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省教育信息化工作主要进展

2017-04-05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17年3期
关键词:教学点信息化信息技术

统筹推进的力度进一步加大

我省将教育信息化国家试点列入深化改革重点项目,省政府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两大核心任务之一,纳入“智慧湖北”建设规划之中,印发了国家教育信息化试点方案,召开专题会议进行部署。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建立起分类推进、分级实施的责任机制,部门协同、分工合作的推进机制,重点跟踪、狠抓落实的督办机制。

从各市州提供的交流材料看,党委政府和领导重视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经验,关心、支持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各级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广泛共识。如宜昌市、神农架林区政府专题研究教育信息化规划;十堰、荆州等地方政府召开全市教育信息化推进会加快推进;襄阳市、黄石市等地把教育信息化列为政府“十件实事”,纳入政府考核指标体系。全省“省级统筹,上下联动,以县为主,协同推进”的良好态势基本形成。

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大幅提升

一是网络和应用环境持续改善。目前,全省中小学校(含教学点)互联网接入率为93%,普通教室中多媒体教室占87%,全省中小学师机比为1.5:1,生机比为16:1,网络接入速度和学习终端普及率大幅提高。

二是财政投入力度加大。在“全面改薄”计划中,省级安排专项经费18.7亿元,用于改善农村边远地区学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近三年省财政安排教育信息化专项经费3亿多元,支持开展试点工作和教师培训。各级财政累计投入资金约30亿元用于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宜昌、襄阳、孝感等地明確规定中小学公用经费用于教育信息化的比例不低于10%,确保教育信息化长效运维需要。

三是社会力量参与热情高涨。针对地方财力有限、投入不足等难题,各地采取企业垫资建设、融资租赁服务等多种形式,调动了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省教育厅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三大运营商分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腾讯公司的合作协议已经达成;与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等高校共建教育信息化协同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不同形式的合作,武汉、荆门、襄阳、天门等地采取多种措施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信息化建设,“政府政策支持、企业参与建设、学校持续使用”基础设施建设机制、运维机制正在形成。

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扩大

全省教学点全部实现数字教育资源覆盖,实现设备配备、资源配送和教学应用“三到位”。各地通过专递课堂、同步课堂、中心校带教学点等“结对”形式,教学点国家规定课程开齐率不断提高,尤其是音乐、美术、英语等课程开课率显著提升。省教育厅安排专项资金1000万元,启动农村教学点网校建设,在19个县市的200个教学点开展网络教学试点。

各地结合实际积极探索教学点管理与应用模式:恩施州的教学模式“恩施三式”(即同体式、支教式、协作式),咸安区的数字网校、中心校、教学点“三级联动”模式,崇阳县“联校网教”模式,团风县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优质学校与全部薄弱学校的对接等,实现了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的重要突破。郧阳区桃花沟教学点刘兆明老师、竹溪县漫荆沟教学点汪世万老师借助数字资源开课的事迹,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恩施州以《“三式解三难”——信息化助力土苗山寨教育均衡发展》为题,在教育部“边远、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现场会”上作典型发言。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不断深入

一是深入推进教育云规模化应用。各地依托企业建设地方平台,开展教育云规模化应用。如武汉市大力推进教育云试点,构建云教育生态,助推教育创新转型,教育部召开现场会推广武汉的经验和做法。孝感市将“智慧教育”云平台列入全市信息化建设重点项目,投入1000万元重点建设。天门市实施“175工程”,即优化一个平台(天门教育云),整合七大板块的应用(智慧备教、直播课堂、德能银行、学情分析、易学空间、协同办公、资源共享),打造五大特色应用(名师直播、名校联姻、翻转课堂、优递课堂、网络教研),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与应用水平大幅提升。全省170万名师生开通网络学习空间,有效推动了教学资源共享和教学方式转变。

二是积极探索新技术、新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各地广泛开展电子书包、翻转课堂、微课导学、创客空间、大数据技术等创新应用试点,创新学习方式,促进自主学习。如武汉市的创客直通车、荆门市的小小爱飞客联盟等创客教育活动已形成品牌效应;宜昌市、鄂州市开展基于大数据的教学评价分析,较好解决了教学策略的精准化和针对性的问题。

三是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普遍应用。2016年度全省参与“晒课”教师注册人数27.7万人,超过60%;网上“晒课”19.6万节,其中部级“优课”1486节,居全国第6位;5个工作室被评为国家级“优课”活动学科专家团队工作室,居全国第一位。大批湖北名师、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和教研员依托网络平台组织校本资源建设,开展备授课,网络教研日益活跃。

四是大力提升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我省自主建设了幼儿园年检、小升初管理、高一新生注册、校外活动管理、学生素质评价、高考阳光招生等130余个省级管理系统和业务网站,利用信息技术化解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为提升教育治理能力提供了平台支撑。各地各校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推进管理育人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如恩施市的“互联网+亲情小屋”、荆门一中的“互联网+品正文化”等。

五是广泛开展各类专项应用活动。大力推进师生信息技术交流展示与竞赛活动,全省十多万师生踊跃参与,学生电脑设计大赛、信息技术大赛、教师论文(教学设计)大赛等全国赛事获奖等次和数量均位居全国前列。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积极性明显提升

一是实施全员培训。近三年省级对65个县(市、区)6万多名教师开展信息技术集中培训,27万余名教师(校长、园长)完成在线研修学习任务。襄阳、孝感、公安等市县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资格认定、定期注册、职务(职称)评聘和考核奖励的必备条件,推动教师日常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

二是组织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培训。三年来,我省先后组织市、县教育局长参加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题培训100余人次。全省教育信息化管理部门负责人、电教馆(站)长、信息技术教研员全员参加省级轮训。组织全省教育信息化局长培训班,聘请国内专家学者集中授课;襄阳市、荆州市、荆门市、咸宁市等地委托华中师范大学举办“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培训班”,对县市政府分管领导、教育局长开展培训。

“两平台”建设和应用取得重大进展

一是积极引导各级资源平台开展多种应用服务。采取政府引导、市场竞争、企业建设模式,引导企业投资3亿多元建设省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13个地区依托省平台开展规模化应用试点。全省有24个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为8400所学校提供服务。

二是推动资源平台互联互通。我省在全国率先启动教育用户认证中心建设,推进省平台与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各市州县资源平台和企业平台的互联互通工作。

三是深化教育管理平台应用。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完成向楚天云迁移工作。完成全国中小学生学籍管理信息系统、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等10多个系统在我省的部署,初步形成了全省教师、学生、学校信息的教育基础数据库,已入库学校10731所,学生571.1万人,教师55.1万人;通过系统办理跨省转学27.7万人次,跨省就学48.6万人次,省内转学81.6万人次,极大地简化了程序,节约了办事成本。

四是利用网络平台提供数字化学习支撑。依托企业建设“生命安全”“心理健康”数字化学习网络平台,定期组织专题讲座、网络研修。2016年,390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开展两门课程的学习测试。

猜你喜欢

教学点信息化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关于办好农村小学教学点问题的几点思考
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