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森林公园游憩行为的研究
——以济南西郊森林公园为例
2017-04-04王胜永
王胜永,徐 杨,李 蕾,倪 欢
(山东建筑大学 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1)
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城市中的人们在紧张快节奏的压力之下在闲暇之余会选择出游作为一种放松身心的方式,城市森林公园的出现使人们的选择范围更是可以缩小到家门口。无论出游放松游憩目的如何,它都成为一种人们迫切挣脱某些束缚的方式,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它符合了马斯洛的内在需求层次,一种新的环境体验,满足新的自我的种种心理需求。与此同时,不同环境下的影响着人们不同的行为,不同的游憩行为也开发和塑造了不同的环境。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游憩行为的产生也促使一种新的人与人接触的社交行为出现,环境影响人——人改变环境——人与人接触产生新的体验,促进了人和环境的共同发展。
1 城市森林公园的游憩行为
在《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中城市的基础定义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1]。而所谓居民点即人口较为稠密的地区,人类自古就有群居生活的考据,随着社会文明进一步发展,以一点中心散发而出的一定区域内,包括了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并且具备独立的行政管辖功能即可称之为城市[2]。城市作为一个能够满足人类各种需求、具有多种功能和要素为一体的复合体,其中既有快节奏的城市CBD,也要有使人情绪舒缓能够放松的游憩场所,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的场所开始进行更适宜人类休闲娱乐的改造。
事实上,自古以来人类对于游憩就有自己的需求,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周文王灵囿,但早期的游乐场所建成目的均为为帝王贵族进行狩猎。在所划定的一定区域内进行小幅度改造,在不破坏大环境的方式下,草木花林飞禽走兽等自然生物在其中滋生繁衍,从而满足了王室贵族的狩猎需求,这种方式成为了最早的园林雏形。随着时代的发展,游憩需求成为了居民精神层面需求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一个能够满足居民需求的游憩场所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带来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
1.1 场地背景
济南西郊森林公园所在区域前身是一个专业育苗基地,曾经是具有30多年历史的山东地区最大的综合性苗木生产基地。西郊苗圃自1996年9月将部分用地改建为西郊森林公园。其重要作用是作为西客站片区建设的配套公园,增加市民休闲娱乐场。
1.1.1 周边环境分析
森林公园位于济南市槐荫区,主要入口为公园南门,南向道路为东西向张庄路,道路南侧有富雅园小区、正华园小区、前屯小区等居民区,道路北侧即为公园南门,公园南门西向有中国民生银行、财税大厦、龙腾国际花园等居住办公区域,西向700m左右为二环西高架;公园北门与万科公园里小区紧邻,西门与二环西高架紧邻;东侧未开门。但以公园为圆心的1km半径内有多片居住区和居住区配套幼儿园。
1.1.2 公园内场地分析
公园在设计上,不仅保留了在原始地块中所具有的特色,曾为济南一专业苗圃,在植物的设计上保留了大面积的树林如济南特色树种黄金槐等,与其他公园相比属于一大优势。首先,在道路的设计上,还是遵循传统公园的形式——环形主线林荫景观路贯穿,局部区域如;入口区的台地园以较为现代的中轴对称设计方式,开辟出了空阔的适于组织大型活动的场地。在环路的设计上,以主环路贯穿公园主要景点为主,次级道路为辅增加游人行走乐趣。同时环路流畅的贯穿性,为跑步爱好者提供了锻炼的场所。其次,园中开辟出了大大小小几处人工湖,以自然式的驳岸和湿地为主要形式,少认为干预更加贴近水域的自然形态。最后,在公园的主题上,不仅有以多种多样的不同植物构成的小园,如:夏木园、秋景园、春花园等,同时将公园主题与雕塑结合起来,随处可见的充满深刻寓意并具有艺术感的雕塑。
1.1.3 主要使用人群
通过周边环境的分析,可将公园的主要使用人群分为以下主要几类:第一大类为周边居民,多以老年人为主。第二类为儿童,公园设有大面积可上人活动草坪及儿童游乐设施和沙坑。第三类为运动爱好者,园内不仅有畅通平缓沥青路可供跑步,同时也有乒乓球台等球类运动场地。第四类为非周边居民,仅在休息日开车或通过其他交通方式与家人朋友在公园游憩。
2 游憩行为、场所与环境的关系
2.1 人在环境作用下产生的游憩动机
人处在环境中,感受不同的环境下不同的心理感受,同时人在建造环境,首先想到的以人为主的观念,满足人对于环境的需求,但同时环境也塑造了人。人对环境的认知,会使人产生相应的行为。现在快节奏的大环境下,使人们对于闲暇之余的放松休息有了更高的需求。 J·L·克罗姆敦(J·L·Crompton)认为,休闲基本动机是“打破常规”:人们可以逃离无聊的环境,重新调节评价自我,放松和回归平衡状态。贝维·德莱夫发现户外游憩的动机是试验、个人发展、自然欣赏和寻求改变[3]。从园林的角度来说,一个整体的形成需要关键要素的组成,地形、水体、植物、建筑物(构筑物)四大要素组成,同时正是这些组成要素也成为了游憩行为的吸引要素。在西郊森林公园的设计中,以开阔的活动场地作为吸引要素之一,其中入口的过渡区长120m左右,宽20m左右一块区域,聚集了中老年人集体活动如:太极、广场舞等,使其成为了人与人之间的“吸引”。人在建造环境的同时,也成为了“环境”,人游览观赏的不仅是“景”,“人看人”是人也成为了“景”,人群的聚集本身就有一定的吸引力。
2.2 具体的行为与场所
在场地空间的划分上,空间的大小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可进行的场地活动,大面积的空地,如:视野开阔的可上人草坪,适合家庭野餐休憩;公园中的活动广场,则适合一些大型娱乐活动。小面积的空间,如:林下空间,或是有座椅的亭子等,适合较为安静的活动。
公园内的场所最主要的作用是能够使人逗留,每一个点应该具有相应的吸引力,人能够停留才能成为景。人们进入公园主入口(南门),能够使中老年人逗留的场所是能够进行活动的开阔场地,跑步的人群可以成为动态的景。沿线路行进的健身广场,球类使用场所能够都留住更多的人,周末甚至人满为患,这是点成为吸引力的中心。点的趣味性也是一种目的,科普馆在周末可以使孩子开阔不一样的视野,而孩子与大人最集中的点是儿童乐园,孩子在沙坑里游戏家长在周边休息看管孩子,正是这种趣味性,使公园在孩子眼里多了一些“诱人”的因素,扩大了公园的吸引力。孩子与孩子之间在户外的游戏中进行的交流,使其能够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其独立的能力。
在观察老年人的分析中,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就是前文所提到的喜爱运动,比如太极、广场舞等较为大型的集体活动;第二类为较为喜欢安静的老年人,喜欢独处,或少量聚集,公园也提供了这些场所,如在树下的打牌、下棋等偏为安静的活动。除了以上具体行为的分析,这些行为所发生的场所均为较为开阔或开阔的空间,游憩者由于出行的目的不同需求,会形成一种公共程度不同的游憩空间,较为隐蔽的座椅或半围合状态下的私密空间也是丰富公园空间层次的一种形式。在较为偏僻的路段设休息座椅可以使人在自然的环境下进行一些独立的活动,如;读书、思考等不需要交流或减少交流的行为。
3 与同一地区其他城市公园的比较
借鉴艾伦·泰特城市公园两个重要的选择的标准:一是“公园应该是特别为公共使用而设计——或者为公共使用而进行的完全重新设计”;二是“它们应该允许免费进入,并且是公园规划和设计的发展过程中有重要意义”[4]。除去研究济南西郊森林公园为具体案例,横向比较济南市其它公园作为对比或与其相似之处。
3.1 济南中山公园
济南市市中区的中山公园位于在经三路纬五路,始建于清朝末年,是山东省兴建最早的以公园命名的公共游览场所,面积约3.1hm2亩。周边环境与济南西郊森林公园最大的相似之处就是周围也多集中了居民区和办公区,但因为修建年代早周边多为旧时平房民居。公园道路采用了环形线路,因整体面积较小并无大面积的活动场所,且园中名木古树繁多,仅清朝末年留下的柏树就有53棵之多。公园的游览性大于功能性,除去必要的休憩座椅,儿童娱乐设施外,能够使人停留或使用的场地并不多,造园手法为传统园林造园手法,多采用古典园林基本方式——筑山、叠石、理水,小园情趣浓厚。与西郊森林公园相比较而言,后者的使用性及实用性更胜一筹。
3.2 济南泉城公园
泉城公园位于济南市繁华路段经十路,周围多居民区和政府单位,其前身为济南市植物园,园内植物分类采用克朗奎斯特系统进行植物配置,科学研究与游览休憩并存,后因发展需要将重点由植物园转向了市民游玩、休憩、锻炼等功能的公共开放绿地,将园内布局更加细化,划分出了集散广场等活动区域,以及需要安静休憩的场所。跟西郊森林公园相比,不同之处是济南泉城公园除了面积更大之外,地处位置处于济南市中心,在场地的游客流量更大,所需求的功能更多,如:增加了餐饮、大型游乐场等功能。和西郊森林公园的相似之处是济南市植物园曾用做科研用途,西郊森林公园前身是济南西郊苗圃繁育基地。
4 结语
城市森林公园的建设在空间的设计上不仅是为了营造不同的游览形式,以服务于周边的居民和游人,从游憩空间的设计中让城市居民在平日紧张的情绪下得到放松,并且产生一定的 “诱导性”,开发不同的场所使用方式,将游憩方式和行为向不同的方向引导。在公园的设计中,应当考虑其中的“诱导性”,这种带有导向性的场所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能够满足更多人的需求。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条件的提高,人们对于闲暇之余的放松方式要求也会随着提高,自我可支配时间的增加,会不断激发更多行为和场所的潜在可能性,这种可能性的发生也会对城市休闲游憩结构提出更高的要求,使设计者在设计中考虑更多的优化方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P].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50280-98,1999,(02)
[2]宋洋.关于宁夏城市化发展的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2013,(3).
[3]覃杏菊.城市公园游憩行为的研究[T].北京林业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2006,硕士.
[4][加]艾伦·泰特(Alan Tate).城市公园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