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也有感情吗?
2017-04-05迪恩整理
迪恩/整理
鱼也有感情吗?
迪恩/整理
小朋友们,你们都看过《海底总动员》吧?知道多莉患有健忘症,在海底这么宽阔的领域,造成了那么多笑话!那么鱼真的像大家盛传的“只有7秒”的记忆吗?有史以来,科学家都对动物以及鱼类的感情做过研究。最新的发现来自英国斯特林大学的研究,表示鱼类的感情丰富程度很可能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他们发现,鱼不仅和我们人类以及其他动物一样会感受到疼痛,还拥有非常复杂的情感生活。
鱼类大脑虽然小却很复杂
很多人认为鱼不具备思维的能力,甚至没有什么感情,因为他们认为鱼类的大脑实在太小了,结构也很简单。但是因为这样就判别鱼类的记忆和学习能力差,行为技能也简单异常,是不是过于果断了些?
当然,也有人不同意这个说法,认为鱼类大脑的构造与哺乳动物虽然完全不同,但是在一些结构上,鱼类大脑也与哺乳动物大脑拥有相同的进化起源,比如产生情绪的杏仁核和支撑学习能力的海马体。经实验证明,如果这些区域受损,鱼类和哺乳动物会出现类似的行为反应。
有些鱼类可以通过意境地图(大脑通过环境信息刺激而幻想出的心理图片或通过大脑回忆出的地理事物图像)完成极其复杂的导航行为,如大马哈鱼每年溯游而上的产卵行为;有些鱼类懂得暗中观察潜在对手以往的战斗过程,提前布置战术;还有一些鱼类甚至懂得制造和使用工具,比如使用砧骨来撬开双壳类软体动物的外壳。
具有对疼痛的感知
英国斯特林大学研究团队发现,鱼类还能察觉出一些有毒的刺激物,并作出相应的反应,就好比人类遇见强酸会感到刺痛一样。
如同哺乳动物一样,鱼也具有伤害感受器以感知疼痛。科学家们做了一个实验,当研究人员用黄蜂蜇虹鳟鱼的嘴后,在刺被拔出来前被蜇的虹鳟对食物不再感兴趣,而且开始不停地摇摆,这种反应类似于脊椎动物受到伤害后的反应。而没有被蜇的鱼则像往常一样进食。而当研究人员把醋酸注射到虹鳟的嘴里后,虹鳟开始不停在水底的石头上摩擦它们的嘴。
研究团队发现,在鱼的头部有一个伤害感受器,这种感受器与脊椎动物、哺乳动物和鸟类所具有的感受器一样。同样,海洋生物学家皮特·莱明(Peter Laming)博士也发现了鱼和人一样具有感受痛苦的器官。
情绪化发热
用于识别意识存在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所谓的“应激性体温过高”或“情绪化发热”,这是一种与人体感染导致的发烧类似的身体反应。此前人们一直认为,在脊椎动物中,只有哺乳类、鸟类、爬行类动物才会“情绪化发热”,而鱼类则没有这一特征。
在对斑马鱼进行的实验中,研究人员将小鱼困在水缸中的小网内,以使其处于应激情境。由于鱼类是冷血动物(变温动物),它们必须要游往温度与体温相近的水域。那么,按照上述的“情绪化发热”理论,撤走小网(应激环境)后,斑马鱼是会游向温度较高的水域,还是温度较低的水域?
15分钟后,小网撤走,斑马鱼被放置在可自由活动的水槽内,水槽内有不同的温度区域。结果,斑马鱼在温暖水域中的滞留时间明显增加,并据此推测其体温升高了约2~4℃。这表明,斑马鱼也存在“情绪化发热”现象,鱼类应该也具有意识和感情——当然,这个试验只针对某些表现出“情绪化发热”现象的鱼类。
拥有能识别和记忆的能力
科学家进一步发现,鱼不仅有“感受”,还具有记忆和学习能力。在很长一段时间,许多人认为鱼毫无记忆力,所以它们根本不会记住自己的主人是谁。然而,这种认知被科学界彻底击溃。鱼不仅具有记忆能力,且其记忆力可以持续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澳大利亚亚麦考瑞大学鱼行为专家克鲁姆·布朗(Culum Brown)博士认为除了记忆能力,鱼在认知方面的能力甚至超过许多灵长类动物。鱼像其他动物一样学习并传递知识,比如成年鱼会教幼年鱼如何去捕食、分辨环境、识别危险,如渔网发出的声音等。
西班牙马德里的科学家发现,好斗的热带淡水鱼丽鱼能够评估自己对手的实力,并据此做出是否打斗的决策。这种给事物评分的能力叫作递移推理能力,人类到四岁才能具有这种能力。瑞士科学家还发现肉食鱼石斑鱼和海鳗能够共同协作猎食其他鱼。当石斑鱼捕鱼时,假如被捕的鱼躲进暗礁中,石斑鱼会向海鳗发出信号,而身子细长的海鳗就会到洞里捕获猎物。这个过程证明鱼具备智慧、记忆和计划能力。
这一研究结论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诸多体现,比如从鱼钩上逃走的鱼绝对不会第二次上钩;当人接近时,鱼总是能第一时间逃之夭夭;鱼能清楚记住固定的喂食区域。而这些,并不是人们认为的条件反射,而是依靠其自身所拥有的感官和记忆能力实现的。小朋友们,现在,你们知道了吧,鱼看起来小,却很聪明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