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校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及实现路径

2017-04-04谢冠仙

关键词:校史育人政治

谢冠仙

(福建医科大学 党委宣传部,福建 福州 350122)

高校校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及实现路径

谢冠仙

(福建医科大学 党委宣传部,福建 福州 350122)

通过挖掘校史文化所蕴含的育人资源,分析校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特殊优势,剖析高校校史文化教育功能发挥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健全工作机制,及时协调校史文化育人工作中可能出现的矛盾;深化校史研究,夯实育人的知识基础;创新校史文化教育平台,改变传播途径;完善校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统筹“课内课外”教育体系等措施,助力高校校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

校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高等院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1]。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文化资源,校史文化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之一。所谓校史,就是对一所学校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包括学校的历史沿革、办学理念、标志性历史事件、杰出的英雄人物、传承的教学模型、实验器具、建筑布局、校徽校旗和学校的文化、精神等,涵盖了历史上的人、事和物。而校史文化就是以校史为基础,对这些人、事和物所进行的升华,是学校在长期办学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对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校史文化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等各方面的内容[2]。我国高等院校的发展历史汇聚时代发展的缩影,浓缩了近现代中国的时代特征,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饱满的人物形象、丰富的精神内涵、呈现各异的物质形态,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素材,在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价值[3]。

(一)导向功能

纵观我国高校发展历史,无论办学历史是否悠久,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曲折的办学历程都与国家民族的兴衰荣辱息息相关。高校校史清晰地反映出我国民族振兴、国家发展以及社会进步的伟大进程。每所高校都拥有自己生动光荣的爱国爱校历史,其艰难的创办育人过程与充满生机的发展现状,都能够反映出高校教育先辈们在艰苦创校过程中的爱国主义情怀,体现了自强不息的时代精神,对大学生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对坚定大学生爱国信念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深入挖掘校史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素材,将其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大学生进行民族文化、爱国传统教育,有效推动大学生个人命运与高校命运、国家民族命运的紧密联系,激发深厚的爱国情感,坚定理想信念。

(二)凝聚激励功能

高校校史在书写学校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的同时,还涌现出无数英才人物和英雄事迹。有先辈们推进学校教育事业向前迈进的奋斗历程,有英雄人物抗战救亡的民族豪情,有无名英雄爱党爱国的默默牺牲,有每一代教育者教书育人、潜心科研的无声奉献,有新时期优秀校友在社会各自领域的光彩绽放等。这些英才人物、英雄事迹背后,体现的是学校每一代人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充分运用校史文化所蕴含的这类教育资源,一方面能引起大学生荣校爱校的情感认知,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另一方面还能促进大学生以先辈、师长、知名校友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树立高尚道德情操,塑造良好的人格、品格,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提高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认识,自觉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学习奋斗。

(三)行为规范功能

唐山市水功能区划采用两级体系,即一级区划和二级区划。一级区划宏观上解决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问题,主要协调地区间用水关系,并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二级区划主要协调用水部门之间的关系。一级区划分保护区、缓冲区、开发利用区、保留区四类。二级区划在一级区划的开发利用区内进行,分为饮用水源区、工业用水区、农业用水区、渔业用水区、景观娱乐用水区、过渡区、排污控制区七类。根据《河北省水功能区划》,唐山市水功能区共涉及滦河、冀东沿海、北三河3个水系,具体包括13条河流、3座水库。2003年划分为15个水功能区;2017年划分为22个水功能区和3个非水功能区[1]。

高校的竞争是教学质量的竞争、科研能力的竞争、生源的竞争、规模的竞争,但归根结底是校园文化的竞争,是学校精神的竞争。而学校精神是在长期教育实践、发展历史过程中不断凝练形成的,渗透在学校的传统、学校的校风、学生的学风、教师的教风、领导的作风、学校道德规范、规章制度、校训等各个方面。学校精神具有强大的心理和行为规范力量,能够使学校师生接受必要的约束,使个体行为符合学校共同准则,而校史文化教育正是传承学校精神的重要路径之一。校史文化教育以其鲜明的时代印记、丰富的精神内涵为依托,能在无形中熏陶师生,影响师生的思维方式、人格塑造等,传承高校精神,凝练共同的群体意识,引导并规范大学生的行为,有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四)情感陶冶功能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一定的脱离学生思想实际和行为特征、学科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等现象,难以满足个体的多样化需求。一旦教学内容偏离个体心理预期,则很难得到他们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甚至导致其对高校教学教育产生反感心理。充分挖掘器物层面的校史文化,包含学校发展历史上的办学地址、校徽、校标、校旗、建筑物、教学设备、图书资料等,营造浓厚的历史蕴涵,形成一种特殊的视觉与精神环境,可以有效开启大学生的心灵,进入情感交流并引起共鸣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在无形中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行为方式等,从而起到情感陶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不足。

二、高校校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学术界对校史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84年原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关于编写校史的通知》一文,至今已有三十多年。一些重点高校在校史文化方面进行了深入和系统的研究,校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显著,并形成良性循环[3]。而多数高等院校普遍缺乏对校史研究的热情和动力,校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的运用效果不佳,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校史文化工作机制缺乏

高校各部门、各院系都是校史文化建设的主体,但高校又是一个松散联结的具有多元价值追求的学术机构,各部门、各院系之间存在“各自为政”的工作现象,缺乏有机联系[4],阻碍了校史文化的建设和运行,其建设价值难以被普遍认可,其运行机制难以在各部门、各院系之间有效形成。尤其是有明显专业研究领域的理工医院校,或抱着游离的观望态度,或对校史文化的建设运行研究有热情但无精力,使得高校在校史文化相关工作方面难以形成合力,难以真正落实有系统、有统筹的规划安排,难以从自发心理转变到自觉、有序的运行轨道,导致校史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大打折扣。

(二)校史文化教育载体单一

各高校在校史文化教育载体的建设方面良莠不齐。一些重点高校除了建有校史馆、编纂校史外,还深入挖掘校史文化教育的其他新载体,主要有编辑整理校史教育读本、开发线上校史馆等[5]。然而,相当一部分高校的校史文化教育载体还比较单一,尤其是地方性高等院校。(1)一些高校或没有启动校史编写工作,或因各种因素将编写好的校史作为内部资料进行保存,导致校史或校志无法在广大师生间传播,更不用谈编辑校史教育读本、整理校史人物故事汇编等可读性强的校史资料。(2)一些高校的校史文化教育主要依托校史馆内的图片和文字,缺少与图文相对应的实物展览,极大降低了校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3)部分高校在开发校史文化网络、微媒体等育人载体上的力度也较为欠缺,无法跟上大数据时代大学生速食信息的网络诉求,难以发挥校史文化的渗透式育人功能[5]。

(三)校史文化教育教学体系尚未健全

(四)校史文化教育的自觉意识淡薄

高校的发展历史是一所高校的文化自信史,然而高校师生在参与校史文化教育的自觉意识普遍缺乏,尤其是地方院校[4]。(1)在教师方面,或因各种因素难以引进专业人才,或因固守教学科研岗位,导致高校尤其是理工医院校从事文化教育研究的师资力量普遍较为薄弱,难以树立教师推进校史文化育人的自觉意识,难以调动其在校史文化教育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2)当前高校校史出版物大多是“流水账”式的“大事记”校史,缺乏推陈出新的改革意识,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探索、接受校史文化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制约了大学生在发挥校史文化育人功能中的客体作用,难以增强校史文化育人功能的实效性[8]。

三、充分发挥高校校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路径

通过对校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分析以及高校开展校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笔者试图从健全工作机制、深化校史内涵、创新教育平台、完善教育教学体系等方面入手,挖掘校史文化教育的现代价值,探寻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路径。

(一)健全校史文化工作机制

高等院校要充分认识校史文化的育人价值,建立价值引导机制,健全组织调控机制,加强校史文化的建设,这是实现其育人功能的前提和基础。

1.建立价值引导机制。高校决策部门应从思想、体制等方面实现校史文化育人价值的有效引领;在办学目标、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学风校风建设等方面体现校史文化研究及育人相关工作;在领导体制、管理模式、规范体系、建设运行、经费保障等方面给予保证,进一步加大对校史文化育人工作的领导力度和决策水平。例如,高校可通过对校史文化教育进行专门规划,从学校发展角度以及战略层面做出相关顶层设计。

2.健全组织调控机制。高校应明确相关部门在推动校史文化育人工作中所承担的各项职责,协同创新,建立有序的组织调控机制,打破各部门、各院系之间“各自为政”的工作现状。高校宣传部门、思政部、学生工作部门等作为校史文化发挥育人功能的中坚力量,要努力探寻联系校内各单位的新途径,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有效整合校内松散联结的多元化主体,及时协调校史文化育人工作中可能出现的机制性矛盾,不断调整和规范校史文化建设的进程,使其贴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诉求。

(二)深化校史研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充分发挥校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必须持续不断深化校史的研究,为实现其育人功能夯实知识基础。

1.不断凝练学校精神。学校精神是在长期教育实践、发展历史过程中不断凝练形成的。时代的发展变更,要求高校持续深入地凝练学校精神。高校应在深化校史研究的基础上,紧紧抓住高校发展历史中的核心价值,用新时期的流行元素加以凝聚提炼,使之成为高校师生共同认同的价值观念,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理想目标,促进其成长成才。

2.强化校史编纂项目。校史编纂作为校史工作的一项基础内容,其成果是校史知识传播与利用的重要载体之一,对校史文化育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加强校史编纂项目,高校应在深入挖掘校史资源、抢救校史档案的基础上,不断丰富编纂品种,在广泛收集整合校史文化教育素材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选题,按典型人物、重大事件、专题等脉络,对校史资料进行二次、三次梳理和加工。在此基础上,使校史编纂成果活态化,突破传统的索然无味的“流水账”式记叙手法所堆积出来的“大事记”校史,形成可读性强、更具吸引力的校史文化教育读本或教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校史资料,如南开大学的《毛泽东与南开大学》。

(三)创新校史文化展示平台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新媒介的发展与传播范式的转移息息相关。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衍生出一批网络新媒介。它们通过改进高校校史文化的展示平台,改变其传播途径,从而影响其育人功能的发挥。因此,在信息技术大背景下,不断创新校史文化展示平台,是提高校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效性的重要路径之一。

1.完善校史馆建设。与图片、文字构建而成的校史展览相比,展示学校各个历史阶段师生教学、科研、生活等的照片和实物的校史馆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其育人效果更佳。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图文描述的校史展览只是一种记录,丰富的校史文物才能提升校史馆的品质,如各时期的教学科研器械、办学报纸或刊物等。因此,高校要在广泛搜集整理校史文物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校史馆,丰富其内涵,使之更具说服力和育人效果。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可建立网上展馆,利用三维立体多媒体技术全方位演示校史馆场景,增加网上展馆的趣味性和直观性,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实体展馆受时间、地点限制的不足,构造校史馆“线上线下”育人功能发挥的联动机制。

2.移动化展示平台。智能技术与互联网的碰撞,催生了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大学生信息需求得到空前膨胀。基于这样的预期,高校应在进一步发挥校报、校广播电台、校电视台等传统媒体在传播报道方面的独特优势,充分利用微媒体、APP等新兴媒体在信息推送方面的优势,积极推送校史文化教育素材,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资源共享,建立校史文化教育的全媒体格局,不断拓宽校史文化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充分发挥校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渗透功能。

3.打造校园校史文化景观。斯坦福大学首任校长戴维·乔丹曾在开学盛典的致辞中说道:“这些长廊连同它们的华贵的圆柱,也将对学生的培养教育起到积极作用。每一块砌墙的石头必定会给学生以美和真的熏陶”[9]。可见,校园内的一景一物都能对全体师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因此,高校应在保留学校特有建筑风格的基础上,抢救历史遗迹,将校史元素融入校园景观里,可通过建设校史主题公园的形式,精心设计各时期校门照片、办学理念、学校精神、校训杰出人物、历史事件等的呈现方式,巧妙地推进校史文化景观建设,形成视觉与文化的有机结合,提高校史文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效性。

(四)完善校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

完善的校史文化教育体系是在健全工作机制、深化研究深度、多元化教育平台的基础上,整合“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教育渠道,打破当前过于零碎无序的校史文化教育现状,展开全面而系统的教育工作,真正做到校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

1.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新形势下课堂依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校史教育应是高校新生入学前的必修课,是育人工作的起点。一个学校的历史和传统精神、学术文化氛围和校友的榜样,都将对一代代学子产生终身铭记的不可估量的影响[10]。校史文化进课堂是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校史教育课程化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高校可通过开设校史文化选修课,或在诸如《形势与政策》之类的课程中开辟校史文化教学模块,通过全面系统的校史课程学习,以知校带动爱校、荣校。

2.健全第二课堂教育体系。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把教育意图隐藏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11]。第二课堂校史文化教育以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载体为特征,将教育目的巧妙地隐藏起来,更能适应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接受规律。因此,高校在运用校史文化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过程中,要着重建设校史文化第二课堂教育体系,使之常态化、系统化。例如,通过鼓励大学生组建校史相关社团,培育大学生校史讲解队伍,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校史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此外,还可根据新时期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预期,开展“与老校友面对面交流”、校史故事大赛、寻访校址等主题鲜明、参与性强的实践活动,并使之机制化,助力校史文化第二课堂教育出成效。

3.建设校史文化教育队伍。一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改变“管理人、支配人”的传统模式,推行“服务人、激励人和开发人”的新模式,妥善处理规范管理与人性管理的关系,调动教育队伍的主动性,培养其在校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创新理念。二是在教育队伍聘用方面,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可采用校内外专兼职相结合的形式,转变高学历、高资历的文化研究人才观念,以高素质、高能力为标准充实高校教师校史文化教研能力。

[1]教育部.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 (2016-12-08)[2017-02-15].http://www.moe.edu.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612/t20161208_291306.html.

[2]人民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高、实、严、新”[EB/OL].(2016-12-09)[2017-01-15].http://cpc.people.com.cn/pinglun/n1/2016/1209/c241220-28938782.html.

[3]周宏岩,邓梦梦.以校史文化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述评[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87-90.

[4]申晓辉.地方高校弘扬地方传统文化研究——以河南三所地方高校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5]庄一民,杨秀敏,陈宝色.发挥高校校史文化育人功能的实践与思考[J].龙岩学院学报,2015(6):54-60.

[6]林秋琴,王晶晶,程 莉.利用校史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探析[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4(1):20-24.

[7]陈东宝.高校校史在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功能及实现路径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1.

[8]柴松青.大学校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9]周少南.斯坦福大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24.

[10]高 鹏,马绍森.校史:应大力开发的“校本课程”[N].中国教育报,2008-09-02(5).

[11]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2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843.

G641

A

1009-4784(2017)03-0004-05

2017-03-15

谢冠仙,女,研究实习员,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

(编辑:陈 越,马川建)

猜你喜欢

校史育人政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校史故事演出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川美80年,一场展览讲述一部校史
读校史 , 走进辽科的前世今生(一)
弘文立教 校史育人——甘肃农业大学校史育人的实践探索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