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豆粕中主要抗营养因子及处理方法

2017-04-04陈鲜鑫刘震坤

兽医导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水苏凝集素寡糖

陈鲜鑫刘震坤

(1.乐山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四州乐山 614000;2.重庆三峡职业学院,重庆 404155)

浅谈豆粕中主要抗营养因子及处理方法

陈鲜鑫1刘震坤2

(1.乐山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四州乐山 614000;2.重庆三峡职业学院,重庆 404155)

豆粕是常用的优质的蛋白质饲料,但其中含有较多抗营养因子,会影响各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引起畜禽不良反应。本文介绍了豆粕中存在的抗营养因子的种类,并对其作用机理以及处理方法进行了简要阐述,以期为豆粕在畜禽饲料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依据。

豆粕;抗营养因子;处理方法

豆粕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类、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但同时也含有很多抗营养因子,这些抗营养因子如蛋白酶因子、凝集素、寡糖、大豆抗原蛋白等,不但降低了豆粕的利用价值,还可能危害动物的健康。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应尽可能降低豆粕抗营养因子的负面影响,提高豆粕营养成分的利用率。

1 豆粕抗营养因子的种类

抗营养因子是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产生不利影响以及使人和动物产生不良生理反应的物质,常见的豆粕抗营养因子有蛋白酶抑制因子、凝集素、寡糖、大豆抗原蛋白、抗维生素因子、植酸等。

2 豆粕抗营养因子的危害

2.1 胰蛋白酶抑制因子

大豆蛋白酶抑制因子是大豆中的主要抗营养因子之一。采食含蛋白酶抑制因子的日粮后,畜禽的采食量、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降低,但其影响程度受日粮中蛋白酶抑制因子浓度高低的影响。胰蛋白酶抑制因子与小肠液中胰蛋白酶结合,生成无活性复合物,降低胰蛋白酶的活性,从而导致蛋白质利用率降低,引起胰腺肥大和增生,消化系统紊乱和失调,严重时出现下痢,使动物生长受阻。含蛋白酶抑制因子的日粮会使动物采食量和日增重下降,从而降低饲料转化率。

2.2 凝集素

凝集素是指在非免疫球蛋白本质的蛋白质或糖蛋白。动物采食凝集素会降低胃排空速率,从而影响动物采食量,使动物生长受阻。另外凝血素还会引起肠细胞退化,微绒毛变短萎缩,肠腔糜烂,病变组织水肿和杯状细胞肥大增生等。凝血素又可诱导小肠内部菌群的改变,引起腹泻、吸收障碍、生长抑制甚至死亡。凝血素对动物的抗营养作用及毒性与其含量和动物种属、年龄、以及个体等因素有关,含大量的凝血素的日粮对动物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但无毒性作用。

2.3 寡糖

寡糖是低聚糖的总称,动物摄入适量的寡糖是有益的,能够促进肠道有益菌的增殖。豆粕中寡糖主要包括棉籽糖,水苏糖以及少量的毛蕊花糖。水苏糖会导致猪的消化率明显降低,还会使断奶仔猪日粮能量和营养物质消化率下降。棉籽糖和水苏糖可以增加食糜通过胃肠道的速率,进而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猪体内没有可以降低水苏糖等豆粕寡糖的α-半乳糖苷酶,导致进入消化道后段的水苏糖等寡糖,被寄生的厌氧微生物分泌的相应的酶类降解,导致结肠pH值降低。

2.4 大豆抗原蛋白

大豆抗原蛋白也称为致过敏蛋白质、致敏因子,是指大多数豆类子实中含有的一种大分子蛋白质或糖蛋白,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并能与这些抗体结合,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被动物摄入后能改变体液免疫功能,引起肠道致敏反应,引起肠道对大分子蛋白质通透性的短暂性增加,影响肠道组织重量和消化液的分泌。大豆抗原蛋白的过敏反应还会导致仔猪腹泻、体重严重下降甚至突然死亡。

2.5 其他抗营养因子

抗营养因子除了蛋白酶抑制因子、凝集素、豆粕寡糖、抗原蛋白外,还有抗维生素因子、植酸、脲酶等对动物生长性能和生理健康影响都比较大。

3 抗营养因子的处理方法

3.1 加热处理

热处理法对热不稳定的抗营养因子,如蛋白酶抑制因子、脲酶、凝集素、脲酶、抗维生素因子等产生破坏作用,但对大豆抗原蛋白、植酸、寡糖等热稳定性好的抗营养因子无效。

常压加热的温度低,一般在100℃以上。常压处理30min左右,豆粕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活性可降低90%左右,不破坏赖氨酸的活性。高压处理时,温度、压力、pH值及原料性质变化时加热时间也随之变化。

3.2 化学处理

化学处理是通过添加一些化合物,达到处理或抑制抗营养物质的作用,从而提高豆粕的营养价值。不同化学物质对豆粕抗营养因子的破坏程度不同。用尿素处理生豆粕比较方便,且价格低廉,适宜的处理条件为:20%水、尿素浓度5%、20d,适合于小批量处理生豆饼。1%氢氧酸钠溶液对胰蛋白酶抑制因子,脲酶及脂肪氧化酶的破坏程度最大。化学方法在工业上易于控制,但残留大量化学物质,影响饲料的品质,降低饲料的适口性,还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对动物的机体也有毒害作用。

3.3 酶制剂处理

将植酸酶中入豆粕中,对植酸进行水解,不仅可以消除酸对金属离子的螯合作用,同时由于植酸被植酸酶水解时可释放出磷、以及其他矿物元素而被动物吸收利用。

3.4 微生物发酵

利用微生物在豆粕中生长繁殖和新陈代谢,积累消化分解酶和中间代谢产物,分解和破坏抗营养因子,使豆粕中的一些成分改变,降低豆粕中有害因子含量,原来豆粕中的一些不能被消化吸收的寡糖可以被吸收利用。

3.5 作物育种方法

解决大豆及豆制品对动物生产影响的关键是要培育出专门化的品种。通过作物育种的方法选育出低含量或不含胰蛋白酶抑制剂和脂肪氧化酶等抗营养因子的大豆新品,进而提高大豆及豆粕的利用价值。

4 小结

豆粕在畜禽饲料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但豆粕中存在的多种抗营养因子降低了豆粕的营养价值。目前对抗营养因子的研究已经取得初步进展,尽管如此,许多深层次的问题还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

[1] 刘寅哲.膨化豆粕对禽类消化吸收的影响[J].粮油加工,2008,(7):99-100.

[2] 瞿明仁.饲料卫生与安全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90-91.

[3] 郑爱娟,郑树贵,杨桂芹.抗营养因子及其处理方法[J].饲料与添加剂,2002,(1):31-32.

猜你喜欢

水苏凝集素寡糖
设计优化微波辅助法提取草石蚕中水苏糖
水苏糖的研究现状
壳寡糖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HPLC法测定远志及其3种炮制品中3种寡糖酯
半乳糖凝集素-3与心力衰竭相关性
5%氨基寡糖素AS在番茄上的应用效果初探
微生物法转化菊糖生产果寡糖工艺优化
半乳糖凝集素-1在妇科恶性肿瘤中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脑脉利颗粒中芍药苷、益母草碱、黄芪甲苷及盐酸水苏碱含量测定
半乳糖凝集素-3在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