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财政管理机制创新的经济效应研究

2017-04-04孙兆强

中国经贸 2017年2期
关键词:经济效应财政管理制度创新

孙兆强

【摘 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机制改革的逐渐深化,对财政控制机制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文章经过对财政控制机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展开研究,对国内财政管理机制出现的问题进行论述,根据国内目前的供给侧系统性改革和地区经济进步不平衡的基本情况,觉得改革财政管理机制显得十分有必要。经过对财政管理机制所产生的可靠、发展经济内在价值与外部价值的研究,总结出财政方针的机制革新,协同配合宏观经济机制,增加综合管理水平,财政管理体制革新,在深化其机制创新的过程中,逐渐规范各级政府之间的联系,创建完善的法律规范机制,以保证财政管理制度的法制化发展,便于迎合新视角下经济的进步。

【关键词】财政管理;制度创新;经济效应

一、我国财政管理机制常见的不足

1.因为政府级别太多,造成政府之间的配合关系不清楚

目前,财政管理制度是政府与政府之间,国家和企事机构之间的财政配置,和各级政府财务职能的责任和分工,在此类财政生产中,出现纵向和横向的财政情况,由此无法避免的会出现交叉和重叠,无法有效、充分的使用财政资金。中国主要是以公有制为重点,多种所有制为支持协同发展的所有制体系,国家保存大量的国有资本与国有资产,在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均有分布,各自起到了不同的作用。和企事业机构在税利解缴等上出现资本关系,财政管理制度的完整性直接影响着财政财力的规范性。所以,财政管理体制的重点是分类政府之间的支出和收入,可是,当前中央和地区的支出职责仅仅进行了原则性的分类,无法明白、科学的体现出来,并且省、市、县、乡层别的政府财政支出职责分类更加含糊不清。因为地方经济发展不协调,地区差异也显得十分的明显,支出职责分类不科学所造成的直接结果便是收入划分情况,如地方收入分配的依据不充分等。财政管理制度不健全,省政府对市、县级的财力调整作用不到位,省级之下的纵向与横向财力不平衡情况非常明显,虽然各区域不同程度的调节与健全,可是依旧存在非常大的问题。中国是以流转税为重点税种的税制体系,区域政府缺乏主体税种,同时地域差异非常大,政府层级很多等客观原因所造成的划分不科学。财政是符合社会公共要求的政府活动,科学、有效地划分区域政府间的支出和收入,以保证国家可以依据公共要求的覆盖和受益范围来划分,防止产生“越位”、“缺位”的情况。

2.政府转移交易支持缺乏规范性,没有可行的监督控制

政府之间的转移交易机制是中央政府对区域所形成的,和地区各级政府财务力量的配置,来平衡各方财力情况,协调区域之间经济进步的一种财政协调机制,还是财政控制制度的一种重要过程。所以,财政管理水平的表现就势必会导致政府之间转移交易对协调中央和区域政府的标准问题,如针对设施的供应,中央政府给区域政府提供另外的财政费用,来提高地方政府的综合实力,科学处理公共设施,鼓励区域政府提供这类服务的热情;对区域政府的财政转移还可以有效促进国家宏观政策的实施,也能够促使一些特殊任务的完成;在各级财政制度下,地方经济进展不平衡,区域差异非常悬殊,造成国民经济发展不协调,转移交易机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这个问题,促使各地区经济的协同发展,现阶段,国内转移交易机制的整体设计比较科学,但是缺乏规范性,如特殊资金转移规模很大,覆盖面广,可是在实施的时候产生挤占、挪用的情况比较严重,转移交易机制缺少科学、有效的管束机制与效益考评制度。

二、目前财政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性

怎样协调地区经济发展,特别是强化中西部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政策是市场经济环境中宏观调控的重要方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是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的关键性政策,还是协调国家重大经济与政治问题等多方面关系的基础保证,鼓励发挥各区域间的经济优势,实现协调发展、长远发展、稳步发展。中国地区经济差异的关键原因在于因为资源禀赋情况,历史进程过程,市场发展水平与地区经济政策等原因导致的。实施分权制的财政控制机制,不仅能够提升地区的分配效率,还能够鼓励地区政府为减少公共服务费用与争夺私人利益而进行的竞争,有助于促进地区政府的机制变革与创新,最大程度的激发地区政府发展本地经济与社会价值的积极性,经过协调地区间的差异,能够加速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进程,如政府的财务转移交易机制等,有利于达到全国范围之内的服务能力均等化目的。

当前,国内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现象,主要体现在地区之间差异的不断增加趋势、行业同质化形势明显,因为地理差异与经济发展差异,出现各自的经济特征,各自优点,财政制度的建立应根据这些特点,互相协调的发展战略,利用比较优势,增加国民经济的总体效益,努力发展科学技术在资源集中地区的开发与利用,减少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的经济进步水平的差异,全面促进国内各地、各民族的协调发展和繁荣,有针对性的促进国民市场经济机制的完善和发展。改革财政管理制度,规范财政财力的配置和调节,平衡政府间财力,促进经济平衡发展。缩小地区间贫富差距,推进全国公共服务均等化,不仅是对公共服务的责任和目标,还是对财政管理制度的严峻考验,所以,创新财政管理制度,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促进经济持续、高效、稳定的进步,适应新视角下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我国财政管理机制创新的经济效应

财政方针的主体为中央政府与各级区域政府,这样决定了财政控制体制的主体,所以,标准的财政管理制度,对于政策作用的发挥与经济效应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财政方针的方式主要包括税收、决算、国债、采购性支出与转移交易等,相较于各种财政管理制度,规范健全的财政管理制度,不但可以有效推动财政政策的正常拟定与实施,同时可以降低实施阶段产生的财政资源的消耗,有效增强其经济效应。经济机制创新,是生产关系为促进生产力发展而逐渐做出的调节和优化,财政控制是上层建筑促进基础经济进步的重要生产方式,可以对经济的发展起到必要的内在效应,由财政政策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属于经济效应的重要表现。其一,自动可靠的财政政策,属于财政管理避免经济周期波动的重要表现。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自行调整并不用政府干预的活动,首先体现在个人所得税和累计税制的特点所产生的稳定功能。在经济衰弱萧条阶段,个人与企事业机构的利润所得降低,所以满足纳税的税基就随之降低,累进税率逐渐减少,税收也就随之下降,由于税收下降的幅度相比于个人与企业利润的减少幅度要大,税收就会出现一种阻力,便于防止个人消费与企业利润严重降低,进而防止经济的持续萧条。在经济昌盛阶段,它的作用原理刚好相反。其次,对于政府财政支出来说,在经济萧条时,支出提高,失业救济与各种福利支出提高,抑制消费的不断下降,以防止经济的持续萧条;在经济昌盛阶段,其作用于原理正好相反。其二,相继抉择的财政方针,是财政控制对经济干预的重要表现。伴随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相应的使用不同种类的反经济周期的设施,对经济实施干预。

参考文献:

[1]储德银,赵飞.财政分权、政府转移支付与农村贫困——基于预算内外和收支双重维度的门槛效应分析[J].财经研究,2013(09):4-18.

[2]姜晓萍,陈朝兵.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共同趋势与地区差异——基于国家和地方基本公共服务十二五规划的比较[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3(06):4-16.

[3]余斌,平新乔,张占斌,白永秀,李建伟,陈彦斌,王宏淼,米本家,刘刚,王佳宁,罗重谱.“十三五”期间的中国经济增长改革传媒发行人、编辑总监王佳宁对话九位经济学者[J].改革,2015(01):5-40.

[4]赵鹏.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效应研究的可贵探索与创新——《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效应研究:基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视角》评介[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2):174-176.

[5]庄芳,庄佳强,朱迎.我国財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定量效应——基于协整向量自回归的分析[J].金融研究,2014(12):71-85.

[6]郑瑞强,陈燕,张春美,饶盼.连片特困区财政扶贫资金配置效率测评与机制优化——以江西省罗霄山片区18个县(市、区)为分析样本[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5):63-69+145.

[7]郑浩生,李东坤.省以下分权改革促进地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吗?——来自四川省“扩权强县”改革的经验证据[J].公共管理学报,2016(04):42-52+153-154.

猜你喜欢

经济效应财政管理制度创新
优化乡镇财政管理促进乡镇经济发展
财政管理困境与路径探析
论会计的经济效应
我国体育产业经济效应分析
中国超高层建筑发展及经济效应分析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乡镇财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
电子政务: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