医院智力检测属于智力低下,由于他的“特殊”,老师、同学都不太理他。平时上课下课都随他自己喜好:喜欢上课就上课,其实是坐在教室玩而已;不喜欢就跑到课室外到处跑。

(2)满足情感需求:笔者认为首要任务不是教他学习知识,而是激发他的情感变化。在上课时,笔者看到他总是拿出笔在书上写写画画,于是送给他一个写字本和一支笔,还在上面写了几个简单的字叫他临摹着写。下课后笔者看他写的字,还真有点像。借此机会,笔者大力表扬了他。

(3)创设教育情境:这时,旁边围来班里的学生,其中有两位大胆的女同学自告奋勇地说要教小江!笔者顺势为小江“聘请”了两位小老师,要求她们每天教他写字、画画。两位小老师还真尽职尽责,在一次下课后,小江竟然交给笔者一幅他画的画,里面有几个人围在一起玩。小江说:“老师,我画的是你、小仪、小莹和我一起玩游戏。”笔者心中一热。

(4)巩固教育效果:笔者在上课时发动全班同学关心、爱护他,在同学们的关心和帮助下,小江进步很快。除了能自己照顾好自己外,还能写自己的名字。笔者心中的喜悦不亚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只要用耐心和恒心去教育“特殊”的孩子,奇迹就会出现。

(5)情感持续投入:他对笔者有较强的依赖性,笔者的负面情绪输出会让他产生失落的情感。当笔者以假装生气的样子对他说:“上课不许到课室外面玩,更不许乱拿别人的东西,知道吗?”他就开始产生失落感,知道做了错事,只见他用可怜兮兮的眼神望着笔者,嘴里重复着:“知道,知道。”经过两个多月的情感负向输出,他真的改正了。

(6)关注个案进步:学校的图书角放了很多书,每个年级都设有一个小小书吧。小江见同学们到那拿书看,于是自己也去拿书来看。有一天课余,笔者刚好路过看见小江去拿书看。笔者把他叫来问:“小江,你为什么拿书啊?”只见他一本正经地回答:“看书咯。”笔者好奇地问:“看书?你会认字?”他说:“会。”笔者不太相信地说:“那我考考你好吗?”于是笔者随手翻了一页问:“你指一下你会哪个字?”他指着“人”、“下”“上”等几个简单的字读给我听。笔者真是惊奇得张大嘴巴。平时不见他读书,他竟然真会认字。

起初,学校的心理老师尝试利用心理干预的方式解决个案学生的问题。由于个案学生总是被其他同學当作“特殊的一个”,初期的干预不仅没有消除他对同学的陌生感,反而增加了同学对他的消极态度。随后,学校里也有教师采用了传统的德育方法,以教授知识的方式转变其不良行为,但又由于个案学生在智力上存在认知障碍,这种方式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此情况下,笔者受叙事德育的启发,尝试从一些日常事件入手,走进个案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其内心情感的变化。

在这次小事件中,笔者观察到个案学生产生微妙的情感波动,学生从教师的认可中感受到一种积极情感并且通过表情表现出来,这就是叙事德育的常见模式——在生活小事件中促使学生产生正向的情感体验。

个案学生出现行为转变的关键在于,笔者营造了能够激发他积极情感变化的教育情境,笔者在个案学生心理发生微小变化之后,继续采取相应的强化措施,以情动人,让学生在行为养成方面获得更大的突破。

叙事德育主张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需要,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触发积极情感,使学生感受到被信任、被关爱、被激励,在真切的沟通过程中学会关爱与帮助他人。从个案学生身上可以看出,叙事德育通过情感的共鸣使学生行为发展滞后的问题得到解决,这是学校实施融合教育的有益尝试,是对特殊学生实现行为转化的成果探索。

2. 叙事德育對儿童负向行为的转化

在小学生的偏差行为中,存在着一系列需要教师及时纠正和努力转化的负向行为。比如,笔者接触的个案学生十分顽皮,个案学生受智力因素的限制,对说理性德育存在理解力不足的问题,笔者需要采用叙事德育的情感模式转变其不良习惯,以不间断的情感投入来改变学生的行为。小学生负向行为转化的关键在于事先建立起师生之间的积极情感联系,采用负向情感输出的方式来提示表现不当的学生有可能面临失去信任和尊重的危机,负向情感输出后,教师应抓住相应的关键事件及时传达积极情感。

个案学生取得令人可喜的进步,正是由于笔者一直坚持把“积极输出—负向输出—积极输出”作为情感循环互动的方式,和学生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依存的关系,为养成教育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教师可以始终保持积极情感输出多于负向情感输出,将学生纳入鲜活的叙事德育情境中,实现“事”与“情”的有机结合。

三、结论:叙事德育的育人价值

在叙事德育活动中,道德规范与学生天性之间并不是对立的,并且德育基于学生的生活体验。这要求教师将德育工作的重点放在发现学生的情感、心理、人际等需要上,根据学生的情感缺失和心理预期设计德育内容;德育课程的目标由讲授社会规则转变为帮助学生适应社会,使之能在日常生活中自如地应对来自外界环境的各种挑战,进而产生自我发展的内驱力。

德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品德的内化过程和道德智慧的提升,从笔者对特殊学生个案行为转化的效果来看,将叙事德育的理论运用到学校德育工作中是可行的,叙事德育具有较强的实效性,有助于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小蔓.情感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王维审.“叙事德育”的可行性实践及探索[J].教学与管理,2015(09).

[3]林海亮.论叙事德育的功能[J].教育科学研究,2014(04).

[4]林海亮,李雪.德育叙事的兴起及存在的问题[J].教育学术月刊,2012(05).

猜你喜欢

融合教育
融合教育背景下的学前发育迟缓儿童的需要探究
基于融合教育视角下国内学前特殊教育发展对策
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与使命
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融合教育之我见
浅谈融合教育与现代教育
更新特殊体育教育理念适应特殊体育教育发展
“融合教育”理念下的聋生“随班就读”
融合教育中的同伴支持:一个未被利用的资源
人文素养与职业精神融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