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朋友圈和工作圈混在了一起

2017-04-04南希·罗思巴德

商业评论 2017年3期
关键词:个人信息分组社交

南希·罗思巴德

史黛西是一位就职于非营利机构的年轻专业人士。一天,她的老板对她说:“嘿,你用Facebook吗?我发个邀请给你,加我好友!”史黛西很不情愿地接受了邀请,不过她赶在接受前,发疯似的翻看之前的发帖,删掉了所有参加聚会的照片,对工作的牢骚话也清除干净。自从接受了老板的加好友邀请之后,史黛西很长时间不再使用Facebook,直到换了工作。

史黛西面临的问题,很多人也都遇到过。工作与生活的边界如何管理,一直是个难题。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这个边界愈加模糊。个人分享是否该有个限度?你的政治观点、宗教信仰、去哪儿度假、旅伴是谁,这些都不介意让同事知道吗?你的信息披露是否会在你的工作环境中产生什么影响?

个人生活领域与职业领域的融合,既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公司同事之间分享个人信息有助于彼此找到共同点,增进同事关系,从而提高团队活力和工作效力。还有,如果你的个人生活分享让人觉得你符合团队文化,具备团队合作精神,那么你求职和晋升的机会也会大大增加。但是,个人生活分享得过多,或者某些类型个人信息的披露,也可能带来风险。当我们更新个人信息时,一般只想到5到10个目标受众,而忘了还有大量的隐形观众也看到了这项更新,这些隐形观众包括我们工作上的联系人。

管理好个人生活与职场生活之间的边界需要一定的技巧,谋定而后动很重要。作者建议采取以下三个步骤。

1.诊断自己当前的在线行为 作者将社交媒体策略分为四类——全开放型、受众分组型、内容管控型、定制型,每種类型都各有利弊。

全开放型。上文中提到的史黛西在老板要求加她好友前,一直遵循的是全开放型策略,职业领域和个人生活合在一起,发布的内容也不加控制。随意发表观点、表达感受,从不考虑看到的人是否会觉得不合适。这种策略的好处是其他人会认为此人更真诚,而坏处是完全开放透明容易冒犯一部分观众。

受众分组型。人们可以将个人好友与工作联系人做区分。比如,史黛西可以同时使用两个Facebook账户,一个只用于非常密切的朋友,另一个则对所有人开放。或者她可以调整隐私设置,部分发布内容就只分享给某些特定的朋友。

内容管控型。这种策略不需要花大量精力对受众进行分类管理,但要对发布内容仔细斟酌。

定制型。如果想要同时安抚好老板,又让自己的Facebook内容更新保持个性和活力,史黛西还可以选择定制策略,同时对受众和发布内容进行管理。

2.明确个人使用社交媒体的目的 在选择社交媒体策略时,需要考虑两个关键因素:首先是希望真实地表达自我,还是提升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更重要;其次,还要考虑是需要把自己的社交关系做区别处理,还是在网上混在一起。如果追求的是自由表达,可采用全开放策略或受众分组策略;如果追求的是给人留个好印象,则采用内容管控或定制策略。

3.评估社交媒体策略与职业环境的适配度 在某些工作环境中,比如硅谷的初创企业,或创意产业,人们普遍接受甚至希望员工分享个人信息。小公司的客户也会希望公司老板有一定的透明度。而在政府、军事部门、情报机构、医院等职业领域,不适合采取全开放策略。

虽然可以有多种方法来管理社交媒体上的受众群体和信息发布,但没有一个是完美无缺的。全开放策略最简单,但容易出纰漏;受众分组策略最安全,但会让人们无法充分享受社交媒体的益处;内容管控和定制策略最复杂,需要技巧和精力,但仍做不到万无一失。

猜你喜欢

个人信息分组社交
社交之城
如何保护劳动者的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保护进入“法时代”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警惕个人信息泄露
分组搭配
怎么分组
分组
个人信息保护等6项通信行业标准征求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