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老年居民心理压力和情绪问题的系统回顾

2017-04-05李春朝李真张辉

中国医药导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心理压力

李春朝++++++李真++++++张辉++++++杨凤池

[摘要] 通过系统回顾近年来对社区老年居民心理压力和情绪问题的研究,从社区老年居民心理压力和情绪问题的现状来源、影响因素和压力应对及情绪管理等方面展开分析探究,从而对当前社区老年居民的心理工作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 社区老年居民;心理压力;情绪问题

[中图分类号] R3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2(b)-0178-04

[Abstract]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recent research of elderly residents′psychological stress and emotional problems. This paper mainly analy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 of mental stress and emotional problems of elderly residents, exploring the methods of stress coping and emotional management. Analysis results will have certain enlightenment and reference in current psychological work for elderly residents.

[Key words] Elderly community residents; Psychological stress; Emotional problem

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可知我国大陆人口为13.76亿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1.6714亿,占总人口的12.5%[1]。现代生活给社区老年人带来的心理压力和情绪问题不容小觑,长期心理压力过大会增加老年人罹患各种躯体或心理疾病的风险,降低生活质量。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分析社区老年居民心理压力和情绪问题的来源及其影响因素,探索缓解心理压力及相关情绪问题的心理学途径。

1 社区老年居民心理压力和情绪问题的现状及来源分析

陈立新等[1]对北京市60岁以上老年人的调查发现,老年人的心理压力大于年轻人,并且生活质量也较年轻人低。罗利[2]通过使用Gross等编制的情绪调节调查问卷对城镇和乡村进行调查,发现城镇的老年人会更多的采用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两种调节方式进行情绪调节,并且会得到更多的正性情绪;而农村老年人更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下面从经济收入、身体健康水平、退休、空巢和对死亡的恐惧等方面分析老年人心理压力的来源。

1.1 经济收入

经济收入过低是农村老年居民心理压力的最主要来源。以恩格尔系数60以上为贫困指标来统计,我国老年人口中有28.5%的人处于贫困状况[3]。根据2010年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统计,城镇地区61.7%的老年人经济水平仅仅是“大致够用”,而农村地区有30.8%的老年人经济水平为“有些困难”[4]。而且,经济收入不仅仅在地域方面存在差异,在同地区中也存在着差异。钱雪飞[5]发现年龄为60~69岁的老年人主要收入来源是自己劳动所得和离退休金,子女补贴较少;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在80岁以后主要经济收入变为子女补贴。其次,还有婚姻状态、文化水平等因素。

老年人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养老金,而多年来养老金的增长速度远不及我国物价上涨的速度。老年人依靠微薄的养老金度日已经捉襟见肘,若额外背负为儿女买房的包袱,其承受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

1.2 身体健康状态

身体疾病是城市老年居民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之一。多数慢性病病因很复杂,病程长并且很难完全治愈,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最主要疾病。调查发现,我国有71%的老年人患有高血压等慢性疾病[6],一半以上老年人同时患有两种以上疾病[7]。有研究表示,脑部的疾病对老年人影响最大,如:脑卒中[8]。其次是糖尿病和高血压。这些疾病不仅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会给老年人带来很多负性情绪。患有多种疾病的老年人每天会服用大量药物;有些治疗药物还会有副作用,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会给老年人带来新的心理问题。

此外,行动不便的老年患者需要依靠他人到医院诊治,这样的生活压力也会加重心理负担。老年人由于感觉器官功能逐渐衰退,给交流带来极大不便。在交流过程中,对方很容易产生不耐烦的心理,这更加重了老年人的自卑心理。因此很多老年人渐渐不与人交流,甚至由于身体的不便而长期在家中生活,心中的寂寞难以排遣,更容易诱发心理疾病。

1.3 退休

退休对于老年人而言属于重大生活事件,会引发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有研究表明,退休后有约1/3的老年人不适应角色的转换,从而出现孤独、焦虑等负性情绪。现在有四种关于退休理论的研究,包括撤退理论、角色理论、连续理论和过度理论[9]。虽然各种理论不尽相同,但是都認为退休会给个体带来丧失和改变,会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因而人们容易产生消极的情感。

老年人退休之后,社会责任也随之减少,社会权利显著弱化,自我实现和被尊重的心理需求无法被满足[10]。当他们依然按照工作时候的习惯去支配、命令、领导他人时,若这种期望不能得到满足,那么他们就会出现心理落差,进一步产生失落、沮丧的情绪;还有些老年人在退休后有自我否定的观点,认为自己没有用处,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引起负性情绪[11]。同时,社会交际范围减小,同事之间来往减少或因工作建立的朋友关系疏远,平时接触的人多为家人、邻居等,交际圈变窄;处理的事情也多为生活中的琐事,无法完全满足归属的心理需求,从而产生了空虚、寂寞、焦虑等负性情绪;生活目标模糊,失去努力方向,生活平淡,此时很容易产生烦躁不安、寂寞的情绪,此时如果不能设定新的生活目标,失去未来生活方向,就会出现精神空白,产生烦躁不安、寂寞的情绪。

1.4 空巢家庭

空巢是现代老年人心理压力的重要来源,是指不与子女居住在一起的或者无子女的老年人。养儿防老是中国人的传统思想观念,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现在的年轻人很少留在父母身边。2006年统计得知,我国城市地区老年家庭空巢率已经达到49.7%,农村地区达30%[12]。

空巢老人一般会面临几个问题。首先是生活上的照料,老年人独自在家,在生病时没有人及时帮忙,这不仅给心理上带来压力,而且有很大的隐患。其次是空巢老人由于缺少精神慰藉而会面对很大的心理压力,在生活中,空巢老人与外界交流很少,缺乏社会支持,从一些研究结果来看,空巢老人的心理更加脆弱、孤独,渴望外界的支持与关心,并且他们产生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的概率要远大于非空巢老人[13]。父母很难适应儿女离开,因缺乏关爱而表现出焦虑、抑郁、失眠等症状,如不及时调整,很容易导致孤僻、自闭、免疫力下降甚至老年痴呆[14]。无子女的老年人更为突出,他们不仅仅没有子女的经济援助、生活帮助等支持,连子女的精神慰藉也没有,因此他们的心理压力是最大的[15]。同时,有子女的老年人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心里对孩子的牵挂不言而喻,而且对孩子的控制程度降低,信息了解也减少,更加重了父母对孩子的担忧。对于孩子的离开,女性在这方面更加脆弱,由于她们母性的本能,加上情感相对细腻,收入水平也不及男性高,她们更需要孩子的照顾,从而导致她们对孩子的离去更加敏感[16-17]。

1.5 对死亡的恐惧

中国自古以来对死亡就很重视,丧事是每个家庭非常重视的一件大事,但是缺少一个合理的渠道来舒解老年人对死亡的恐惧[18]。人类对死亡未知的恐惧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死亡焦虑是生活中的一种正常的态度,每个个体都会有这种感情经历,这是个体面对死亡时的一种思考和忧虑的情绪表现[19]。Schumaker[20]认为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主要是因为死亡的不可控性引起,由于人们对未知和不可控时间的先天恐惧而引起。

有研究表明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死亡焦虑也会随之增加,老年人在面对死亡是很容易产生恐惧和焦虑等负面情绪[21]。对100位老人的调查发现,有77%老人不怕死,17%有点怕,6%很害怕。然而在现实中,医院中那些老年患者却都有很强的求生欲望[22],这种矛盾可能恰恰说明老年人在掩盖自己对死亡的恐惧,当疾病甚至死亡真正来临时,所有人都会产生恐惧。此外,如果在老年期经历了亲人朋友甚至配偶的离去,无疑也会给加剧老年人的恐惧心理,带来巨大的压力。

2 社区老年居民心理压力和情绪问题的影响因素

2.1 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个体从社区、社会网络或亲戚朋友那里获得的物质或者精神支持。社会支持按照功能分类可以分为经济支持、生活支持和精神支持。按照作用机制可以分为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前者有政府参与和保障,后者是来自家属亲人等的支持。有研究發现,社会支持通过主效应模型和缓冲器模型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产生影响[23]。主效应模型是指社会支持具有普遍的增益作用,只要社会支持增加,就会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有所提升,并且其作用不仅仅在面对压力时可以发挥,还对维持个体的良好情绪有很大的作用。缓冲器模型是指社会支持在人们应激状态下发生作用,维持老年人良好的情绪体验。

根据调查,在生活支持中老年人所选择的大多数为配偶和子女,无子女和配偶时才会选择亲戚或保姆[24]。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上人们很容易得到满足,因此精神支持对于老年人心理健康尤为重要。调查还发现正式支持在老年人日常生活中占据的比例比较少,社区对老年人的支持多集中于生活困难的老年人,并且形式比较单一。

2.2 文化程度

文化程度是影响一个人思维水平、解决问题能力的直接因素。在相同年龄下,受教育程度越高,心理压力、社交压力就越小[1]。这是因为,在出现问题时,受教育程度高的老年人会直接面对问题,找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而文化程度较低的老年人则多采用自责、幻想和逃避等消极的方式,这并不能解决现有问题,反而会导致逐渐增加心理压力。此外,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老年人可以看书识字,看报纸,参加老年大学并且更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生活更加的丰富;而文盲或者半文盲老年人由于生活条件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不能够很好的和外界沟通、接受新鲜事物、学习新的知识,因此心理压力无从排解[25]。有调查结果显示,文化程度越高的老年人明显障碍率越低,即生活能力更强;并且,功能障碍率也明显低于文化程度较低的老年人[26]。

文化程度还对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影响。有研究显示,文化程度高的老年人,健康知识测评的得分高,对其进行健康教育的效果更加好[27]。他们可以通过更加广泛的途径获得更好的生活习惯、疾病的知识、自我管理能力并能更好的获得各种来源的帮助。而文化程度低的老年人,学习热情比较低,由于不能通过阅读等方式进行学习,因而限制了他们的知识来源,从而不能更好的获得帮助来解决自身的问题。

2.3 性别和年龄

研究发现,在相同年龄段中,女性老年人的心理压力往往要大于男性老年人。这是因为,女性在社会中常扮演弱者,总是不敢面对内心的痛苦有关;而且,从经济角度来讲,女性的经济收入普遍低于男性老年人,因此她们对生活中困难的处理显得没有那么果断;由于社会分工的原因男性相比于女性,在人际交往和应酬方面要好于女性,因此他们在年老的时候可以有更多的朋友帮他们分担压力;女性老年人的思想更加细致,而且性格更多的偏向固执,因此很容易产生心理压力[28]。

有调查显示,北京市老年人心理健康的评分随着年龄的增加呈下降趋势[29]。老年人的身体状况随着年龄日年衰退,亲朋好友逐渐离去,身边的人越来越少。而且由于行动不便而与外人交流减少,心理压力缺少宣泄的渠道,因此心理压力会逐渐积累,影响心理的健康。但是,栾文敬等[30]调查发现,由于低龄老年人刚面对退休等变化,心理波动较大,而高龄老年人早已适应这个变化,并且拥有更加丰富的人生经验,因此他们的心理要更加平静。

2.4 宗教信仰

根据调查显示,现在我国信仰宗教的人口数目在3亿人左右[31],这一数目占据很大的比例。然而宗教信仰对人们的心理影响是双方面的[32]。在积极角度,宗教可以慰藉人们的心理,将人们的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地情绪,如:基督教宣扬的“爱”,用爱去感受生活,这就可以给人们带来更多的良好的情感体验。宗教还有忏悔的功能,可以净化人们的心灵,将每个人心中的负面的、消极的经历或者情感吐露出来,通过祷告、礼拜等方式来抒发自己心中的自责等情感,从而有效的缓解心中的压力;宗教还有“期待”功能,即带给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望、带来一种潜在的动力。

但是有些时候宗教信仰也会有负面的影响,根据王婷等[33]调查可知,在地震后信佛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相比于无信仰得老年人要更低。此调查中,佛教中的“业报论”是广大教徒认为地震是上天对人们的惩罚,使自己陷入自责中,心理的负性情绪逐渐增加。因此宗教信仰会对人的思维产生不同的影响。

3 心理压力和情绪问题的应对方法

3.1 消极的应对方法

不少老年人在出现问题之后的第一反应是自责。比如:老伴去世之后,经常会责备自己有哪些地方对不起老伴,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适得其反,不仅对于问题而言于事无补,而且会引发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还有些老年人面对压力时会利用幻想,使自己从现实脱开,虽然短时间内可以抑制或回避老年人对压力的感知体验,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对于应用自责、幻想等方法的老年人的心理评分很低,因此消极的应对方法虽然可能在短时间内能起到自我安慰的作用,但是长时间使用反而会给人带来更多的心理压力。

3.2 积极的应对方法

老年人拥有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面对困境时,可以发挥自己的智慧理性应付,也可以寻求社会支持的帮助,如找人聊天、向子女或者有经验的人求助等。这些方式既可以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也不会给别人带来烦恼,从而使身心更加健康。

综上,在我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的今天,老年人是社会人口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相关部门应开展针对老年居民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老年人应对心理压力和情绪管理的能力,保持良好的心态。

[参考文献]

[1] 陈立新,姚远.老年人心理压力、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西北人口,2006(1):35-37.

[2] 罗利.城乡老年人情绪调节特点及对日常情绪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2014(20):5837-5839.

[3] 陈立新.北京市老年人心理压力状况分析[J].人口与发展,2009,15(2):87-92.

[4] 姜向群,郑研辉.中国老年人的主要生活来源及其经济保障问题分析[J].人口学刊,2013(2):42-48.

[5] 钱雪飞.城乡老年人收入来源的差异及其经济性影响[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104-113.

[6] 张萍,张奕奕.社区老年人疾病谱分析与慢性病防治[J].中国医药指南,2010,8(21):80-81.

[7] 马志华,张茹英,刘彦君,等.西安市部分社区老年人疾病与健康状况的流行病学特点[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4,8(21):4141-4143.

[8] 孙少艾,郝正玮,赵雅宁.社区常见慢性疾病老年人生命质量及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2015,35(5):1369-1372.

[9] 宁宁,王小玲,邓悟,等.退休老年人心理状态的调查研究新进展[J].华西医学,2009(3):780-783.

[10] 张向葵,郭娟,李建伟.退休人员的应付方式对其心理健康的调节作用研究[J].心理科学,2002,25(4):414-417.

[11] 安穎.退休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7(20):39-39.

[12] 李建新,李嘉羽.城市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研究[J].人口学刊,2012(3):31-41.

[13] 吴建军,裴凌云,李广强,等.甘肃省农村空巢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3,27(12):110-111.

[14] 卢慕雪,郭成.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现状及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3,21(2):263-271.

[15] 王玲凤,施跃健.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压力的调查[J].中国老年学,2008,28(14):1415-1419.

[16] 王玲凤,施跃健.城市空巢老人的压力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老年学,2008,28(7):703-706.

[17] 徐华,曾美英.北京市空巢与非空巢中老年人心理健康、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比较[J].中国老年学,2014(19):5542-5544.

[18] 陈世超.由“死”观“生”的老年人死亡教育研究[J].当代继续教育,2013,31(172):26-28.

[19] Richardson V,Berman S,Piwowarski M. Projective assessment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salience of death,religion,and age among adults in America [J]. Journal of General Psychology,1983,109(2d Half):149-156.

[20] Schumaker JF,Warren WCT,Grothmarnat G. Death anxiety in Japan and Australia [J].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91,131(4):511.

[21] 戴艳,刘方.老年人死亡焦虑的研究综述[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12):40-45.

[22] 陈金香.老年人生命教育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8.

[23] 陈立新,姚远.社会支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人口研究,2005,29(4):73-78.

[24] 蔡继云,刘玉海.城市空巢老人社会支持现状调查[J].人民论坛,2013(A11):148-150.

[25] 施帆帆,李磊,刘丹萍,等.成都市某社区老年居民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4,41(22):4080-4083.

[26] 孟琰姣,陈长香,李淑杏,等.不同文化程度社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能力分析[J].河北医药,2014,36(7):1073-1074.

[27] 肖杰.文化程度对糖尿病控制状况的影响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0,8(2):220-221.

[28] 郭娟,张威.长春市老年人的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间的关系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4(3):110-112.

[29] 李娟,吴振云,许淑莲.北京城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老年学,2002,22(5):336-338.

[30] 栾文敬,杨帆,串红丽,等.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2(3):75-83.

[31] 阴军莉.宗教信仰的心理学分析[J].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2011,11(10):41-43.

[32] 刘鹏,胡新宇.宗教信仰的心理探析[J].科技创业月刊,2011,24(17):124-126.

[33] 王婷,韩布新.佛教信仰与地震灾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老年学,2009,29(10):1272-1275.

猜你喜欢

心理压力
基于BSTL与XGDT算法对多级别心理压力的评估
Galantamine protects against beta amyloid peptide-induced DNA damage in a model for Alzheimer’s disease
多吃蔬果缓解心理压力
缓解心理压力10法
警察心理压力现状及应对策略
消防员心理压力状况调查
看美景可缓解心理压力
急诊科护士心理压力分析及对策
AIDS/HIV阳性患者心理压力的质性研究
高校大学生心理压力与心理健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