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源异流 各显千秋
2017-04-04孙宁宁
作为汉字文化圈的中心国,我国古代文化大量输出至东亚诸国,成为其建构自身文化的重要来源,音乐也不例外。时至今日,许多日本传统音乐都可在我国古代音乐文化中觅得踪迹,如雅乐、筝曲等。在这众多的同源音乐事象中,有一种乐器的足迹贯穿中国、日本冲绳和日本本土三地,在每地都展现出不同的风姿,那就是三弦。我国的三弦传至冲绳名曰三线,再至日本本土变身三味线,在三地皆传承至今。它们同宗同源,但样貌不一,特点各异,其变化过程可视为不同地域文化的生动印记。笔者将从这三种乐器的形制、演奏方式和应用体裁等方面作一比较,对这文化印记的镌刻过程一探究竟。
一、历史渊源简述
我国的三弦究竟何时何地如何而生,学术界在这一问题上热议颇多。当前较为普遍的说法有如《中国音乐史图鉴》中“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弹拨乐器三弦,一般多认为它源于秦汉时期的弦鼗,但三弦之名始见于唐代(唐·崔令钦《教坊记》),其形制没有详细记述”,以及《中国乐器图鉴》中“一般多认为由秦代(前246-前207)的‘弦鼗(在有柄的鼗鼓上系弦弹奏)演变而来。唐代崔令钦《教坊记》中有三弦之名:‘平人女以容色选入内者,教习琵琶、三线、箜篌、筝等者,谓之绉弹家。但其形制不详”等较为模糊的;亦有如《中国百科大辞典》第六卷中“三弦:拨奏弦鸣乐器。中国拨弦乐器。用于戏曲、曲艺音乐的伴奏。属秦琵琶类演化的乐器。‘三弦一词见于明代……”等较为肯定的。笔者经过多方考证认为,三弦至少在宋代便开枝散叶于中华大地,并且在不同时代受到骠国乐、渤海乐以及胡乐器的影响,最终形成较为稳定的形制传承至今。
三弦不仅在我国繁衍生长,还流传到日本冲绳,演化为冲绳特色乐器三线。关于三弦是何时何地经何人之手传入冲绳这一问题,多位学者曾予论及。其中,王耀华先生《三弦艺术论——日本冲绳三线及其音乐》(1991)详细梳理了与冲绳三线相关的历史资料,在此基础上,笔者归纳了两类观点。一为主流观点,认为14世纪末期,闽人三十六姓将三弦传至日本①。二为其他观点,如“14世纪中期说”“15世纪说”“15世纪后半至16世纪前半说”等等。笔者认为,目前的各方观点都摆脱不了“推论”性质,只能得出三弦早于16世纪上半叶传入冲绳的结论。②
那么,日本三味线又是因怎样的契机而诞生的呢?在日本,自江户时代起有很多文献提到过三味线的起源问题,明治以后,一些学者对这些文献进行了整理和考证,逐渐达成了学界的普遍观点,即三味线是永禄年间(1558-1570)从琉球经由堺市传入日本本土,由盲人法师改造后得以定型的。畠山箕山在《色道大鏡》(1678)卷七“玩器部”中写道:三味线之起,是于永禄年间传自琉球国,当时有器物张蛇皮,二弦,由泉州堺的盲人琵琶法师中小路取用之……获灵梦赐予新阶,大中小三根弦足矣,故添第三弦弹之,奏出美音无限,由此得名三味线。(笔者译)除此之外,《大幤》(1685)和《松之叶》(1703)对三味线起源的记载也与之颇为相似。只有《丝竹初心集》下卷“三味线之事”(1664)等少数史料支持文禄年间传入说,在此不表。
可见,从历史渊源来看,我国的三弦是冲绳三线、日本本土三味线的前身,它们一脉相承,又各具特色,在各自地区的音乐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二、形制比较
我国三弦又名弦子,弹拨乐器。音箱木质,扁平近椭圆形,两面蒙皮,俗称“鼓头”。以琴杆为指板,无品,张三条弦,按四、五度关系定弦。常见的三弦有大小两种:小三弦,又名曲弦,长约95厘米,盛行江南,多用于昆曲、弹词的伴奏及器乐合奏;大三弦又名书弦,长约122厘米,用于北方大鼓书、单弦的伴奏乐队中,现也用于独奏和歌舞的伴奏。③三弦由琴杆、音箱、琴轴、琴弦、琴码等部位组成。琴杆用樟木、楠木、楸木或沙榆制成半圆形柱状体,平的正面贴平滑的红木、紫檀、乌木或花梨木指板。琴头多为铲形,上嵌骨花或雕饰,中间设弦槽。音箱又称琴鼓,一般用红木、紫檀木制作,鼓框椭圆形,两面蒙蟒皮,呈扁平状,上置码子,张三根弦。从粗到细分别为老弦、中弦、子弦。
2.冲绳三线
如上文所述,冲绳三线被认为是在中国三弦与日本本土三味线之间起到了承转作用的乐器。三线全长比中国三弦略短,约75-80厘米,用指拨拨奏。琴杆用黑檀、紫檀等为原料,其中以又硬又重的黑檀木为最优。琴杆的原料最好是自然干燥五年以上的原木,根据工匠对音色不同的追求选取不同硬度的木料。琴鼓的鼓框以罗汉松等木料为主,高级品也会用到黑檀等。琴鼓是对音色有着重要影响的部位,三线的琴鼓主体张蛇皮,与中国三弦一致,目前主要用养殖蟒皮替代天然蛇皮使用。三线的三根弦由粗到细称为“男弦”“中弦”“女弦”,传统上多使用蚕丝弦,但由于丝弦音量小、音韵短,现在多用白色的涤纶或尼龙制弦。琴码一般使用竹子或牛骨制成,没有特别的规定。
冲绳三线与中国三弦的一大区别是用较大的指拨拨奏。指拨以水牛角为最佳材质,形状为底宽头窄,略为弯曲,套在右手食指上使用。
3.日本本土三味线
三味线如三弦一样,可分为琴头、琴杆和琴鼓三大部分。从最上端的琴头(“虾尾”)到最下端的“中子尖”是贯通一体的,但不必用一块整木制成,很多情况下,可分解成几部分插接起来。琴杆的材料主要有红木和紫檀等,全长约97厘米,粗细则因不同的乐种和流派而异。琴杆与琴鼓相连接的部位称为“鸠胸”,琴杆下端插入并穿过琴鼓,露出称为“中子尖”的末端部分,琴杆上部则经过“乳袋”连至“上琴码”。高级品的琴鼓用猫皮制成,练习用琴通常用犬皮代替。上琴码由金属或象牙制成,两根高音弦(二弦、三弦)安在其上,最低弦(一弦)安在其外。这种结构与乳袋表面的凹凸构造相作用,演奏时会产生三味线独特的“触音”效果。第一弦被拨奏时,会直接与琴杆相接触,与第一弦所发出的音高发生共鸣的第二弦或第三弦因振动碰触到乳袋上的“触音之山”,发出其他音高,与第一弦的音高碰撞结合,发出嗡嗡的声音。这种特性声音称为触音。三味线的演奏方式与三弦、三线截然不同,用较大型的拨子弹奏(根据各个流派及应用体裁的不同,拨子大小、材质各异)。④
三、演奏方式比较
1.中国三弦
我国的北方大三弦也好南方小三弦也罢,通常都是坐姿弹奏,但据曲种或个人习惯的不同,可采用叠腿式或平腿式。一般将琴鼓放置在右腿,左手在琴杆上按弦取音,右手拨奏。右手的拇指、食指可佩戴义甲,义甲材质一般为兽骨、玳瑁等,薄而有韧性,也有少数演奏者习惯用自己的指甲弹奏。右手演奏技法有弹、挑、双弹、双挑、撮、扫、分等,左手演奏技法有带、打、荡、上滑、下滑、上捋、下捋、泛音等。记谱方面,清代的《弦索备考》是除古琴谱外,目前发现的最早有完整乐谱记载的弦乐文字谱(工尺谱),其中包含三弦乐谱。然而随着西方音乐的传入,我国传统音乐的记谱体系发生了深刻改变,当前通用的三弦乐谱以简谱和五线谱最为常见。
2.冲绳三线
冲绳三线较中国三弦小巧许多,可以采取站姿、坐姿、正座(跪坐)等多种姿势,琴鼓同样放置在右侧,用右手戴指拨拨奏。在冲绳,拨奏较多为从上向下拨,而在奄美群岛,则从下向上拨奏的情况更为多见。三线乐谱是俗称为“工工四”的纵向文字谱,标记了音位、节奏和奏法。
3.日本三味線
演奏三味线时通常采用正座(跪坐)姿势,把琴鼓安放在右腿上。琴杆沿左肩方向倾斜,用左手指尖在指板上按弦。右臂搭在琴鼓上,右手奏法有拨奏、挑奏等,左手奏法有拨弦、打弦、滑奏等。
经过改造后的三味线并没有像三弦那样直接用指甲或义甲弹奏,也没有像三线那样使用牛角指拨,而是借用了日本琵琶的琴拨⑧。故此,三味线的奏法特色更多集中于单音和短促音型集群的处理,基本奏法有“弹、挑、拨、打、滑”等。三味线的乐谱有数字谱、文字谱多种,其中较为常见的地歌三味线采用竖版数字谱,指位、奏法、节奏都在谱面上体现,与三线乐谱异曲同工。
四、应用体裁比较
1.中国三弦
我国三弦应用体裁相当广泛,如北方的说唱音乐、南方的弹词、江南丝竹、广东音乐、昆曲、越剧等曲种剧种均由三弦作主奏或伴奏乐器,在西南少数民族如拉祜族、傈僳族、彝族、白族、佤族等民族中,三弦都是其传统乐器并扮演着重要角色。总体而言,其主要应用体裁可分为曲艺、戏曲和少数民族传统音乐。随着我国民族管弦乐队的兴起,三弦与琵琶柳琴等其他弹拨类乐器一样,被纳入到民乐队的一般编制之中,也有作曲家专门为其创作三弦协奏曲等乐队作品。
2.冲绳三线
冲绳三线已然是冲绳文化的一大象征。历史上,三线作为宫廷乐舞的主奏乐器在琉球传统音乐当中占有突出地位。此外,它也经常被用作乡土民谣的伴奏乐器,多由男性演奏。当前,三线的应用则更为广泛,不管是传统音乐、乡土民谣还是流行音乐都有它的身影。随着近代以来冲绳的移民逐渐走向世界各地,三线文化也随之流向冲绳以外的广大地区。20世纪30年代、70年代及90年代分别兴起了冲绳三线的文化热潮,为我国年轻人所熟知的由The Boom乐队演绎的《岛呗》便是90年代冲绳三线音乐流行化、摇滚化的典型代表。
3.日本本土三味线
三味线改造完成后,迅速在日本本土生根发芽,遍地开花。三味线音乐体系庞杂,从演出场合来看,可分为剧场音乐和宴席音乐;从声部配比来看,可分为器乐音乐和声乐音乐;从歌唱比重来看,可分为演唱音乐和说唱音乐等。平野健次先生曾在文章中说道,“现存的多种多样的三味线音乐,一概用统一的角度分类几乎是不可能的”。⑩当前最为大众所知的三味线音乐体裁可大致分为室内乐合奏性质的“地歌筝曲”、传统木偶剧主奏音乐“净琉璃”、传统戏剧歌舞伎音乐“长呗”、各类民谣小调以及流行音乐等。
三弦、三线和三味线一脉相承,在不同的土壤生根发芽,演绎出一幅幅姿态各异的美妙画卷。从形制和材质来看,冲绳三线与我国三弦的亲缘性更强,皆用蛇皮或蟒皮,音色较为接近,三味线独用猫皮,琴杆构造可致发出触音这一特性音响;从奏法来看,沿传承顺序,演奏介质越来越大(指甲-指套-拨子),由此导致奏法、音色的不同越趋明显;从应用体裁来看,曲艺、戏曲、民谣等体裁皆有涉及,然而与冲绳三线和日本本土三味线相比较,我国三弦并没有在流行音乐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在青年一代的普及度较低。
值得注意的是,后两者在当地音乐文化中扮演着主干乐器的角色,如三线为冲绳的文化象征,三味线是七成日本传统音乐的主奏乐器,而我国三弦虽然在曲艺和戏曲音乐中举足轻重,但在青年一代的普及率和影响力却远弱于古筝、琵琶、古琴等弹拨乐器。这种文化现象既与三弦独特的音色和历史传承状况有关,也体现出了不同民族审美特征的差异。其中深意,值得专家学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
注释:
①日本音乐大事典.东京:平凡社,1989:298.
②孙宁宁.中国三弦与日本三味线的历史渊源探究.戏剧之家,2016(12):59,85.
③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332.
④孙宁宁.异域花开别样红—日本三味线音乐巡览.乐器,2010(5).
⑤图片来源:谈龙建.三弦自学入门与提高.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⑥图片来源:前川守贤唱片封面。
⑦日本音乐大事典.东京:平凡社,1989:303.
⑧小呗三味线例外,出于追求速度和别样音色等原因,直接用指甲弹奏。
⑨日本“当道友乐会”传谱。
⑩[日]平野健次.日本的三味线及其系谱.季刊邦乐(2),197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