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下民族服饰文化传播及意义
2017-04-04赵雨尧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赵雨尧,胡 越,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1 “一带一路”策略倡导文化认同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9月和10月访问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为起点,贯穿亚、欧、非三个大洲。它是一个贸易交通路线,更是沿线各国共同的文化记忆和文化符号。相对于当今社会,它更多的是一种具有抽象意义的文化符号。从国内看,一带一路规划的核心区域包括新疆、广西、内蒙古、云南、青海、宁夏等多个民族省份,主要包括:彝族、苗族、回族、白族、傣族、景颇族、崩龙族、阿昌族等,它们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服饰设计文化特色。中国古代丝绸之路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正是当今中国政府倡议的“一带一路”秉承的价值观念与国际规范,它可以通过这个历史文化遗产的影响和传播,逐渐获得丝绸之路沿途各个地区与国家的历史文化共鸣和文化传播建设与价值观念的认同。
2 民族服饰文化的特征
对于文化的定义不计其数,其中最经典并获得普遍公认的是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Bumett Tylor,1832—1917)给出的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含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中华民族服饰文化是指中国各民族衣着服饰的传统技术、风俗习惯、服饰心理、审美思想、价值观念和宗教信仰等,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民族服饰发展过程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它们呈现出久远的服饰历史和各民族服饰融合的多元化特点。中华各民族服饰发展的历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每个民族都有其典型的服饰色彩、服饰图案、服饰造型和服饰工艺。例如苗族人民喜欢穿戴银饰,善于苗绣蜡染,彝族服饰季节性不强,察尔瓦(披衫)常年皆着。款式变化多姿,并且以大量银制品和刺绣装饰等传统服饰技艺。这些民族服饰特色构成各民族特有的设计符号,组成各民族的服饰历史。
“一带一路”沿线的民族文化特征可能有以下三个方面:(1)游牧经济文化特征;(2)稻作经济文化特征,具有稻作经济文化特征的少数民族多席地而坐、崇尚白色、嗜米食、喜酸辣、服装尚黑白两色,并相信人刀合一的生态观的经济文化特征。所以彝族、回族、白族等民族的服装服饰都有黑白两个色系;(3)“一带一路”沿线的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在战略部署之前交通并不是很方便,特有的一些民族习俗只能在当地特有的地方才能存活,这种鲜活的地域属性大大地增强了民族文化开发的可行性。
3 “一带一路”战略下的文化传播模式初探
文化多样性与国际性是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一带一路”倡议不仅需要政策、设施、贸易、金融和民心“五通”的协同推进,而且需要文化传播与交流合作的基础作为先行。服饰设计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服装”结合“文化创意”的模式已经成为当今国际服饰文化潮流发展的主要趋势。
发挥文化传播与交流合作的融合力、创造力、想象力、感染力,“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历史文化、政治现状、价值观念与利益诉求都可以体现出来,从而起到消除偏见、增进共识的作用。中国的服饰文化传播与影响力就能超跨越国界与空间,起到跨文化传播的效果。所以,各国之间的发展虽然需要经贸合作、基础设施建设等支撑,同时也需要文化传播的助力,它能奠定更加坚实的民心基础与社会基础。
“一带一路”文化传播与交流合作的模式需要把握好创新、复兴、包容三个方面。例如:文艺展演、新闻出版、影视交流、文物博物等传统文化方式,还可以在拓展教育、科技、旅游、医药医疗、公益慈善、学术往来、知识产权保护和网络安全等人文传播与交流合作等新领域进行传播,深化传播与交流合作的内容,搭建新的传播与交流合作平台。同时,深度挖掘“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人文资源、弘扬人文传统,而且要围绕全球多元共融时代和人类发展文明的潮流,标新立异,创建新模式。
4 结语
“一带一路”策略是基于丝绸之路沿线服饰文化历史资源与各国发展合作关系,目的在于通过中国服饰文化的民族特征与民族属性分析,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最终实现共同复兴。这就需要我们从自身发展也要从“一带一路”“文明复兴为出发点,通过文化传播与交流合作夯实开放、合作、纽带和共同发展的作用色。
我们要根据“一带一路”策略的基本点,从民心出发,结合中国服饰文化的特色设计符号:鲜活的地域属性,多元化的融合等,以打造类型多、受众广、信息量大、影响力强的国际文化传播模式为重点,扩大海外传播发行、落地覆盖,让我国历史文化的声音、文字、信息等有效的传播到世界各地。
[1] 隗斌贤.“一带一路”背景下文化传播与交流合作战略及其对策.[M].浙江学刊.2016.2.
[2] 马淑娟.“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民族文化的开发与传播.民俗研究.[M].《中国高新区》,2017(15).
[3] 赵世林.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论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4] 泰勒.连树声.译.原始文化.[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 吴洪僵.“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民族文化传播问题刍议,忻州师范学院学报.[N]2016.08.
[6] 宋长江.浅谈民族文化传播在文化认同中的引导作用[N].亚洲中心时报,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