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影片《钢的琴》看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现在的文化变迁

2017-04-05刘冉

戏剧之家 2017年5期
关键词:文化变迁电影时代

刘冉

【摘 要】电影《钢的琴》的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东北的某重工业城市。故事背景反映着那个年代的衣食住行,把那个时代所赋予的文化特征体现得淋漓尽致。本文通过对那个时代离婚、下岗,以及歌舞厅、电影院、KTV等的文化解读,叙述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现在的文化变迁。

【关键词】《钢的琴》;电影;时代;文化变迁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5-0161-01

一片荒草丛生的工厂区,废弃的旧厂房,破旧不堪的车间,一架笨重但闪着金属质感的“钢的琴”徐徐从天而降,小元坐在“钢的琴”面前,弹奏起欢快而质朴的音乐,陈桂林和他昔日的工友,静静伫立在那里,用心聆听着,优美的钢琴声让人们忘记了自己,忘记了自己所处的那个身不由己的时代。

对于历经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风雨的中国广大工人阶级来说,这不仅是一场对历史的祭奠,更是一次对现实的自我抗争。张猛导演的这部《钢的琴》不仅表现出20世纪90年代人们的生活现状,还展现了那个时代独有的特征。

一、钢的琴:娱乐文化的蓬勃兴起

(一)歌舞厅文化的兴起与没落。

影片的背景定位在了东北某重工业城市,陈桂林为了和转嫁有钱人的前妻争夺女儿的抚养权,召集以前工厂里的好哥们开始了手工造钢琴的征途。在召集工友的过程中出现了那个时代独有的娱乐文化场所,如歌舞厅、卡拉OK娱乐场所。

(二)兴趣班的兴起。

影片刚开始,小元背对着镜头在兴趣班弹着钢琴,陈桂林坐在一边喝着东西,聆听着女儿的钢琴声,显得格外自信。接着就给兴趣班的老师交学费,送护肤品。从这组镜头中我们可以看出兴趣班在20世纪90年代初慢慢兴起。生长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们都想从自己子女的身上弥补当年所缺失的东西,进而开始培养子女的兴趣爱好,希望子女们有一技之长。正是由于这样的思想,才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推动着整个社会文化的转换与变迁。

(三)电影产业的兴旺与现状。

影片中有一段情节描写的是胖头的女儿被社会青年欺负后,陈桂林带着一帮工友到电影院去找这个青年,在追逐青年的过程中,路过了电影院的播放大厅,宽敞的电影院里只有寥寥几个人。从这一细节可以看出,由于上世纪90年代之前的电影院属国有企业,没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国内电影没有形成一种产业化消费模式,影片种类更新换代比较慢,再加上工厂倒闭、工人下岗,人们也没有闲钱去消费、娱乐,所以造成了电影票房的低迷。

如今,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电影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影响。

二、钢的琴:社会现象的凸显

上个世纪90年代,许多国企纷纷倒闭解散。那个年代的人们,带着太多的无奈散乱地分布在社会的各个角落。《钢的琴》就是描写这样的时代变革下的一群人。陈桂林的老婆黄小菊赶上了时代变迁的第一波潮流,跟着有钱的“大款”跑了,陈桂林一直靠自己组建的乐队拉扯着女儿小元长大。某一天,黄小菊突然回家,争夺女儿的抚养权。那时,离婚、非婚同居、试婚、婚前婚外性行为等逐渐增多。专家认为,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带来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相应提高。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三、结语

《钢的琴》或许应该是一部新现实主义的电影,导演张猛用大胆、单纯的拍摄手法,描写了处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的生活状态,同时,也丰富地描写了20世纪90年代人们娱乐文化的兴起与衰败,以及人们社会观念的转变,让观众看后会对那个逝去的年代有了重新认识。更多的是我们从影片中看到了歌舞厅这种娱乐产业的衰退;兴趣班开始闯入我们的生活;电影产业在20世纪90年代的萧条;“离婚”现象逐渐凸显。

所以说,这部影片呈现给观众的不仅是它的构图、配乐、镜头,更多的是想要告诉观众,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内核。

参考文献:

[1]《钢的琴》时间的乡愁[OL].http://www.verycd.com/articles/2336/

[2]《鋼的琴》是否真实,抑或不求真实[OL].http://i.mtime.com/shymoon/blog/7130476/[3]《钢的琴》:拾起时代之殇忆 [OL].http://i.mtime.com/sharp/blog/6398869/

[3]九十年代中国婚姻家庭大趋势[OL].http://shang.cnfamily.com/199208/ca20450.htm

作者简介:

刘 冉(1988-),女,河南开封人,河南工程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数字媒体。

猜你喜欢

文化变迁电影时代
藏族文化变迁对其教育的影响
传统与重构:一个水族村寨端节文化传承与变迁模式的调查与分析
浅析迪士尼童话电影的继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