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移动文物数字化发展探究
2017-04-05虞力
虞力
摘 要:全国文博工作者齐心协力,在五年时间内完成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平台的建立。如何将庞大壮观的文物信息平台进行充分运用,满足公众日益复杂多样化的需求,是文博工作者们面临的下一步发展方向。拥抱可移动文物数字化的新局面,同时也利用数字化的技术为博物馆的建设添砖加瓦,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博物馆数字化的前进道路艰难漫长,但也前景可观,不容小觑。
关键词: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三维建模;图像识别搜索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已告一段落,各普查单位的信息上传和审核工作都已经完成。面对来自全国各地文博系统的如此庞大壮观的数据,让人感到兴奋激动的同时,又开始思考:这些数据,如何得到有效的应用?笔者作为参与普查的基层一线工作者,在日常的工作中意识到,可移动文物的数字化研究,是现今一项必要的文物保护和使用课题。本文从以下三方面,对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的后续数字化运用方向作一些畅想和提议。
一、引入图像识别技术
在普查的过程中,普查单位为每一件藏品拍摄了“证件照”。这些照片与文物的文字信息、数据信息相对应,形成每一件文物特有的“电子身份证”。由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文物的“身份证”组成了庞大的文物信息数据库。面对信息含量如此巨大的数据库,若在不知文物名称等信息的前提下,要查找到目标颇有难度。如果使用图像识别技术,则能够加快搜索速度,更快捷、准确地找到对应的信息。
以下就可移动文物数据库中引入图像识别技术后,文物保护的两种可能性发展作论述。
(一)近似文物自动匹配
我国在建国前长时间处于动荡混乱的局面,文物在不安定的环境下很容易流散、流失。一些原本成套的文物因种种原因流转到不同的收藏单位或个人手中。甚至有的书画长卷也一分为二,收藏于两地。如元朝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因被烧而分为两段,历经三百年之后,一段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另一段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又如2013年9月国家博物馆开展的“大美木艺——中国明清家具珍品”展览中的四只的紫檀镶珐琅方凳,其中两只是属于国家博物馆藏品,另两只是由于办展需要,国家博物馆特向恭王府借调的。四只方凳本为一组,但早年由于未知的原因被分开。建国后时隔多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才被发现这两只方凳与国家博物馆的原为一家。
尽管现在已有部分文物找到了他们的“同胞”,但在全国庞大的文物基数中,再次发现不同收藏单位所藏文物原为一套的可能性仍然很大。如今,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平台已经完成信息上传与审核工作,如果在建立的全国可移动文物信息库中,运用图像识别搜索技术自动搜索识别,查找相似的文物信息、图片,或许可以找到这些可能在千百年前成双成对摆放、使用的文物。
(二)为年代判定、命名确定等作参考
在参与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过程中,笔者面临了年代判定、命名确定等困难。虽然大部分存疑之处通过查找资料、请教同行与专家得以解决,但对于今后的新入库文物的年代判定、命名确定仍有不安,担心自身学识不足以准确判断。在与其他普查单位的同行交流时,发现在县级普查小组中,存在如此疑虑的不在少数。目前,县级博物馆缺少经过系统学习的专业技术人员。工作人员体会到自身专业素养缺乏,在努力提升自我的同时,仍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汇集了来自全国文博系统的大量信息,基本已全部经过专家学者检验、修改。若整合这些已经过专家认定的文物图片、文字信息,形成信息库,以关键字搜索、图像识别搜索等为查询方式,将查询出的结果作为文物命名、断代的基本判定参考,则对于县级博物馆的工作有很大帮助。
二、建立珍贵文物的三维模型
在日常的陈列布展工作中,出于文物安全和展厅面积等考量,馆藏珍贵文物往往无法全部展出。许多参观者 “慕名”前来,却发现想要欣赏的文物不在展出期。如何缓解参观者“乘兴而来,失望而归”的心情,满足他们观赏到全部珍贵文物的愿望呢?笔者认为,通过LED显示屏,参观者不仅可以欣赏到尚未展出的文物,并且可以将其放大缩小,观看不同角度的形态特征,甚至在展出时无法观察到的器物底部,也能够一览无余。
(一)三维建模的定义和方法
三维建模是指使用三维建模工具,在计算机上将物体形态及其属性转化建立成三维数字几何模型,是将实物数字化的一种过程。在建筑设计、动画设计等行业,三维建模技术得到较为广泛的运用。对于文物保护领域来说,三维建模仍是一项新兴的技术。目前,物体的建模方式大體有三种:仪器设备测量建模,图像建模和三维软件建模。文物三维建模通常使用前两种方式。
1.仪器设备建模
仪器设备测量建模是指依靠三维扫描仪将实物数字化的过程。三维扫描仪分为接触式和非接触式,由于文物自身的珍贵性和不可再生性,对文物的扫描应当以文物的安全保障为最基本要求,所以扫描一般为非接触式,即运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它能够通过扫描采样,获得每个信息点的三维空间坐标与色彩信息,从而便捷地将文物信息转换成计算机能直接处理的数字信号,再用三维模型软件进行编辑,将实物成功数字化。某些扫描设备甚至能获得文物内部结构数据。这种方式效率高,精准度高,但设备价格昂贵,且有给表面脆弱或易变质的文物带来一定程度伤害的可能性,因此有其局限性,需谨慎、适当地使用。
2.图像建模
图像建模是将已形成的二维图像转换成三维几何结构,即可以利用所拍摄的文物图片来制作成立体模型。这样使得器物能够在数字化的同时维持立体的形象,具有高度的真实感。并且这种方式成本较低,自动化程度高,具有良好前景。但是对于图像特征点匹配的精准度等方面要求很高。
(二)三维建模在文物方面的运用
目前,已有部分博物馆对部分馆藏文物进行三维建模,甚至已有博物馆将此技术运用到文创产品、app应用等方面,进一步拉近了公众与博物馆的距离。国家博物馆推出了“指触魔卡”明信片,安装手机app,扫描明信片,手机屏幕上即出现逼真的文物三维图像。购买者可以通过触屏来旋转文物,观察每一处细节,同时还能播放语音介绍,了解文物背后的知识。并且,购买者能与这些文物三维图像合影,让远在国博千里之外的人也能够与馆藏文物零距离接触。
三、引入精准搜索与模糊搜索技术
精准搜索与模糊搜索经常运用在大量数据的查询搜索中。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知识服务平台的电子期刊检索查找。精准搜索是指检索出的结果所包含的检索词必定与输入的检索词的字序、字间间隔完全一样;模糊检索则是指搜索的检索词中的字符在检索结果中出现即可,字序、字间间隔可以产生变化,模糊检索还可以提供同义词检索。
若将精准搜索和模糊搜索应用到可移动文物信息库中,那么精准搜索能够帮助使用者排除绝大部分的信息,仅留下贴合的信息。
虽然文物命名有相应的标准可鉴,但有部分文物没有固定的命名模式,而且不同的收藏单位往往也有不同的命名习惯,查找目标有时不像想象那么容易。所以仅仅依靠名称查找这样的精确查找方式,不能全面满足需求。倘若此时使用查找关键字同义词的方式来进行模糊查找,或许能提高检索效率。文物的“电子身份证”中的每一条信息,都像它的DNA,运用模糊搜索来查找,能够提升检索的精准度,找到更多的符合要求的文物,再从中进行筛选。
四、结语
2012-2016年,五年时间,全国文博人齐心协力,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走过了摸底排查、数据资料采集、建档、上报、审核等阶段,迎来了平台的最终建成。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平台的完成只是开始,接下来的所要面临的是,如何将庞大壮观的文物信息平台转化成为全国博物馆服务的数字化信息系统,或是受广大公众喜爱的数字博物馆。在如今信息快速膨胀发展的社会,面对参观者日益复杂多样化的需求,博物馆也需要迅速调整发展方向,拥抱数字化的新局面,同时也利用数字化的技术为博物馆的建设添砖加瓦。博物馆数字化的前进道路艰难漫长,但也前景可观,不容小觑。
参考文献:
[1]郑霞.《数字博物馆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