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足临泣穴位临床应用概况*

2017-04-04朱永政贾红玲张永臣

陕西中医 2017年8期
关键词:带脉阳陵泉合谷

朱永政,王 聪,贾红玲,张永臣△

1.山东中医药大学 (济南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济南 250001)

·综 述·

足临泣穴位临床应用概况*

朱永政1,王 聪1,贾红玲2,张永臣1△

1.山东中医药大学 (济南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济南 250001)

足临泣为临床常用穴位之一,具有行气止痛、疏肝解郁、活血散结等功效,在现代临床中广泛用于肝胆系病证、外科及肢体经络病证、妇科病证和其他各科疾病的治疗,取穴方便,适应症广泛。其多与合谷、足三里、阳辅、中渚、精明等穴配伍以治疗疾病,与本经的腧穴配伍最多,其次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在临床中治疗效果较好。故对足临泣近26年来在临床方面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足临泣,位于第4跖趾关节的后方,足小趾伸肌腱的外侧,为足少阳胆经输穴,又为八脉交会穴,通带脉,其穴“临于足,其气通于目,泣出于目,故名足临泣”可见足临泣为胆经之输穴,经气上通于眼,沟通上下。关于足临泣的古今文献记载众多,适应症广泛,临床应用颇多,近二十余年来足临泣单穴或处方配穴应用治疗各科疾病,在现代针灸临床中取得了一定进展,现对此进展综述如下。

1 肝胆系病证

1.1 胆囊炎 足临泣属于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故能治疗肝胆系疾病。苏氏[1]取左侧足临泣为主穴,治疗胆囊炎患者42例,并适当配合太冲、阳陵泉、支沟等穴;对于慢性胆囊炎或便秘并苔黄腻者加柴胡、升麻、黄芩、郁金、制大黄、瓜蒌仁、芒硝等,取得显著效果:症状体征消失,复查B超未见胆囊有明显异常者35例;症状体征消失,B超显示仍见胆囊毛糙者5例;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者2例。王氏[2]等用指针法按压肝经、胆经、小肠经、胃经的五输穴,治疗急、慢性胆囊炎,每个穴位按压1 min,配合规律饮食和锻炼,以减少胆道蛔虫病的发生。

1.2 偏头痛 中医认为头痛的发生,多与情志因素有关,如忧思恼怒、肝郁阳亢,或郁而化火、上扰清窍,或郁久伤阴、肝肾亏虚,均可发为头痛。赵氏[3]取风池、太阳配同侧外关、对侧足临泣治疗偏头痛,取得较好的效果。宋氏[4]治疗80例偏头痛患者,针刺组取患侧丝竹空、率谷、太阳、角孙、足临泣、中渚穴,与药物组比较后发现:针刺组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明显高于西药组。王氏[5]采用针药结合法取足临泣、丝竹空透率谷治疗89例偏头痛,总有效率达94.4%。陈氏[6]等取健侧足临泣和患侧太阳穴为主治疗偏头痛40例,经治疗2个疗程后,患者头痛及伴随症状均有所改善。张氏[7]取太冲、足临泣、地机、合谷、中渚、头维、风池、率谷穴治疗普通型发作前偏头痛30例,总有效率达93.3%。林氏[8]等治疗偏头痛87例,观察组取四关穴(合谷、太冲)配胆经穴(风池、率谷、丘墟、足临泣);对照组取单纯胆经穴(风池、率谷、丘墟、足临泣、阳陵泉、颔厌),结果:四关穴配胆经穴在症状改善及近期疗效方面均优于单纯针刺胆经穴(P<0.01)。姚氏[9]取“项四穴”微调进针点配以合谷、太冲、足临泣,治疗颈源性头痛,明显的改善了头痛症状以及颈部的活动受限。姚氏[10]等采用温针灸治疗颈源性头痛61例,分为温针组和治疗组,均取天柱、风池、完骨、天牗、合谷、太冲和足临泣,隔日治疗1次,四周后评定疗效:温针灸能够明显缓解头痛症状及颈项部的功能。

1.3 口苦 足少阳胆经经脉病证候“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中医认为胆汁上溢于口则发为口苦,此证与胆经密切相关,而足临泣为治疗要穴。李氏[11]取外关、足临泣治疗口苦50例,两穴均行捻转泻法,使局部产生酸胀感,手法的轻重可根据病人的体质和耐受程度而变化,留针30min,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经过2~3次治疗以后,所有患者口苦的症状均有所减轻,取得良好效果。

2 肢体经络病证

2.1 腰痛 李氏[12]取带脉、足临泣治疗腰骶部疼痛46例,行提插泻法,使局部产生酸麻胀痛感,留针20 min,每10 min以提插泻法行针1次,经7次治疗后,疼痛完全消失者40例,疼痛显著减轻者6例。林氏[13]等针刺压痛穴治疗胆经型干性坐骨神经痛32例,取风市、阳陵泉、悬钟、足临泣等处的压痛点,并施以温针灸,经治疗总有效率达96.9%。向氏[14]配伍足临泣治疗梨状肌综合征引起的腰骶部疼痛15例,主穴为患侧秩边、环跳、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阳陵泉、阳辅、阿是穴、悬钟、丘墟、双侧肾俞,总有效率亦高达93.3%。

2.2 痹证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何氏[15]取足临泣配伍治疗行痹,采用泻足临泣和风池、补外关之法,使局部产生酸麻胀痛感,以疏风散寒、活血止痛,治疗6次后患者疼痛消失,取得良好效果。

3 皮肤病 张氏[16]等取足临泣治疗瘰疬,针足临泣为主,辅以太冲、阳陵泉,病灶局部用皮肤针叩刺,经针刺5次后,肿核见消,疼痛得减。瘰疬多由肝郁化火、痰凝经络而成,足临泣配太冲疏肝理气,清热解郁;阳陵泉舒筋散结,则经脉调和,诸症得消。庞氏[17]用足临泣为主穴治疗带状疱疹,取同侧足临泣,配合局部围刺,行取泻法,留针40min,1周后疱疹痊愈。张氏[18]等采用局部围刺和循经选取太冲、三阴交、足临泣、合谷、外关等穴的方法治疗带状疱疹50例,对于头面部的疱疹,用梅花针点刺放血拔罐,痊愈47例,显效2例,有效1例,治愈率94%,总有效率为100%,疗效显著。

4 妇科病证 蔡氏[19]等治疗600例肝郁痰凝型乳癖患者,治疗组取增生局部、阿是穴、足临泣、关元,采用火针点刺;对照组去关元,加合谷、太冲、丰隆,常规针刺,行泻法,结果显示采用火针疗法的疗效明显优于普通针刺。唐氏[20]治疗71例乳腺增生患者,针刺气海、关元、太冲、足临泣及局部阿是穴等,并贴敷三棱、莪术、制南星、冰片制成的中药薄片,对照组口服西药治疗,结果显示针刺加穴位贴敷组取得较好效果。杨氏[21]等辨寒热虚实治痛经,实热证取合谷、三阴交、足临泣、血海,月经期间针刺3次,4个月后痛经消失;实寒证取太冲、三阴交、内关,灸关元、气海,月经期间针刺1次,4个月后痛经消失。

5 其他病证 张氏[22]治疗腰酸无力之带脉病,取双侧外关、足临泣并行补法,次日患者自觉症状明显减轻,治疗3次痊愈。刘氏[23]等治疗眼肌麻痹,眶内穴位取睛明、承泣、球后、上球后、上明、健明等;眶外穴位取鱼腰、阳白、头临泣、头维、丝竹空、攒竹、眉冲、四白、瞳子髎、足临泣等,留针20 min,每周治疗3次,结果采用眶内与眶外针刺相结合的方法治疗眼肌麻痹具有显著的疗效(P<0.05)。李氏[24]等治疗落枕取中渚、足临泣、阳陵泉,中渚穴行提插捻转和呼吸补法,同时配合患者的自主活动,足临泣和阳陵泉用温针灸,2次治疗后痊愈。

6 总 结 综上所述,足临泣在现代临床中应用广泛,其有着方便取穴、适应症广的特点,从其近二十余年的应用情况来看,涉及内、外、妇及肢体经络病证等各科疾病。其原因在于足临泣为胆经输穴,性喜条达而恶抑郁,功善疏泄,通经活络之力较强,又因“输主体重节痛”,故通络活血之力更增,可以治疗胆经郁滞或胆郁化火所致经脉循行部位的病变。其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带脉,故可治疗带脉所主的胞宫病证。从其配伍腧穴来看,多有局部取穴与远端取穴相结合,其多与合谷、足三里、阳辅、中渚、睛明等穴配伍治疗各科疾病。从配伍经脉来看,足临泣多与阳经腧穴相配伍,与本经腧穴配伍最多,其次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从针灸手法来看,足临泣大多采用常规针刺而少用灸法,以平补平泻与泻法为主,以疏泄肝胆气机,然而无论采用哪种手法均强调得气,以达到“气至而有效”。因此,在现代临床上掌握足临泣的作用特点与配伍方法,在治疗疾病时以辨证论治为基础并灵活加减运用,方能取得良好效果。

[1] 苏 庆.针刺足临泣为主治疗胆囊炎[J].按摩与导引,1998,4:16.

[2] 王宜新,王淑琴.五输穴指针法治疗胆囊炎[J].中医药学报,1997,2:47-48.

[3] 赵百孝.针灸治疗头痛的临床体会[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6):69-70.

[4] 宋旦旨.远近配穴针刺治疗偏头痛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6,22(6):25-26.

[5] 王海成.散偏汤加减配合针刺治疗偏头痛89例[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0):2526-2527.

[6] 陈庆美,陈圣堂.针刺足临泣、太阳穴为主治疗偏头痛40例[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9,11(1):56.

[7] 张玉红,邢承静.针刺治疗普通型发作期偏头痛30例[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2):239.

[8] 林咸明,姚 旭,狄 忠.四关穴配合胆经穴针刺治疗偏头痛: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14,34(10):947-950.

[9] 姚 旭,周 慧,林咸明.“项四穴”微调进针点为主温针灸治疗颈源性头痛临床随机对照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8):3024-3027.

[10] 姚 旭,林咸明.温针灸治疗颈源性头痛: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16,36(5):463-466.

[11] 李世君.针刺外关、足临泣治疗口苦50例[J].中国针灸,2007,27(6):432.

[12] 李亚军.针刺带脉、足临泣治疗腰骶疼痛46例[J].中国针灸,2008,28(7):544.

[13] 林正道,邵水金.针灸压痛穴强得气治愈胆经型干性坐骨神经痛32例[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6):237-238.

[14] 向 谊.配伍足临泣治疗梨状肌综合征15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13,45(10):60.

[15] 何 青.足临泣临床配穴治验三案[J].针灸临床杂志,1998,14(2):43.

[16] 张 瑛,葛建军.足临泣穴的临床应用[J].河北中医学院学报,1994,9(4):37-38.

[17] 庞 俊,周玉艳.足临泣穴的临床运用[J].上海针灸杂志,1994,13(3):122-123.

[18] 张 焱,田世洋.针刺治疗带状疱疹50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4,31(2):156.

[19] 蔡志红,李秀昌,刘玉彦,等.火针治疗肝郁痰凝型乳癖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6,26(7):499-501.

[20] 唐晓文.针刺穴位加贴敷法治疗乳腺增生病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9,25(6):5-7.

[21] 杨鑫泰,杨尚霖.针灸治疗痛经临证心得[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9):1533-1534.

[22] 张 君.针刺外关、足临泣治疗“带脉病”[J].河南中医,2013,33(12):2079.

[23] 刘昱甫,于本性,王 颖.王颖治疗眼肌麻痹经验[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9(8):812-814.

[24] 李丹丹,吴清明,严 洁,等.严洁教授针灸治疗落枕临床经验[J].中医药导报,2015,21(22):36-38.

(收稿:2016-11-18)

*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15-ZZ-WX-17)

△通讯作者

穴,足临泣/治疗应用 综述

R264

A

10.3969/j.issn.1000-7369.2017.08.078

猜你喜欢

带脉阳陵泉合谷
“以带为枢”论治经络病
按摩带脉穴治妇科病
恢刺“阳陵泉”穴对脑卒中大鼠肌痉挛状态和脑梗死体积的影响*
浅析“肝胆阳陵泉”的理论依据及临床应用
温针灸阳陵泉联合等速肌力训练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疗效与对视觉模拟评分法和Lysholm膝关节评分的影响
掐合谷穴能缓解视疲劳
八字诀养好带脉
略说带脉在练功中的要义
浅谈阳陵泉穴的临床应用
合谷三阴交合用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