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运营垃圾分类回收模式推动呼和浩特市居民分类行为转变研究报告
2017-04-05韩艳丽杜慧陈泽宇
韩艳丽 杜慧 陈泽宇
摘要:本文以民间环保组织内蒙古绿品园环保在呼和浩特市所开展的综合性垃圾分类回收项目为依托,通过为期二年的实地考察,以此综合性垃圾分类回收项目实施的内容及成果为主要参考,发现在引导当地居民进行垃圾分类及培养其环保行为习惯时,不同的受众群体,因其各自的环境影响及文化、阶层、观念的差异,在垃圾分类一行为的转变上产生不尽相同的效果,结合目前我国一直面临的垃圾分类难以开展及持续的现状,分析在目前较热的市场化运营垃圾分类的模式下,呼和浩特市居民分类行为转变的过程及意义,探索垃圾分类难题的源头问题,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相应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专业运营;参与度;垃圾分类;行为转变:环境因素:回收模式
中图分类号:X-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72X(2016)06—0098—03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16.06.021
1选题背景
在我国,各大城市均有垃圾围城的现象,消费型社会所产生的废弃物及生活垃圾与日俱增,随着城市中生活垃圾的不断产生,垃圾分类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并不断恶化中,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城市居民每人每日平均产生垃圾1.2kg左右,自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平均以每年8~10%的速度增长,2009年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已达2.45亿吨。
城市生活垃圾构成有以下变化趋势:
(1)有机物增加;
(2)可燃物增多;
(3)可回收利用物增多;
(4)可利用价值增大。
垃圾分类已经势在必行,而大多数居民甚至还没有建立起对垃圾分类的基本认识,尚处于无关紧要事不关己的状态下,如何推动居民进行垃圾分类回收已经成为中国必然要探索的道路。
近年来,我国多地区开展各类普及垃圾分类及建立垃圾分类试点城市,目前这些城市垃圾分类现状表明,垃圾分类的持续性开展往往效果甚微。城市居民作为城市垃圾分类的源头及主体,其意识行为、参与度是影响城市垃圾分类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运用市场化的垃圾分类回收模式引导居民参与进行有效性垃圾分类,研究公众环境意识行为,研究环境、居民、激励引导及垃圾分类市场化道路之间的关系,从而寻找到解决城市垃圾分类的方法,为垃圾减量化及走可循环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一定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2研究目的
以呼和浩特市目前十家专业开展垃圾分类的环保回收试点及其所覆盖的居民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其专业运营垃圾分类回收模式如何以奖励机制、开展环保活动,设定情景模式等方式对试点周边居委会、居民、商户、学校等不同群体进行垃圾分类习惯养成发现,呼和浩特市居民分类行为逐渐转变的过程中,环境因素、区域限制、文化观念等诸多因素是影响并改变人们行为的重要因素。面对同一模式,不同的受众群体、各类单位组织及居民个体在认识到其自身的行为与周边事物及环境问题紧密相关后,才会接受并重视其个人实施的环境行为将会对其所处的整体环境会有如何重要的影响,意识的提升会逐渐影响其行为习惯,处于长期的环境情景当中,不断地接触到与自身相关的环境问题及成果,才能逐渐地形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最终自觉将垃圾分类这一环保行为纳入到日常生活当中。从而影响其行为转变。因此,在实践中研究居民在专业市场化的垃圾分类回收模式的推动下其垃圾分类行为的转变,探索不同的受众群体其行为规律、参与度、持久性等问题,对今后如何引导及培养我国城市居民进行生活垃圾分类及就地资源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长期在垃圾分类前端的调查研究也为解决目前城市垃圾分类源头问题积累了一定经验及事实依据。
3研究方法
(1)实际考察
(2)问卷调查
(3)情景设定
4研究对象
呼和浩特市环保回收试点附近十所小学学生,社区居民,大学生群体,商户。
研究垃圾分类中的居民行为转变是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问题重心回归居民主体的体现,生活垃圾源头分类不仅有利于垃圾综合处理、减少处置费用,还可以提高垃圾资源化水平,从而达到垃圾减量化、资源循环化的终极目标,是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的基础和前提。我国生活垃圾源头分类虽然已被认为是生活垃圾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實施却步履维艰,收效不尽理想。在城市生活垃圾关键的减量化问题当中,居民对于垃圾分类的参与度、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垃圾分类行为持续性等因素最为重要。本研究以呼和浩特市学生群体、社区居民、商户等为研究对象,探索在市场化分类回收模式下居民分类行为转变的特点及转变要素,通过为期二年的实地考察及一千份居民垃圾分类行为抽样调查问卷及每月为一周期的情景设定活动为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得出如下结论。
5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
以呼和浩特市所开展的综合性垃圾分类回收项目的成果来看,虽然新旧城区中汇聚大量人口的居民小区、商品楼群均是产生生活垃圾的重点区域,但通过激励机制及开展实地环保宣教活动引导居民进行垃圾分类的效果却不尽相同。以呼和浩特市回民区的1号试点为例,从1号试点初期运营开始,以鼓励居民做好垃圾分类,将可再生的垃圾置换成积分,积分兑换试点内一百余种生活用品为主要形式,聚集了一定人气,居民垃圾分类参与度显著提高。运用处于便捷地理位置的店面经营模式和较容易达到的置换商品标准引起关注,引导居民进行垃圾分类等环保行为的养成初见成效。
试点内有专职的人员长期对周边居民进行环保知识普及,指导垃圾分类工作,经过阶段性的观察统计,试点周边居民的分类行为在这种专业分类回收激励模式的推动下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主观性较强,关注环保,乐于尝试、接受新事物,在对其设定的垃圾分类目标意向的环境中,执行力较强,对垃圾分类行为的转变主动性较高的居民,其环保意识和行为在特定环境下自然转变并逐步形成习惯,分类行为稳定且持续性良好,这部分居民年龄段以少年及中青年居多,对环保宣教的感知能转换成垃圾分类等环保行为,大多数具有一定文化素质;另一种是居民环保意识薄弱,垃圾分类概念模糊,但对“垃圾换商品”的模式有较高兴趣,目标意向明确,对于垃圾分类后奖励的成果很期待,为得到奖励而进行垃圾分类,具体的垃圾分类行为以其目标意向决定其行为转变,情境设定环境下短时间内其环保行为有极大的转变,垃圾分类极为积极热情,但这一环保行为转变的稳定性不足,导致环保行为的持续性断断续续不够连贯,此类居民以小学生、中老年人、商户居多,受利己的价值观念影响多余其他因素。
结合实际调查研究试点城市居民垃圾分类行为转变的基础,在其垃圾分类回收项目的初期、中期对其覆盖的居民进行了俩次问卷调查,问卷针对不同受众群体、区域环境、行为意识、影响因素、关注感知等多方面进行调查,以随机调查问卷和试点活动开展中进行调查问卷两种方式进行调研,确保获得的数据有效、客观、可信度较高并进行检验。通过俩次调查问卷得出的数据及变化,系统的分析出在垃圾分类行为中居民的意识行为是否提升及持续是影响其具体行为转变的重要因素。
运用以上实证调研方法所得出的结论中可以看出,在市场化运作垃圾分类及回收的同时,对于提升环保意识的环保宣教作用不容小觑,意识决定行为,大多数人的环保意识的提升,会影响其行为,而环保行为的转变需要意识与行为高度统一方能见成效。在此试点运营的两年期间,通过充分调研其项目现有成果,分析其在垃圾分类回收模式及居民环保行为转变的相关数据的基础上,发现情境因素、区域环境、文化观念等诸多因素对居民环保行为转变的推动作用及影响,初步摸索出特定模式下如何推动居民垃圾分类行为转变的理论基础,为今后如何有效的开展环保宣教工作及推动我国城市居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等工作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同时也为政府相关部门今后全面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及引入第三方企业市场化运作垃圾分类等具体项目实施提供了制定相应法规、政策的依据及参考。
6对策与建议
本研究从宏观及实际的角度上发现并剖析了呼和浩特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现状及如何推动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转变的多方因素及重要性,探讨了在市场化垃圾分类回收模式下,其对于居民进行生活垃圾分类行为转变的影响及推动作用,为今后研究城市居民垃圾分类行为等方向提供了理论依据。
(1)如何培养居民分类意识及居民垃圾分类行为持续转变为具体的分类行为并融入生活习惯,需要我们在情境设定、环境因素等多方因素下多做考量,区域便捷优势、专业垃圾分类运营模式、垃圾分类基础设施、综合附加服务,辨识度高的宣教体系,均可以推动居民将垃圾分类的概念最终转化为具体的垃圾分类行为。
(2)重视环保宣教工作,垃圾分类是城市化进程中重要的环节,推动垃圾分类工作,首先要在培养广大群眾分类意识的方面下大力气,环保宣教工作应以更贴近居民生活的“绿色、低碳、健康、环保”等主题进行宣传引导,避免说教式的普及,运用多媒体、新媒体等时下广受关注的形式作为宣传载体,带动整个社会形成绿色环保的风气,营造开展环保工作的环境氛围,将环保的点滴融入到居民生活当中才能不断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
(3)应鼓励市场化垃圾分类回收模式的推广及雾天的持续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综合分析来看,2015年鄂尔多斯市雾多,特别是11月雾天显著偏多跟大的气候背景和天气条件存在着非常紧密的关系,总体的气象条件十分有利于雾的频繁生成。帮扶专业运营垃圾分类回收的企业兴起,在政府相关政策的指导下,在垃圾分类领域,鼓励第三方企业介入,通过购买服务或其他补贴形式专业运营垃圾分类工作,逐步形成垃圾分类回收产业链条,大力支持垃圾分类示范项目及试点工程。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在社会、企业、政府三方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实现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三方共赢的局面。坚持城市垃圾处理最终达到就地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