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饲料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危害与清除
2017-04-04吕超
吕超
(黑龙江省鹤岗市畜牧兽医局动物卫生监督所,黑龙江 鹤岗 154106)
畜禽饲料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危害与清除
吕超
(黑龙江省鹤岗市畜牧兽医局动物卫生监督所,黑龙江 鹤岗 154106)
饲草、饲料是畜禽赖以生存和生产产品的能量与养分来源,但其卫生与安全隐患也时刻影响着畜禽健康及养殖效益,同时还可能危及食品安全与生态环境。本文就饲料污染和抗营养因子的危害、影响饲料卫生与安全的主要因素,清除饲料毒物与扩大饲料资源3个方面进行阐述。
1 饲料污染和抗营养因子的危害
饲料污染危害畜禽健康和生产性能的发挥,畜禽摄入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饲料量若超过机体解毒能力(或超过饲料卫生与安全标准)或使用不当时,毒物即作用于机体组织或细胞,干扰和破坏正常生理生化过程,影响一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与代谢,损害动物健康甚至致死。饲料中毒具有暴发性特点,潜伏期短,较短时间内即可引起大量个体发病。
污染食物链,危员人类健康。饲料中有毒有害物质可蓄积和残留在畜禽体内或产品(如肉、乳)中,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的健康。有毒元素引起大量畜禽个体或群体发病,甚至死亡。抗生素等药物添加剂会残留在畜产品中;沙门氏菌、大肠杆菌、朊病毒等微生物污染饲料,不但引起畜禽肠道感染,还可能发生外毒素中毒,且往往污染畜产品,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世界粮农组织(FAO)最新的一份报告称:畜牧业生产加剧了世界最紧迫的环境问题,包括全球变暖、土地退化、空气和水污染及生物多样性丧失。饲料被污染了铅、砷、汞等及过量添加的铜、锌等,均以粪尿形式从动物体内排出,污染土壤、地表水、地下水。饲粮营养不平衡或某些营养物含量过高,也使某些养分不能被充分利用而随粪尿排出,污染环境;粪便中氮、磷对环境的污染是我国存在的较严重的问题。
2 影响饲料卫生与安全的主要因素
影响因素甚多,且复杂多变,主要是人为因素和非人为因素。非人为因素包括:自然因素,自然界存在的植物饲料,生长过程中可在植物体内形成某些有毒有害物质或其前体物质(包括各种毒物和抗营养因子);一些矿物质饲料并非纯品,或多或少含有一些有毒有害物质,特别是有毒元素;环境因素:一些有毒有害物质常可通过大气、水体、土壤而进入饲料作物体内,成为饲料的组成物质或夹带成分。人为因素:饲料生产的各个环节均可产生有毒有害物质,或将其带入饲料中。例如滥用饲料添加剂,饲料种植过程中施用农药未及时清除,饲料运输、加工、储藏过程中操作不当等,均可将有毒有害物质带入饲料。生物因素:饲料中存在各种有害微生物,其中一些致病微生物可使畜禽罹患各种疫病,另一些微生物则可导致饲料变质,产生多种毒素。
3 清除饲料毒物与扩大饲料资源
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饲料需求缺口将不断扩大。据专家预测:到2030年,我国粮食产量的50%将用作饲料。全国人口将增加到16亿,耕地面积反而会有所减少。据测算,2010—2020年能量饲料与蛋白质饲料的差额分别为4 300~8 300万t和2 400~4 800万t,饼粕类差额为2 560 t左右。解决我国饲料资源匮乏应主要通过提高饲料利用率、开辟非常规饲料资源和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及畜种养殖结构等途径实现,这一切都要求更加强化饲料卫生安全。
消除有毒有害因子,提高饲料利用率可采用相应脱毒和抗营养因子钝化技术,可提高现有含毒、含抗营养因子饲料原料(特别是蛋白质饲料)的营养价值和利用率。例如,清除大豆饼粕中抗胰蛋白因子,菜籽饼粕中的异硫氰酸酯、恶唑烷硫酮等,均能提高这些饼粕的利用率;使用外源酶技术可有效地提高饲料利用率。添加植酸酶可使禾本科饲料中磷的利用率提高40%,并减少排泄物中磷对环境的污染;大麦和小麦为基础的饲粮中添加β-葡聚糖酶和阿拉伯木聚糖酶,可使能量利用率提高10%~20%。
避害趋利,开辟非常规饲料资源。一些非常规饲料资源数量巨大,但因含某种或几种有毒有害物质或抗营养因子而不能当作饲料,或用量受限制。例如,木薯含有氰苷,皮革下脚料含大量有害元素铬,有害物质被消除后即可饲用。
防止加工、储藏、运输、饲喂过程中的生物性污染。这些过程中操作不当,会导致沙门氏菌感染型饲料中毒;细菌产生的毒素可引起细菌毒素型饲料中毒。霉菌及霉菌毒素污染饲料是我国最突出的饲料生物性污染,且呈现一定的区域特点。减少上述环节中的生物性污染,可显著降低饲料损失,提高饲料资源的可利用性。
正确维护环境,防止非生物性污染。工业废水、废气和废渣的排放,以及农药、化肥、兽药及饲料添加剂使用不当等,都严重地影响饲料的卫生与安全。对这类污染进行综合治理和清除,可有效减少饲料的非生物性污染。
S816
B
1001-0084(2017)04-0044-01
2017-03-26
吕超(1985-),男,黑龙江北安人,中级畜牧师,主要从事畜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