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淘万漉始到金
——《中医百家药论荟萃》联想录
2017-04-04温长路
温长路
(中华中医药学会,北京 100029)
医师笔谈
千淘万漉始到金
——《中医百家药论荟萃》联想录
温长路
(中华中医药学会,北京 100029)
由全国著名中医专家、重庆市名老中医王辉武教授主编的《中医百家药论荟萃》一书,在鸡年开端修订出版。对于这样一部以中国历代中医药临床专著、本草专著、经史百家、文学札记等600余种文献为依据编写成的工具书,集的是先贤哲言,传的是道上文章,在下不敢说三道四,只能谈谈读后的一些感想。
1 文化的趋向性
中医药文化的复兴,带火了中医绝版书。2015年11月10日,《重庆晚报》上出现一条醒目的标题:《青蒿素带火中医绝版书,50元定价炒到3000元》。报道中称“随着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青蒿素一时成为热搜词。一本20年前由重庆著名中医师编著的中医药书,因为‘青蒿’的热潮火爆起来。”这里所说的,正是1997年1月由重庆出版社出版、王辉武教授主编的《中医百家药论荟萃》一书。书中收录有葛洪《肘后方》中的治疟方:“治疟疾寒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像这样具有独特疗效的验方、单方、秘方,书中收录有5000余个,还有“大黄一钱”、“人参一两”、“巴豆一分”、“半夏一升”、“马钱子水磨浓汁”等上万个特殊的临床用法。屠呦呦获奖的消息,给中医人带来了惊喜、给中国人带来了震动,使人们再一次升华了对中医药的认识,开始重新审视和定位中医药在社会、家庭、个人生活中的分量,中医药不热才怪!2017年1月9日,2016年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屠呦呦再一次站到领奖台上捧走了最高奖,《中医百家药论荟萃》的修订版也应时推出,成为又一次美妙的契合。近年来,党和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高频率发出振兴发展中医药的文件、指示、法规,中医药不火才怪!
趋向性亦称“导向性”,是文化传播中的普通规律。正能量的传播,带来的必然是积极向上的思想、奔涌不息的潮流。屠呦呦,作为中医药人的代表,她的荣誉带给中医药人的是光耀,更是希望;青蒿素治疟,作为中医药的一项成果、一条研究途径,带给中医药人的是思路,更是思考。中医药文化要实现“创新性转化,创造性发展”的目标,需要更鲜明的导向和引领。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已明确发话,他说:“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希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增强民族自信,勇攀医学高峰,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给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的贺信》)。
2 传承的连续性
中医药经典的回归,拓展了中药研究路。中医药典籍,浩如烟海,这是老祖先留给中国人的法宝、留给全人类的法宝。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一生要全部读完这些书是不可能的事。因此,一方面要精选、精读部分重要典籍,一方面要借助他人对典籍的整理、辑录、摘编来接收更多的信息。群体间的这种互助、互动、互补,成为人们更多地接触经典、了解经典、应用经典的重要方式之一。《中医百家药论荟萃》瞄准的,是后一种传播方式,试图让更多的人通过读工具书这种捷径来扩大自己的视野。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从单味中药入论,把400多种临床常用药物的各家论述、验方举要尽列其中,每味药均以概说开篇、按语结尾,论中见真言,前后有提示,让人一目了然;词条按笔画分列,内容以递层表述,纲目分明,逻辑清晰,普通人皆可掌握。下编为专题中药论语,历代医家用药法则、诸病主药、诸候主治、采集鉴别、药剂炮制、煎药分量、用药宜忌等内容应有尽有,跨越时空自《黄帝内经》以降,群星璀璨,高论叠出,代有精华,光亮耀人。读这些文献,既有快速猎取相关知识的便利,一览群书之精要,即可直接使用;又得引人入室的钥匙,打开万千宝典之门,方便寻找原著。一部书,概括了诸多学问、浓缩了漫长历
史,对后世学者的人梯作用是功不可没的。
保证中医传承的连续性,关键是要把功夫下到根子上,踏踏实实地把历代的原典弄通、弄懂。有一些东西,之所以在传承中出现变味、变性和被遗弃的现象,归根结底是未能遵循传承的规律,流变中歪曲或阉割了古人的原义,在一知半解中就言医道药了。《中医百家药论荟萃》,跳出人们惯用的“以药论药”的提纯法套路,从立体的“药论”切入,说的是药与人、药与医、药与病、药与方的纵横关系,系统集成了古人对中药药理的阐释,充分再现了药物活的灵性,体现了“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色,或取其形,或取其质,或取其性情,或取其所生之时,或取其所成之地,各以其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的思想(徐大椿《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3 文献的严谨性
中医药学者的睿智,收获了学术精品书。“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刘禹锡《浪淘沙》)《中医百家药论荟萃》一书,的确是王辉武教授和由他带领的团队在千辛万苦、千难万困、千锤百炼中完成的。开始动笔的1987年,文献检索和辑录都是要靠原始的方法去完成的:“一张桌凳、一堆古籍、一支钢笔、一叠稿纸”,是基本办公条件;挑灯夜读天天干,节假日集中打硬仗,是铁定工作法则。编者追求的是“历代临床中原汁原味的‘大实话’、有效的‘干货’”,履行的是不放过一条重要信息、不放走一个明显讹误的承诺。对历史负责,必须严肃、严谨。本草之外,他们把重点放在搜集历代医家临床专著中对中药的论述上,大海捞针,工作量之大是可想而知的。十个年头,天天都在摘编中,收获的手稿有几大箩筐;三千多个日夜,无日不操纸和笔,摘录的卡片有几大麻袋。用智慧删繁就简、去粗存精,用心血分类编目、画龙点睛,终于把古人对中药应用中有创建的认识、有价值的处方、有启迪的思路融为一炉、编为一书。20年后的今天,他们初心不改、目光一新,借助现代网络检索和电脑办公的先进手段,对原书进行了一次重新校阅、核正、补充,再次把一本与时俱进的修订本捧到了读者面前。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传承中医药首先要从文化传承开始、从对历代文献的整理入手。如何把这项守真固本的大事做好,需要认真研究,绝不能以“想当然”的态度去对待它。“言必有主,行必有法,亲人必有方。”(《大戴礼·曾子立事》)离开了这条基本原则,文献整理就不可能出精品。而要做到这一点,没有静下心、坐得住、甘受寂寞、磨破屁股、忘我奉献的吃苦精神和认死理、当书虫、如醉如痴、字句斟酌、一丝不苟的严谨学风,是万万办不到的。中医药传承任重道远,需要手拉手的接力、心贴心的合力。每个中医人,都必须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敢于担当,善于作为,像王辉武教授那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心甘情愿当好中医药发展的铺路石,点亮一盏灯,照亮一片人。
透过《中医百家药论荟萃》一书,仿佛看到了中医春天里打开的又一扇亮窗:向前望,一片中医的绚丽风景;深呼吸,一股中药的扑鼻馨香。它所体现出的中医人传承中医药的决心和行动,铿锵轰鸣、落地有声,既使人精神振奋,又让人肃然起敬。
R249.7
B
1004-2814(2017)03-0307-02
2016-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