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才培养与教师使命
2017-04-05李英玲
李英玲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市桥左边小学,广州510000)
【摘 要】教育是民族的根,教师是教育的魂。教书育人是教师神圣的使命和职责,培养优秀的创新人才,每位教师都应责无旁贷,终身为完成这一神圣的使命而努力。本文从教育必须更新观念、着力培养创新人才出发,结合自己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体会,提出教师应履行神圣的使命,培养合格人才的要求。
【关键词】人才培养;教师使命;教师素质
人才培养与教师使命的关系表明,当代人才培养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的培养,给了每个老师新的课题及挑战。教师只有努力培养人才,才能不辱使命。培养人才的重任落在教师的肩上,广大教师应该培养怎样的人才呢?又该如何培养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教师要有神圣的使命感
教育是民族的根,教师是教育的魂。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家乡发展,教书育人,培养栋梁,都有赖于教育、有赖于教师。教师承载着这样庄严而神圣的使命。从事教育工作十几年,笔者深深感受到,教育是一方圣土,教师在这块圣土上耕耘,应该以生命投入,奉献毕生的心血。成为一名教师,就选择了高尚;选择了奉献;选择了甘洒热血为教育的决心。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一辈子认认真真做老师,让生命与使命结伴同行。
許多教师都深深体会到,教师,既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人生理想,是需要以整个身心去拥抱的伟大事业,教师应该拥有这样的情怀和生命境界。从选择做教师起,就必须明了自己所担负的崇高的使命和责任。
只有明白自己肩上的重任,教师才会满怀深情,无怨无悔地默默做着“春蚕”和“蜡烛”;才能坦然面对清贫、艰苦和付出,尽心尽力培养学生成长、成人、成才;才不怕悲伤、艰辛和委屈。至少会在悲伤之后有乐观,艰辛之后有获得,委屈之后有坚持,才会不止奋斗,一生奉献。因为这是教师的使命,当责任点燃了激情,当教师全身心投入教书育人中,会像大海一样,有宽阔的胸怀;也会有像高山一样,有着执着的信念。痴心为教育、为学生付出毕生的精力和心血。有了这样的使命感,就不会把教师仅仅看成是一种职业,不会把当教师仅仅看成是一种谋生手段,而会把它看成是值得付出、值得奋斗的一份事业、一份责任。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经济领域中的很多原则会渗透到教育领域中来,社会上也有各种各样的诱惑,只有具备这样的使命感,教师才能心无旁骛、抵挡住各种诱惑,才能有更高的追求,才会有更高的境界,工作起来才会充满激情。可以这样说,现在是我国有史以来教育发展最好的时期,作为人民教师,恰逢这样一个可以展宏图、显身手的好时代,我们应该感觉到很幸运,应该有一种幸福感、光荣感,从而增强使命感,责任感。
二、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时代要求
如何培养人才已经成为整个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也已列入我国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之中。要培养人才,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已经发生重大的变革。培养怎样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呢?怎样培养优秀的人才呢?
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在为教育、为学生耗尽心力。然而我们遗憾地发现,教师的付出和收获往往难成正比。用心血和汗水哺育的人才还是不尽人意,教育到底存在什么问题?人才培养的方向是否出现迷途?这一切都值得我们深思。
有识之士善于对东西方人才观进行比较和分析。他们发现,我国的教育是“应试教育”和“知识教育”,即使在“素质教育”唱高调的今天,培养品学兼优的学生,评价的标准也大多是在家听话,在校成绩优秀。这样的评判标准引发的往往就是“重智轻德”、“唯高分论”、“高分低能”。而唯独没有注重能力培养、素质教育,真正的个性教育、个性发展更谈不上。这种教育模式的结果是,学生的应试能力很强,可是操作动手能力相对较差,甚至道德水平也难以提升。
多少人曾经感慨,我们的教育不能培养出世界顶尖级人物。中华民族为杨振宁、李政道等华人获得诺贝尔奖感到骄傲的同时,对中国本土培养的学生在国际高科技竞争面前没有立足之地感到惭愧。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于我国教育在培养人才,尤其是培养学生个性上的失误,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深思。相比之下,西方国家的教育却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广阔的知识面、创造力、适应性、独立性和实践能力。
纵观时代的要求,我们迫切需要培养新一代的创新人才。而个性是创新的基础,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由此可见,学校和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倡导民主和谐的氛围,创设开放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为国家和社会培育出个性健全、人格独立、富有创造性和开拓型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当代人才培养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素质
时代的推进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当代人才培养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当今社会的各个学科领域中都要求人才拥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特的创造性眼光,要从小把学生培养成这样的人才,首先需要教师转变自己仅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观念,接受新时期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观念。
现实令人担忧,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辛辛苦苦坚守着“三尺讲台”,工作成果却不尽人意,“甘于平庸”的意识渐渐地困扰着他们。这些情况是严重的,应该引起教师高度的重视。试想,如果教师甘于平庸,尽管他们兢兢业业,但也会经常忙忙碌碌忙不到点子上。教师的付出是巨大的,敬业精神是感人的,但在学生一茬接一茬地更换中,教学多年增长的只是年龄和教龄,而不是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对需要艰难探索而又充满风险的教育改革缺乏热情。教师们无怨无悔为学生牺牲了青春和热血,还得饱受委屈,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悦。
记得有人说,教育是最轻视智慧的地方。听到这样的话笔者觉得很受刺激,但它的确发人深省,让人深思。如果教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教书,更多的是忙着出题改题、忙着考试、忙着应付各种各样的检查和评比……如果不去关心,也不想去面对真实的学生生活,甚至不愿从读书中汲取养分,本应富有人文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被异化为简单的机械运动,这样,在忙忙碌碌中,教师自身的成长都停滞不前,或者说教师在自身成长问题上,束手无策,无所作为。那如何在一个比较好的基础上谈论素质和创造呢?拿什么去教育和培养合格的人才呢?
可以这么说,没有教师的成长就没有全面发展的教育,就没有真正优秀学生的出现。新的教育形式要求,教师们必须去主动发展自身素质。
很多教师都希望别人称自己是教育专家,而不是个教书匠。但现实中,教师们是否都在走着专家型教师的发展道路呢?客观地说,教师们最关注的往往是怎样“育人”,如何“育己”则通常被忽视;虽然也常以“行行出状元”来激励学生,却很少有人想过,自己该不该当一名教育行业的状元呢?
总而言之,时代在召唤,人才需培养,教师需要努力。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更需要有创新能力的新一代人民教师。经过调查研究提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教师素质有以下要求:行万事、德为先,不管哪个行业,没有职业道德,是没法做好自己的工作的,教师亦然,所以教师首先要有爱生敬业的职业道德。其次,是最关键的一点,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性的教育观念。另外,教师还需要更多的特殊的能力,如熟练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的能力,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组织、指导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