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普创新人才培养及科普教育课程化研究

2017-04-04王广海

时代农机 2017年10期
关键词:科普活动科普科技

王广海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15)

科普创新人才培养及科普教育课程化研究

王广海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15)

科普宣传,是科技知识传播,科学精神弘扬,科学方法、技能普及和科学思想启迪的主渠道。由于常规教育中科学课程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相对滞后性,科普因其目标的广阔性和灵活性,日益凸显出其重要性。科技的创新和发展需要引领和推广,而科学普及的创新驱动在很大程度上助推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科普工作是科技推广的重要环节,需要有针对性地深入开展。

科普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课程化

1 高校开展科普活动的社会价值和教育意义

高校开展科技资源普及活动,可以有效地将教育资源和社会服务紧密地联系起来,结合高职院校大量的实训场地和设备,充分发挥大学的社会教育功能,利用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教育和科普宣传活动,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都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高校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教科研基地,教育体制机制创新是推动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建立以科普项目为导向的协同创新教学机制有利于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改革,也有利于建立高校社会服务的长效机制。

2 高校开展科普活动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高职教学改革的关键,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就自然会投入实际学习过程,自觉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前的高职教育采用固定的教学模式,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单独设置,缺乏系统的衔接性,实训课程更多是因为要满足理论课程的教学需要而进行项目设计,缺乏明确的实训目标,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造成教学效果不明显。开展科技普及活动,将课程学习和科普任务紧密联系起来,通过整合教学资源,推进学生自主学习进程,将传统知识采用通俗易懂的表达手法展示给青少年,推广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成果,构筑多层次、立体式、全覆盖的产业发展社会化科普平台,传播客观科学的职业教育价值观,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教学资源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一定的科学支撑。

3 我国科普人才培养现状

当前,我国科普人才培养基础相对薄弱,缺乏系统的专业学科基础,近些年国内部分高等院校逐渐认识到科普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开设了科技传播与普及相关专业及方向,积极研究科普推广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课程设置基础,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总体上看,科普人才培养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引起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同时,科普活动是一个学科交叉与联系的知识融合过程,科普人才培养模式更是一种多学科、多层次的创新,急需构建一种多边协同机制,促进科普创新人才培养的发展。近些年国家和各省、市大力支持科普基地和科普平台的建设,完善了一批科普示范基地,促进了各行业相关科学技术的知识普及,取得了关键性的成绩。但大多数科普基地的投入建设都是单纯的科技普及目的,而具有针对性的科普人才培养基地非常少见。当前,包括高等院校在内的大多数科普基地尚未构建系统的科普人才培养体系,科普师资队伍的培养更是亟待加强。

4 科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科普教育课程化研究

科普人才培养的基础是课程设置和实施,因此,科普教育课程化研究是科普人才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现阶段的科普教育及人才培养模式与其它学科并无显著的区别,都是教育理论与课程实践相结合、案例分析和实际科普活动相结合的模式。但是科普教育不同于独立设置的某一门学科,它特有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要求科普教育课程化必须有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必须结合科普活动特点针对性地进行课程改革,研究一套适合于科普人才培养的科普课程教学实施策略。

(1)组建科普讲解员团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以科普项目为依托,建立科技科普志愿者服务团队,培养以学生为主体的科普讲解员队伍,在完成科普任务的同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大胆创新。科普项目采用“纵横结合”的分类实施方式,保障显著的科普成效。在纵向设置上,针对不同人员类型和学习层次将科普内容推广实施方法分为讲解介绍、科普咨询和技术分析,提供分类、分层和分析的科普实施。在横向设置上,针对不同人员构成和兴趣特点将科普内容分为讲座类、现场讲解类和互动体验类,提供直观、直接和直觉的科普推广。在科普队伍建设上,构建以专业教师为技术指导,重点培养以学生为主题的兼职科普讲解员队伍,实现多层次、多主体、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的科普路径,增强职业院校学生自信心、荣誉感、认同感与归属感,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与兴趣,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认同,彰显职业教育的广阔发展前景。

(2)开展技术创新服务活动,推进科普与创新创业课程有机结合。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高校要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以汽车专业科普人才培养为例,通过组建汽车技术创业服务协会,深入开展汽车技术创新服务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科技资源普及和创新创业活动的契合点,开拓创新创业思维。汽车技术创新服务活动是响应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精神的具体表现,在培养学生汽车技术普及、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具有促进作用,是汽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和科普工作模式创新相结合的重要内容,是探索汽车科技资源科普工作助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途径的创新举措。

(3)依托科普项目,研究科普创新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机制。“现代学徒制”是当代职业教育制度发展的方向,其本质是“工学结合”,即工作和学习相结合、企业培训和学校教育相结合,是根据专业特色及其依托行业的实际特点,以多样化形式和途径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工学结合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需要良好的项目载体,而科普项目正是一个良好的教学相长的载体,在完成科普工作任务的同时,将科普项目和教学机制改革密切结合,通过建立以科普项目为导向的协同创新教学机制,依据学生特点和科普分工对项目进行细化分类,组建几个不同的科普宣传导师团队和学生团队,将科普项目进行模块化分工,开设具有针对性的科普课程模块,根据受众特点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研究科普创新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

(4)开展“科普项目进课堂”活动,研究科普教育课程化改革。开发科普在线开放性课程资源,开放科技实验室,开展“科普项目进课堂”活动。为提高学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合理调配实验室资源,设置“科普项目进课堂”实验室,划分区域,配备简易办公桌椅和储物柜,营造学生集体研究的氛围。学院构建科普推广研究课题申报机制,设立针对学生申请的科普推广启动项目,让学生组建科普研究团队,积极申报学院资助课题,学生根据指导教师分派的研究任务,细化凝练,在导师指导下完成课题申报书,提交学院科普项目评审委员会,进行差额立项,课题结题验收采用成果展示或会议报告的方式。科普项目导师团队定期开展学术沙龙活动,学期初和学期末由学院组织开展科普项目组科研活动研讨会,表彰优秀学生,并进行心得交流。创新科普团队建设应优化专业课程设计方案,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攻关和自我肯定的研究氛围,创造优秀的课外产品和关键技术,设置科技创新资源展示区,增加科普科技资源素材,进一步促进科普教育的深入开展。以科技作品为素材,由创新科普团队主持建设科普模块化课程,从课程定位、受众类型、组织形式、科普队伍构成等方面入手,开发科普在线开放性网络资源,结合线上和线下科普活动,形成一套完整的集课程目标、科普内容、授课方式和课程考核等方面的课程体系。

(5)以教科研平台为支撑,构建应用示范的科普教育课程体系。以教科研平台为支撑,进一步构建协同创新与协同育人工作平台,筹办关于科技资源推广的“产、学、研、用”工作委员会,结合专业教师教科研项目和平台技术应用示范需求,组建多样化科普创新团队,开发创新型项目课程、课程设计和毕业作品的创新教育体系,实现工作过程、技术活动过程和教育活动过程的有机融合,探索复合式创新型技术技能应用人才培养模式。以扩大高职院校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为切入点,优化教学体系,完善科普教材,建立与学校教育互补的第二课堂,增强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高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切实开展系列科普活动,加强与行业组织的紧密合作,促进教学与科普活动的相辅相成,打造高素质的科普教育团队,建立基于产学研合作的协同创新平台,逐步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的对外服务和合作,形成良好发展的长效机制。

[1]万群,沈扬,杨湘杰,等.高校科普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对策研究[J].学会,2009,25(2):43-46.

[2]郑念,张义忠,孟凡刚.实施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的理论思考[J].科普研究,2011,6(3):20-26.

[3]赵大中.对加强高校科普工作的思考[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3):45-48.

[4]符昌昭.高校科普人才培养管理模式及其对策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6,13(2):131-132.

[5]刘新福,战英民,西洪杰.发挥大学基地优势开展特色科普活动[J].天津科技,2002,9(1):43-44.

广东省建设科技思想库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7GDS XK003);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团队项目(项目编号:创 2017G12)。

王广海(1983-),男,博士,讲师。

猜你喜欢

科普活动科普科技
南京师范大学“科学大篷车”公益科普活动
科普达人养成记
科技助我来看云
暑期户外科普活动
科普活动展少年风采
科技在线
全国各地开展无线电科普活动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