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化在内蒙古文化市场开发中的利用价值
2017-04-05周兴启王志刚
周兴启++王志刚
摘 要:特殊的生活环境造就了马在蒙古族人民生活生产中不可替代的位置。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蒙古马扮演的角色也大不相同。我们可以从日常生产劳动、各类活动及艺术创造里,马文化存在较多。本文正是基于这种背景,对马的历史功用进行阶段性研究,并通过对马在区域范围内社会用途、文化市场用途及市场开发等方面的功能分析,提出弘扬马文化,保护马文化的设想及建议,以对相关研究决策形成理论参考。
关键词:马文化;内蒙古;社会用途
一、马在蒙古族地区的文化市场用途
首先,马作为蒙古族文化精神的象征,在其民族风俗里,扮演了与英雄一样的角色,它们勇敢坚强,集兽性、人性与人性为一体,这主要体现在蒙古族史诗《江格尔》中。正所谓“宝马配英雄”,智慧与灵性并存,在部族文明传播中,其市场文化价值不言而喻。
其次,马作为草原符号,在蒙古地区已经融入生活,并在其部族民俗活动中得以体现。其代表主要是每年七八月举行的牧业丰收盛会——那达慕大会及象征蒙古族音乐灵魂的马头琴。那达慕马竞大会是力与美的交织、体力和智力的比拼、速度跟耐度的展示,在草原文化中展示出强大劲力。
二、马在蒙古族地区市场开发中的价值
首先是马肉系列产品的开发。在世界范围内,各类禽畜疾病屡屡爆发,而马却几乎没有参摄其中。这也从侧面凸显了马肉系列食品的健康性、安全性及巨大的发展潜力。
其次是马类竞技项目的开发。该项目主要是集中于竞技马的培育与相关产品的开发。竞技马培育主要集中在对马的速度、耐力、灵活性等与人配合能力等方面。主要参与的比赛如赛马、马术比赛及长距离赛马等项目。
三、如何保护与开发马文化在内蒙古文化市场中的价值
(一)发展马产业弘扬马文化
马文化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其主要依靠口头与肢体动作进行传承。而今马产业的发展更亟需马文化的融入,二者相辅相成。不过文化传承需要载体,这就需要相关的活动承接。
1.竞技马比赛
竞技马比赛,是以马为载体,人的技术与随机智慧的比拼。活动形式主要是以那达慕为首的各类马类比赛,涵括那达慕大会、国家级速度赛马锦标赛及马术模特赛等。在蒙古马耐寒、不择食及速度快、耐力久等优点基础上开展“马拉松式”比赛,并与博彩业相连发展,形成“赛马-观马-驯马-养马”的产业链,从而扩大自身影响力,对马文化传承与发展有极大意义。
2.马术俱乐部
马术运动的传入,是贵族“高雅、刺激”理念的集中体现。从08年北京奥运内蒙古“骑马传火炬”到马术运动,形式不同但是承载的文化是相近的。马术之魅力非常独特,风行全球,我国在马术方面的发展也逐步开展。现在我国马术俱乐部超过300家,而其中来自内蒙古的骑手及马匹都来自内蒙古。马术俱乐部也就此成了马文化传承的又一个平台。基于马术运动技能的熟练运用,人们之间不断切磋技艺,不断交流心得,既让需求娱乐化,更让不少热爱马术运动的人得偿所愿——“爱一行干一行”。马文化在马术活动中得以巩固,在欣赏参与中得到推动发展。
(二)建立博物館
从某种意义上说,马与人的相处发展均以随着不同历史阶段而出现异同。这时候,不同时期内的马文化发展则需要很好地保存与传承下来。博物馆肩负起了“关注马历史,传承马文化”的使命。本世纪之初,在八达岭长城脚下中国第一家“马文化博物馆”正式开放。蒙古自治区主要以“蒙古民族马文化发展”作为展览主题,雕花马鞍、马头琴以及成吉思汗等为主题内容。
在07年,“科尔沁马文化博物馆”正式筹建;马文化博物馆之“蒙古风情园”则是首个主建“蒙古马文化历史”专题的博物馆,在近4000平方米的土地上,人们可以尽情领略欣赏“蒙古马之起源”、“蒙古马之辉煌”等主题。不过相对于蒙古马文化的悠久历史来讲,仅仅一家博物馆,仅仅一个主题,是不足以满足人们对其的求知渴望。在未来,通过博物馆将马文化珍贵记忆保存并传承下去,是极其重要的途径。
(三)建立自然保护区
蒙古马遗传资源的研究,开创了其珍贵物种保护的先河,也为人类保护蒙古马种群发展提供了借鉴。在此基础上,在蒙古马聚居处设计并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最大程度避免人类活动给蒙古马生存环境造成的影响。建立蒙古马自然保护区不仅是“活马博物馆”.
(四)政府支持
对于马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政府的力量不容忽视。在政府法律法规的引导下,马的文化地位必将更加稳固。自治区可定期不定期地探讨关于马业可持续发展,对相关资源进行合理发掘,并鼓励形成马文化产业带。
马文化传承:在马文化相对发达的区域,自治区设立一定的文化产业扶持制度,并甄选其中地域色彩较为浓厚、表现水平较为优等的文化单元设法保护,同时摸索应用多种办法鼓励企业个人对其文化部分进行投资,固定其“历史价值”,传承“文化精髓”。
综上所述,只有民族重视自身文化的同时,其文化才有传承发展的价值,社会才会给予其足够的尊重。
参考文献:
[1]王大霖,王言彬.中国马文化细探[N].中国审计报,2002(05).
[2]王立,纪芳.马意象与中国古代马与人恩怨的审美阐释[J].辽东学院学报,2004(6).
[3]杨宝成.商代马车及其相关问题研究[J].华夏考古,2002(4).
[4]刘少伯.中国马业论文集[M].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5]韩国才.传统马业与现代马业[J].中国畜牧杂志,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