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运耀主任治疗慢性胃病经验总结
2017-04-04周焱冰
周焱冰
(福鼎市医院,福建福鼎355200)
刘运耀主任治疗慢性胃病经验总结
周焱冰
(福鼎市医院,福建福鼎355200)
名医经验;刘运耀;胃脘痛;辨证施治
刘运耀主任医师1965年毕业于福建中医学院本科六年制医疗系,在基层一线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0余年,积累了大量经验,擅治脾胃病及肝胆病,对妇科、中医热证、急症等均有独到见解,在本市及周边地区享有较高声誉。1997年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选为第二批全国500名老中医药专家,2013年被福建省卫生厅、福建省公务员局、福建省人力资源开发办公室评选为福建省名中医。笔者有幸侍诊左右,获益良多,现将刘老治疗慢性胃病经验简述如下:
1辨证思路
刘老根据多年临床经验,结合西医胃镜下表现,认为慢性胃病常见消化性溃疡、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3种类型。
消化性溃疡是消化系常见病、多发病,刘老认为该病属内痈(胃痈)范畴,即内脏痈疡。“溃疡”二字,《外科发挥》载:溃疡,谓疮疡已出脓者。一切疮疡自溃或切开后,尤其是久溃不敛者,均称为溃疡。其证多虚……局部焮肿疼痛者,为内热未除,仍以清热解毒为主。“痈”字早在《内经》有述“营气不行,逆于肉理,乃生痈肿”,“痈者,壅也,痈肿状”。《内经·素问·病能篇》述:“热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为痈也。”《圣济总录》认为胃痈“由寒气格阳,热聚胃口,寒热不调,血肉腐坏……”。刘老鉴此,早在1990年在福州召开的全国第七届中西医结合消化疾病学术会议大会上首次提出“消化性溃疡从痈论”的学术观点。认为患者每因劳倦损伤、饮食失调、情志损伤致运化失司,生湿生痰,气血生化障碍,胃壁防御力减弱;又因寒热之邪客于胃腑,湿热邪毒(幽门螺杆菌)积聚,血肉腐蚀而成溃疡。
浅表性胃炎一般是胃病初始阶段,病因病机复杂,以胃脘痛或痞闷为主症,或兼胀满、反酸、呃逆、嗳气等,胃镜下以红相为主。本病常伴发糜烂、痘疣样改变。糜烂考虑为溃疡前期变化,因正气不足、黏膜生长不利;或因邪热郁结于内,则黏膜损伤,肌糜肉腐出现糜烂;有的局部红斑充血,严重时黏膜炎症增生发为痘疣改变。
慢性萎缩性胃炎指的是胃黏膜腺体萎缩,常由浅表性胃炎发展而来,胃镜可见黏膜变薄,血管网透见;或兼见红斑、黏膜粗糙、痘疹样变等,病理检查部分病例可伴发肠化、增生,是胃癌前病变,极大威胁患者的健康和生命。本病症多由虚致实,虚实夹杂。虚分气虚、阴虚、气阴两虚,实有气滞、湿阻、热郁、痰凝、血瘀、毒变。其病必因虚而发,多由饮食、起居、劳倦、情志等因素导致脾胃功能紊乱所致;若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则气阴两伤;气虚则御邪力弱,纳运失司;阴虚则荣养不足;黏膜萎缩,加上外受热毒,与痰凝、气滞血瘀互结为病,导致脾胃功能紊乱,升降失司。脾胃功能乃指脾主升、主运化,胃主降、主受纳。刘老认为脾主升及运化可泛指为现代医学所谓之肠吸收食物精华及转运功能。胃既不降,脾升有余,则肠之上皮逆行至胃,易发生肠化之变异,故临证常表现为因虚致实、本虚标实、虚实错杂的复杂病机。
2治法方药
对于溃疡,刘老早在1990年提出“消化性溃疡从痈论治”,并自拟验方“溃疡平”胶囊治疗。本方以黄芪、蒲公英为君,取攻补兼施、寒热并调之意,共举清热托邪、祛腐生肌之效;吴茱萸、黄连、海螵蛸、浙贝母为臣,吴茱萸、黄连取左金丸之意,泻肝火以制酸,海螵蛸、浙贝母协同制酸收敛、保护黏膜,且浙贝母清热化痰、祛溃疡表面似痰样腐苔;延胡索、三七粉为佐使,共奏散瘀消肿定痛之功。经临床验证43例,溃疡愈合率达81.3%,经福建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立项研究,组织省地专家鉴定,认同疗效显著,并经福建医科大学动物药效实验证实治疗溃疡病的良好效果[1]。
浅表性胃炎临床可见胃痛、胃胀、痞满、呃逆、嗳气等症且变化不定,论其病因病机可从寒论、从热论、从虚论、从实论、从气论、从瘀论等等,病证复杂,故刘老执简御繁,自拟“胃宁汤”,取邪去则胃自宁之意。方中蒲公英清热解毒祛邪为君,甘松理气醒脾为臣,白芍配甘草缓中止痛为佐使,甘草亦可补脾益气、调和诸药。方仅四味,兼能清热、理气、和胃、止痛,临证加减化裁,每收良效。胃胀者加木香、厚朴;呃逆者加枳壳、半夏、竹茹;伴发痘疣者加鸡内金磨化积聚、莪术破血化瘀以消积聚;若胃镜示有红斑者加黄芩或黄连;糜烂者加白及、乌贝散等。
在萎缩性胃炎或伴有肠化生治法上,刘老强调扶正祛邪、标本兼治,自拟“胃萎灵”验方。方中以黄芪、党参、山药、玉竹益气养阴为君;茯苓、半夏祛痰燥湿,九香虫、失笑散、三七粉化瘀散结,蒲公英、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为臣;佛手、甘松理气柔肝,麦谷芽助消化,白芍、甘草缓急止痛共为佐使。本方在临床上常能有效改善胃镜表现,逆转病理改变,现已制成膏方试用。
刘老临床上还擅用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病。此方是临床常用的和解之剂,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刘老认为半夏泻心汤寒热互用以和阴阳,辛苦并进以调升降,补泻兼施以顾虚实,临床上常化裁应用于治疗镜下表现不典型、但反复胃脘痞闷胀塞、局部压痛不明显之病例,每收验效。纵观疗效,舌象变化是重要客观指征,治疗前多为淡红或红舌,苔多为黄腻或黄白相间,治疗好转后转为淡红舌与薄白苔或薄黄苔。
病例介绍
患者陈某,女性,50岁,福鼎城关居民,2013年8月就诊。主诉反复胃脘闷痛2 a,喜按,痞满,嗳气,偶有反酸,食欲减退,服西药时缓时发。近日行胃镜检查: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胃窦痘疣状改变,散在隆起,部分表面糜烂。病理:慢性萎缩性胃炎,重度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Hp(+++)。刻下:舌淡红,苔灰黄腻稍厚,脉细缓无力。刘老认为患者胃脘闷痛喜按,伴痞满、嗳气,考虑脾虚胃弱,无以运化,气滞不舒;因正气不足,黏膜生长不利,遇湿热之邪侵袭,郁结于内,则黏膜损伤,肌糜肉腐出现糜烂;而脾胃功能紊乱,升降失司出现嗳气,久则肠之上皮逆行至胃,发生肠化之变异。予半夏泻心汤加味:生黄芪30 g,白术10 g,茯苓10 g,川黄连6 g,黄芩10 g,干姜5 g,木香10 g,枳壳6 g,厚朴10 g,吴茱萸3 g,佛手6 g,鸡内金10 g,麦谷芽各15 g,莪术6 g,丹参12 g,虫6 g,九香虫6 g。以黄芪、白术、茯苓益气健脾,黄连、黄芩、干姜仿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木香、枳壳、厚朴、佛手行气消滞,黄连、吴茱萸取左金之意以制酸,鸡内金、莪术磨积聚,鸡内金、麦谷芽增食欲,久病必瘀用丹参、、九香虫活血化瘀。服用10剂。
又诊诉服用5剂时症状已减,但近日天热服用凉茶后出现反复,舌苔又厚,考虑脾虚有湿,又恐芩、连苦寒碍胃,去黄连、黄芩、吴茱萸,加蒲公英15 g,白花蛇舌草30 g,海螵蛸10 g,浙贝母10 g。以海螵蛸抑酸,浙贝母祛糜烂表面类痰样腐苔。服用20剂。
再诊诉服用10剂后胃中舒适,舌苔渐退,但昨日聚餐时进食酸辣食物,今又感胃不舒且胀,舌苔再次增厚。刘老认为前方既效,仍守原法,加神曲10 g,莱菔子15 g以消除食积。服用5剂,不适症状缓解,去神曲、莱菔子,续用15剂。
四诊未诉胃脘不适,舌淡红有紫气,苔薄黄,脉细缓,考虑湿热余邪未清,久病脾胃气阴两虚,改胃萎灵方加减:生黄芪30 g,党参20 g,白术10 g,茯苓10 g,法半夏10 g,淮山药20 g,玉竹15 g,蒲公英15 g,白花蛇舌草30 g,佛手6 g,甘松10 g,鸡内金10 g,莪术6 g,虫6 g,九香虫6 g,失笑散10 g,丹参10 g,三七粉5 g,白芍10 g,甘草6 g。服用20剂。
五诊患者诉病情稳定,数月未发,煎药繁琐,要求停药,遂改膏方治疗,予胃萎灵膏。每次1包,三餐前半小时开水调服。服用2个月。
六诊诉无症状,患者再次要求停药,告知重度肠化为癌前病变,经再三说明,减量为每日2次口服胃萎灵膏,服用1个月。之后减量为隔日口服胃萎灵膏,服用1个月。再次减量为每周2次口服胃萎灵膏,之后患者自行间断不规则服用共3个月。
2014年7月复查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Hp(-)。
4结语
刘老认为慢性胃病治疗必须结合现代医学的检查手段,以胃镜表现及四诊合参,方能有的放矢。浅表性胃炎病程短,治疗见效快,而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是癌前病变,病程较长,虚实夹杂,治疗周期需长。“久病必虚”,慢性胃病患者多有正气不足的情况,临证时还要注意顾护正气,有助于机体祛除病邪。“胃为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胃病与饮食关系极大,服药治疗期间还需慎饮食、调起居,以防病情反复。
[1]刘运耀.消化性溃疡从痈论治初探[J].福建中医药,1995,26(3):12-13.
R249
B
1000-338X(2017)02-0058-02
2017-01-22
周焱冰(1981—),女,主治中医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