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猪巴氏杆菌病的诊治报告
2017-04-04刘志鹰福建省新罗区大池镇畜牧兽医水产站364019
刘志鹰 (福建省新罗区大池镇畜牧兽医水产站 364019)
一起猪巴氏杆菌病的诊治报告
刘志鹰 (福建省新罗区大池镇畜牧兽医水产站 364019)
大池镇黄某养殖场里育肥猪发生一起发病急、传播快、致死率高的传染病,主要症状为高热、呼吸困难、颈下咽喉部红肿,笔者接诊后,经临床检查、流行病学调查、剖检、病料送检等方法,确诊为猪巴氏杆菌病,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治愈本病。
猪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猪急性炎性出血和败血症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慢性型主要表现为慢性肺炎和慢性胃炎。猪巴氏杆菌病又称猪肺疫,临床上根据病程长短可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型三种,其中最急性型俗称“锁喉风”。本病在当地诸多中小规模猪场均有发生过。现将一起猪巴氏杆菌病的诊疗情况报告如下:
1 发病情况
2016年8月16日早上,本镇养猪专业户黄某饲养的300头30~60kg架子猪有16头发病,病猪高热,体温41~ 42℃,呼吸困难,食欲废绝,8月17日晚死亡5头,死亡时鼻孔有血色泡沫和黏液流出,全身皮肤发紫,颈下咽喉部明显红肿。其他发病猪只体温41.5~42℃,呈犬坐式呼吸,呼吸困难,有的张口伸舌,鼻腔有血色泡沫性分泌物。
2 临床症状
病猪主要表现体温上升至41.5~42℃,呼吸困难,咳嗽,口鼻流出血色泡沫,颈下咽喉部红肿,可视黏膜发绀,食欲废绝,精神沉郁。个别猪鼻、耳尖、四肢、腹部皮肤发绀发紫,濒死猪从口、鼻腔中流出血色泡沫。
3 剖检病变
剖检4头病死猪,皮下组织、浆膜和黏膜有大量出血点,尤其是咽喉部及其周围结缔组织出血最为明显,呈出血性浆液浸润。切开颈部皮肤时可见大量胶冻样淡黄色液体渗出,个别猪只水肿蔓延至颈胸部及前肢皮肤。肺水肿,表面有大量出血点。淋巴结肿大,出血。心包膜和心外膜有针尖状出血点,心肌疲软,心包液增多。胸腔积液增多。
4 实验室检查
无菌采集病料肺、肝、心血、淋巴结等,送龙岩学院动物诊疗中心做微生物学检测。(1)涂片、镜检取心血和肺病变组织直接涂片,经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两端钝圆且着色深、中央微凸的的革兰氏阴性短杆菌。通过细菌分离培养和生化试验,判定为巴氏杆菌。(2)猪瘟病毒核酸和伪狂犬病毒核酸均未检出。
5 诊断
根据发病情况、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和实验室检查,确诊为猪巴氏杆菌病。
6 综合防治措施
(1)立即隔离发病猪只,把发病猪只与假定健康猪只分开饲养,防止疫病扩散。改善饲养环境,做好猪舍的通风降温工作,降低猪群密度,减少应激。(2)全场饲料加药,每吨加80%支原净300g、15%金霉素1500g、卡巴匹林钙1000g、黄芪多糖1000g,连续7d。全场饮水加药,每吨饮水加利好(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SMM、三甲氧苄氨嘧啶ATP),第1天加1250g,第2~5天水加700g/t,卡巴匹林钙800g,连饮3d。(3)发病猪只肌注给药,头孢唑啉钠,15mg/kg体重,磺胺嘧啶钠10mg/kg体重,分开注射,2次/d,连续3d。(7)7d后跟踪回访,疾病得到控制。除病重的3头猪死亡外,其余育肥猪只恢复正常。
7 讨论与小结
(1)分析本次发病原因是猪舍温度高,湿度大,通风不良,猪群拥挤,猪只于应激状态,抵抗力下降,病菌趁机进入体内造成本病的爆发。预防本病的发生首先应增强猪群的抗病力,通过加强饲养管理,给猪群提供适宜的环境,饲喂全价饲料,定期对栏舍消毒。(2)本病在本镇中小规模猪场时有发生,给养殖户造成较大经济损失。主要发病原因有猪舍条件差,低矮、潮湿、通风不良。管理上主要是粗放管理,猪群密度过高,预防上重视病毒病,轻视细菌病,不定期保健,长期滥用抗生素保健,细菌普遍产生耐药性。今后猪场应重视猪场管理,给猪群提供适宜的环境,减少应激,科学用药。(3)本病发病急,传播迅速,死亡率高,对于经常发生该病的猪场可选用巴氏杆菌灭活疫苗定期接种预防本病。巴氏杆菌有多种血清型,各血清型之间交叉保护低,猪场应选择当地常见致病的血清型菌群所制备的灭活疫苗。(4)巴氏杆菌对多种家畜、家禽及野生动物和人均有致病性。巴氏杆菌病为人畜共患病,兽医人员和猪场的技术员在生产工作中应做好防护措施。
S858.28
B
1007-1733(2017)01-0031-01
2016–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