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罗斯托模型视野下中国与中亚五国经贸合作路径探索

2017-04-04严雨姗

中国经贸 2017年2期

【摘 要】务实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必须正视中亚五国所处发展阶段。根据罗斯托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中亚五国尚处于“传统社会”至“起飞前准备”阶段,这是双边经贸合作层次偏低、规模有限的重要原因。实现“传统社会”向“起飞前准备”的阶段跨越,有三大核心任务:第一产业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发展、经济社会体制改革。中国协助中亚五国实现阶段跨越,既具独到优势,亦为互利双赢。通过矿产资源绿色开发、现代农业基地示范、加工制造园区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产品与服务业的援助与合作,实现资本积累、收入提升、生活改善、社会进步,形成示范效应以促进其自主的经济社会体制改革,是中国拓展与中亚五国经贸合作的务实路径。

【关键词】“一带一路”;中国与中亚五国;经贸合作路径

一、导言

丝绸之路承接欧亚非大陆,象征着交流与合作。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向中亚五国提供了一部分无偿援助或优惠贷款,并且加强了中国与中亚五国在经贸、安全等领域的合作。进入21世纪后,尤其是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极大地促进了双方在基础设施、能源以及大中型项目等领域的合作。中亚五国和我国有着密切贸易往来,对于新时期的丝绸之路的建设有着更加举足轻重的作用。2013年11月,“一带一路”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二、中国与中亚五国经贸合作水平偏低的原因

1.中国对中亚五国的投资分析

从中国对中亚国家直接投资流量来,(见表4-1),2011—2012年中国对中亚国家直接投资流量总额呈跳跃式上升,2012年突破30亿美元,达到一个历史高点,2013—2014年渐趋平稳,2014年略有下滑。而在2013年之前,作为中国直接投资流量在中亚五国中占比最高的哈萨克斯坦,因为受到世界油气价格的大跌,哈萨克斯坦的经济增长放缓,所以在2014年中国对哈萨克斯坦的直接投资流量下跌为负值。

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直接投资流量保持较为稳定,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直接投资流量与前3年相比,获得较大的提升,两者总和占中国对中亚国家直接流量的68.24%。乌兹别克斯坦拥有较为健全的工业体系,保持着稳健增长。而土库曼斯坦则呈现出与国家经济增长相同的趋势而稳定增长。

从中国对中亚国家直接投资存量来看,其增长速度在2011—2014年间也保持较快增长。而2013年与2011年相比,直接投资存量达到88.93亿美元。中国对哈萨克斯坦直接投资存量在中亚国家中占比最大,远远高于中亚其他四国比重,始终保持在70%以上,且增长速度保持较快。其次是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2014年二者占中国对中亚国家直接投资存量的比例分别是9.85%和7.29%,位列第二、三位。

数据来源: 2011—201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13—2014年数据来自商务部《对外投资合作国别指南》

注释: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也即当期对外直接投资净额,等于报告期境外企业新增股本加上当期利润再投资,加上境内投资者对境外企业提供的贷款,减去当期境外企业对境内投资者的反向投资。

从中国对中亚五国直接投资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比重来看,2011—2014年,这4年中,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分别为4247.8亿美元,5319.4亿美元,6604.8亿美元和8826.4亿美元。但中亚五国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中的比重只有0.95%,1.47%,1.35%,和1.13%。比重偏低,始终在1%左右徘徊,说明中国在中亚五国扩大直接投资方面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双边贸易发展历程

自1992年中国与中亚五国建交以来,双边贸易发展经历了大致4个阶段:

1992—1996年,贸易起步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得到发展,中国与中亚五国之间双方开始了初步的贸易往来,贸易额是4.6亿美元。

1997年—2000年,稳步提升阶段:双边贸易首次突破10亿美元;而从贸易结构上看,在这一期间,受制于中亚五国,在经济恢复,国内购买力有限的情况下,中国一直处于贸易逆差地位;

2000—2008年,快速增长阶段:新世纪开始,伴随着上海合作组织等地区性组织的建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双方的贸易总额呈现出快速提升。在2008年,贸易额达到308.2億美元。而伴随着中国的轻工业产品大量出口中亚五国,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处于顺差的阶段;

2009—2013年,转型调整阶段:双方贸易因为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以及欧债危机的大背景下,增速放缓。一方面,中国逐渐成长为“世界制造工厂”,而中亚五国因为历史因素,工业体系不完善,整体制造能力较低,中国向中亚五国出口大量的轻工业产品,同时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占比也开始大幅度提升;另一方面,地处有着“小波斯湾”称誉的中亚五国,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丰富,并且自古以来农业畜牧业发达。在这一阶段,中亚五国对于中国的出口商品仍然以原材料商品为主,但已经基本整体上实现贸易的顺差情况。在传统贸易方式下,中国与中亚五国经贸合作发展空间有限,必须转型发展。

3.经贸合作水平偏低原因分析

(1)中亚五国经济发展阶段的限制

1960 年,美国经济学家华尔特·惠特曼·罗斯托(Walt Whitman Rostow)从经济史角度,根据工业发展状况,把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分为5个阶段,后又引伸为6个阶段经济发展,依次是传统社会阶段、起飞前准备阶段、起飞阶段、走向成熟阶段、大众消费阶段和超越大众消费阶段。

处于传统社会阶段的国家生产能力有限,技术落后,经济围绕生存展开的,通常是封闭或者孤立的经济。在起飞前的准备阶段,国家往往通过经济体制改革,通过现代化来增强国力,希望能从贫穷跨越到繁荣的准备阶段。第一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往往是主导产业,发展的关键难题在于获得必要的资金。中亚五国尚处于“传统社会”至“起飞前准备”阶段,这是双边经贸合作层次偏低、规模有限的重要原因。

(2)中国和中亚五国的贸易结构限制

2013年,哈萨克斯坦对中国的出口总额占其出口总额的17.4%,从中国的进口占进口总额的16.8%,和中国的贸易总额占外贸总额的17.2%,对于中国的出口商品主要集中在矿产品等依托能源制品以及传统的农牧产品,例如小麦等;而中国对于哈萨克斯坦的出口商品种类丰富,但依旧是轻工业生活用品为主。

乌兹别克斯坦在中亚五国中经济实力仅次于哈萨克斯坦。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占据着乌兹别克斯坦对中国的出口总额的半壁江山;之后便是棉花的贸易,占比达到34.42%;而中国对于乌兹别克斯坦的贸易中,中国依旧是以轻工品、生活用品为主。

吉尔吉斯斯坦的经济实力在中亚五国中处于第四位,工业基础薄弱,加工制造能力落后,但电力行业(风力发电)、畜牧业、采矿业较为发达。并且一直以来中国对于塔吉克斯坦的贸易顺差明显。而依据中国对于吉尔吉斯斯坦主要出口的商品情况,中国主要以机电、音像设备、鞋帽等生活用品以及石料、陶瓷、玻璃等建筑用品为主。

塔吉克斯坦在中亚五国中,经济水平最低,双方在贸易往来方面,塔吉克斯坦主要向中国输出矿产以及农业制品(棉花、生皮及皮革、植物制品占比15%),而中国对于塔吉克斯坦的对外贸易种类主要为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等生活用品为主。

土库曼斯坦矿产资源丰富,天然气探明储量17.5万亿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气的9.4%,世界排名第四。而这反映在双方的贸易结构上,2013年中国从土库曼斯坦进口天然气总额为87.92亿美元,占双方贸易总额的87.65%;中国从土库曼斯坦第二大进口的商品棉花的价值仅为0.34亿美元,占比不到1%;而中国向土库曼斯坦主要出口商品依旧集中在机电、音像设备等附加值较高的生活用品上。

4.阶段跨越的核心任务

(1)第一产业发展

中亚五国地处亚欧大陆腹地,是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区,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和养分积累。虽然中亚五国重视农业的程度在逐渐提高,但受经济转型和各国重点发展矿产资源开采等重工业以及第三产业等经济发展战略的影响,造成了农业投入机制的不健全,中亚五国普遍存在农业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加上农业生产技术相对落后,阻碍了第一产业的发展。部分国家的农业发展要依靠国际组织的救济援助。

(2)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发展

中亚五国独立后,工业严重落后于其他国家,大部分消费品依赖于进口,因此中国向中亚五国主要出口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

近年来,随着中亚五国经济增长、工业化水平提升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加速,各国对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需求量增长迅速。尽管如此,劳动密集型产品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3)经济社会体制改革

近年来,中国对中亚五国的投资贸易发展较快,但是由于受体制影响,中亚五国的政治风险仍比较高。在中亚五国的政治制度下,总统权力过大,具有一定的政治风险。因此,虽然目前中亚五国基本保持稳定,仍将面临一定的风险,可能存在极端势力和社会矛盾。在这样的局面下,中国对中亚五国的投资仍会面临较大的风险,影响投资的进一步扩大。

三、中国协助中亚五国实现阶段跨越的独到优势

1.日益紧密的能源合作

从《BP世界能源統计年鉴(2015)》可见中亚五国的矿产资源丰富,例如2014年哈萨克斯坦石油储量位居世界第12位;土库曼斯坦已经探明的天然气储量为17.5万亿立方米,位居世界第四位等。但受限于中亚地区地形等自然条件,五国的开采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比如哈萨克斯坦的天然气开采仅为第29位;土库曼斯坦每年623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开采量仅排在世界的第十三位;而塔吉克斯坦以及吉尔吉斯斯坦甚至无法实现油气的自给。

中亚五国在矿产资源方面比较有优势。但由于中亚五国所处发展阶段偏低,美日欧很难与其进行有效合作。中国与中亚五国经济互补,中国的农业科技、工业化水平可以为中亚五国提供适用技术。

另一方面,中国虽然矿产资源丰富,总量庞大,但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的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一直基数庞大的人口数量,中国经济的发展对于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稀有金属等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而能源缺口也逐步增大。

因此,互补的能源结构促成了双方在能源项目上的合作,例如在和哈萨克斯坦的合作中,截至2014年末,哈萨克斯坦的直接投资量是75.4亿美元。中国在哈萨克斯坦注册各类的企业在2945家,其中大型企业为35家、中型企业56家、小型企业家2854家,主要集中在油气、石化等行业。同时一系列大型经济技术合作项目也取得了积极进展,如中哈原油管道和中哈天然气管道扩建、中哈天然气管道等与能源投资相关的大型经济技术合作项目取得了积极进展。

2.基础设施合作建设的加深

到2013年,中亚五国的运输体系已经初具规模,公路和铁路运输方式是中国与中亚五国商品的主要运输方式,尤其是铁路对于大宗能源的运输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中国与中亚五国的铁路运输存在便利程度低、运输效率差的问题。以第二欧亚大陆桥为例,双方轨道的标准不一(中国采用国际的窄轨、而中亚五国采用宽轨),铁路变装频繁,降低运输压力。同时,因为各国之间的法律存在差异,尤其是中亚五国的法律体系建设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导致审批手续复杂等问题,制约着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发展。

自“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实行以来,国家发挥内蒙古联通俄蒙的区位优势,完善黑龙江对俄铁路通道和区域铁路网,推进构建北京-莫斯科欧亚高速运输走廊;德黑兰至马什哈德高铁、蒙内铁路等大型运输道路的建设以及在航空运输、口岸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志着运输体系的逐步升级,对于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发展提供更宽阔的基础。

四、中国拓展与中亚五国经贸合作的务实路径

1.矿产资源绿色开发

中亚五国油气资源丰富,2014年哈萨克斯坦石油储量位居世界第12位;土库曼斯坦已经探明的天然气位居世界第四位;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储量在63亿吨,位列世界第九位;乌兹别克斯坦的矿产资源丰;吉尔吉斯斯坦的金、煤炭、银、锑以及稀有金属储量庞大,其中锑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三位。

发挥中国在金属矿产资源高效绿色开发方面的经验,和中亚五国合作开发,大力推进矿产资源节约集约与综合利用,提高矿产资源产出率,并且进行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土地复垦。

2.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中亚五国土地资源丰富,在棉花等农产品领域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中国和中亚各国应加强在农业方面的合作,良好培育的作物品种互相交换,引进优良品种,进行推广,设立师示范基地,促进两国农业发展。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以高标准、高水平建设一批融合农业和技术与经营主体一体化现代农业的培育示范基地,展示优良科技成果,推广现代农业装备推广,从而引领中亚五国的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3.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稳步推进,新亚欧大陆桥畅通无阻,中欧班列运营渐入佳境,中国同中亚国家互联互通格局已初具规模。未来,将同中亚国家一道,加快推进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中吉乌铁路等重点合作项目。同时,双方致力于实现技术和标准对接,建立高效、便利的通关机制,不断提高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

4.加工制造园区发展

“走出去”,不仅是产品、企业的出口,也要从根本上的,园区“走出去”,通过资本走出去、人才走出去、管理走出去、平台走出去。2015年,中国已经建立了118个经贸合作区,分布在 50个不同的国家。合作推动中国和中亚五国加工制造园区发展,便利信息技术交流,发挥技术溢出效应影响、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方面的特殊优势。

5.公共产品与服务业的援助与合作

伴随着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开展本币跨境合作,以及加入人民币加入“货币篮子”,中国与中亚五国在互设金融机构、金融监管合作及项目融资等方面取得了进展,降低双方在贸易中的交易成本。

2013年10月,在中国的倡导下建设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在2015年6月正式成立,注册资本为1000亿美元,为包括中亚国家在内的亚太地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援助;2014年12月,中国发起的注册资本为615亿元的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合作等提供融资服务。

6.促進经济社会体制改革

通过资本积累、收入提升、生活改善、社会进步,形成示范效应以促进其自主的经济社会体制改革,是中国拓展与中亚五国经贸合作的务实路径。

中国和中亚五国资源禀赋各异,经济互补性较强,彼此合作潜力和空间很大,尽管目前双边经贸合作层次偏低、规模有限,但中国协助中亚五国实现阶段跨越,既能与中亚五国实现优势互补,又能拓展两国贸易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实现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5] 商务部《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 指南:吉尔吉斯斯坦 ( 2015年版)》.

[6] 李豫新,朱新鑫. 农业“走出去”背景下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业合作前景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 2010(09).

[7] 杜修立,王维国. 中国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及其变迁:1980—2003[J]. 经济研究. 2007(07) .

[8] 陈俭,布娲鹣·阿布拉,陈彤. 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模式研究[J]. 国际贸易问题. 2014(04).

[9] 樊纲,关志雄,姚枝仲. 国际贸易结构分析:贸易品的技术分布[J]. 经济研究. 2006(08) [7].

[10] 李婷,李豫新. 中国与中亚5国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 2011(01).

[11] 马斌,陈瑛. 新形势下中国与中亚的能源合作——以中国对哈萨克斯坦的投资为例[J]. 国际经济合作. 2014(08) .

[12] 康振. 中国企业对中亚五国直接投资问题研究[D]. 东北财经大学 2011.

[13] 李悦,杨殿中. 中国对中亚五国直接投资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 经济研究参考.2014.

作者简介:

严雨姗(1996—),女,本科,籍贯:南京,专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方向:国际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