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学视域下的当代曲艺观众审美需求探析

2017-04-04贾振鑫

曲艺 2017年2期
关键词:曲艺广场艺术

贾振鑫

文化学视域下,文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进步的。按照文化结构三层次的理论,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曲艺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创造了人,或者说人的言行也受到了文化环境的影响。在文化系统中,物质文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制约着制度文化以及包括曲艺在内的精神文化。如此,不仅曲艺创作、表演受制于文化环境,曲艺观众也因各个时期文化环境的不同呈现出审美需求的差异。

曲艺观众之于曲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既是欣赏者,也是审美价值和艺术功能的实现者,更是经济价值的兑现者。拥有观众的曲艺,就意味着社会的高关注度和广泛影响力的存在,利于推动文本、表演的创作生产,促进曲艺生态的健康;如果,曲艺失去了观众的如影相随,被送进了博物馆或者束之高阁,则意味着曲艺生态的崩溃,曲艺系统的瓦解。

一、当代曲艺观众的构成及文化环境特征

曲艺观众,是既有休闲时间又有文化艺术需求的有闲一族,受经济、政治、文化因素的影响,在不同历史时期,他们的文化环境也有着不同的特点。

在农耕文明时代,上至皇亲贵族、文武百官,下至贩夫走卒、黎民百姓都可以成为有闲一族。那时,虽然生产力较为低下,但是自给自足的经济方式决定了人们不必受八小时工作制的限制,可以随时走进书场,驻留街边成为曲艺观众。特别是农闲时节的农民,不用再忙于手里的活计,可以随时成为乡村曲艺艺人的听客。当时的社会制度存在依靠剥削而生存的官僚、地主、商人以及具有一定家产、能够实现自给自足的小生产者们,他们对精神生活有一定的要求,因此成为当时曲艺的主要观众。那时生活节奏较慢,交通只能依靠车、船、牛、马等原始工具,没有如今赶飞机、高铁一样的匆匆忙忙,信息交流极不方便,通常需要人的亲力亲为才能完成。慢节奏的生活方式,使得一些出门办货的商人或是游学、走亲访友的老百姓在外游历滞留的时间就要有数日、数月之久,长久的时间需要适当的方式消遣,曲艺成为当时重要的选择。

当今正处于大机器生产的工业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感性生活与理性生活脱节,对物质的追求欲望超过一切,休闲时间被大量挤占,倒是有大把的碎片时间可以利用。高速发展的现代传媒技术,应用便捷,使得人们不再愿意走进剧场、影院,在此背景下便催生了電视控、网络控、手机控等文化现象。特别是,现阶段我国处于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人们的思想意识、行为意识、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存在不确定因素。外来的新生事物,仍然充斥着人们的视野,民族文化自尊心的确立也处于反复的过程。这些时代元素,对包括曲艺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有着很大的影响。

作为现代曲艺观众的构成,农民已经没有了农忙、农闲的区别。他们秉承“一切向钱看”的准则。一是利用农闲在就近企业打零工,二是自己开办养殖业、畜牧业或是从事手工技艺充实家用,三是一部分青壮年进城打工,为崭新的生活打拼。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初下商海创业打拼的年轻人和一部分企业员工,还在为房、车等“一动不动”的事情奔忙着,没有从衣食住行的物质生活需求中解放出来,尚且还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艺术欣赏这种精神需求方面。这部分人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是将来中产阶层的潜在部分,也是曲艺潜在的最大观众群,需要加以引导。他们的精神世界相对贫瘠,大部分人找不到社会的位置感、归属感,仅有的八小时以外的休闲时间,多是通过情感宣泄的娱乐方式来缓解紧张的情绪,掩盖内心的迷茫。自娱自乐的方式、以及广播曲艺、电视曲艺、网络曲艺等是他们的选择对象,具有喜剧元素的曲种特别适应这部分人。这种文化需求应该得到重视。农村中留守人员以老、幼、妇为主,这部分人有可能成为休闲一族,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文化惠民项目、志愿文艺服务需要照顾的对象,因为他们文化生活相对贫乏,只是依靠广播电视、网络的文化供给,缺乏观看高水平舞台演出的机会。

体制内的公务员、事业单位的人员,生活相对比较稳定,基本是旱涝保丰收,房车问题基本解决,对生活质量有较高要求,有机会有能力接触更多的文化资源,获得信息的渠道广泛,他们大部分人都有可能成为曲艺观众。积累了一定财富的经商人员,创业进入平稳发展期,是休闲一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业务洽谈、人际交往中有着客观的休闲行为,曲艺也应该成为他们的选择之一。但是,这部分人艺术欣赏的精品意识较强,曲艺要具有竞争意识,争取获得这部分人的关注,从曲艺的创作方向,节目内容、编排方式上取得与他们审美需求的同步。

目前,最大的休闲群体是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年群体和退休人员组成的老年群体。由于我国的教育体制的根本现象是大学严进宽出,很多年轻人走入大学校园已经经历了十二年的寒窗苦读,进入大学后的绝大部分人都有如释重负、松一口气的感觉。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又是吃穿不愁,经济保障到位,势必会有精神上的文化需求,但是大空没有小空不断的现实导致旅游等需要较长时间的消遣并不适合他们,于是谈恋爱、看电影、听相声就成为了他们的选择,看看影院里的消费群体、相声场子里的年轻面孔,就不难理解“得青年人者得天下”的道理。因为,观众的薪火相传是曲艺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力量,争取到青年观众等于种下了曲艺的种子,有着生根、发芽,乃至长成参天大树的可能。但是这部分人也有着求新、求奇、求变的心态,必须要有合适的策略加以应对。老年人的休闲群体就不同了,他们虽有大把时间,但是过惯了节省的生活,再就是特别顾惜自己的健康,有了时间、经济的双重保障则会出去见世面,于是表现为喜欢攒钱、锻炼、买保健品或旅游。他们中不少人即使进入剧场也是选最便宜的座位,不花钱少花钱是他们的重要选项。当然,这是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现象,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们中的不少人具有曲艺情结,是曲艺的忠实观众,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来临,这个群体会越来越大。曲艺应该根据这部分人的需求,创作、编排适合他们的曲艺节目,通过各种媒体的传播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

要强调的是,现在是知识大爆炸的信息时代,各种休闲娱乐方式五花八门,层出不穷,曲艺和各个艺术形式之间依然构成竞争发展的关系。如果说获得受众就意味着这门艺术的发展,现在可谓是不争不立的。因为休闲群体就在那里,他们的艺术选择各有不同,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爱好,哪种艺术形式能把人们的这种“爱好”争取过来,其受众面就会扩大,从而促进这门艺术的发展,反之亦然。在此背景下,现在传媒追求关注的大多数,以实现点击率、收视率带来的利益最大化,这一切都昭示着大众文艺时代的来临。作为百姓艺术的曲艺,自然要拿出让人民喜闻乐见的好节目,寻求观众审美的共性,尽力实现观众数量的最大化。作为有针对性的措施,在文本内容和表演形式上要有准确定位,瞄准各种群体的文化需求,进行艺术创作的“量身定做”;同时,要多争取青年人的关注,正如陈云同志讲过的“评弹要就青年,而不是青年就评弹”。

二、当代曲艺观众的审美需求特点

由于文化的时代性特征使然,文化艺术在各个时代的发展都有显著的区别,受众的审美需求也是各有不同。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发展期,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相对富裕。按照马斯洛层次理论的观点,物质生活的满足必将带来精神生活欲望的增强。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大机器生产时代的人们,较之农耕时代,感性与理性、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理想与现实出现了脱节。具体表现为:一是对经济数字的盲目追求,导致人们的生活压力增加,往往具有释放情感的需求,来填补精神的空白;二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职业等级差别的客观存在,迫使人们急切寻找社会的归属感,来弥补社会分工的缺憾,填平职业等级的差别。但是现实使得人们诸多愿望成为泡影,种种努力的碰壁后,找到精神的归属感往往成为最佳选择。艺术属于精神文化领域,“参与艺术”当仁不让地成为了人们的重要选项。就现阶段我国人民的文化需求体现的特点而言:一是随着人们经济的独立,自尊、自爱、自强的意识得以激活,宣泄自我的欲望增强,文化的个性化需求被充分释放,使得文化艺术的需求更趋多元化,文化艺术之间的竞争更趋激烈,各种文化艺术在竞争中发展,存在不争不立的局面;二是在文化艺术需求上的参与感越来越强烈,表现为突出个人文化品位的艺术欣赏,彰显个性的艺术创作干预行为,对艺术创作的方向、内容施加影响,甚至是亲自参与艺术创作行为。当下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热播,就是上述文化心理的泛滥,广场舞现象的火热也是源自上述文化背景,并折射出了人们文化藝术需求的特点,这对于曲艺观众研究具有相当的启示作用。分析广场舞火热的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点:一是广场舞简便易行,少至几人多至几十、几百人就可以开展此项活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音响设备安装、携带便利,持久耐用,为这一活动提供了方便。二是广场舞是人们追求精神生活的产物,是参与艺术创作的一种表现形式。住进了楼房的现代人,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变少,但乐于交流是人“向善”的天性使然,广场舞聚集了年龄、爱好相同的群体,能够满足交流的需要,起到心理调节的功效。三是物质生活的满足增强了人们安全层面的需求,表现为老年人对于身体健康的倍加关注,广场舞满足了锻炼身体的需求。四是大众艺术时代的来临,简单易学的广场舞满足了一些人参与艺术生活的需求。五是广场舞的适应人群,大都是退休或留守家庭的人员,属于休闲一族,参与广场舞让他们找到了社会归属感,让荒芜的内心重新充满了生机,而且,广场舞对于大多数人都是免费的,既能满足综合的文化艺术需求,又能不花钱,这满足了中老年人节俭、保守的思想。现在,政府主导购买文化服务的某些惠民文艺演出,名家上阵都不能把观众吸引到舞台前,而简单的广场舞却吸引了人们的广泛参与,是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通过广场舞现象的分析,我们可知,要拨动观众麻木的神经,改变他们对于电视节目的依赖,必须从他们的现实文化艺术需求入手,增加他们对艺术的参与意愿。而节目内容切中他们关注的话题,是从根本上使其变得积极主动,乐乎于艺术行为的重要举措。所以,为适应现代观众“便捷至上”的习惯,可以推动相声、评书、快板、山东快书等简便易行的曲种,广泛进入群众文化的领域,并为此多做些普及性的推广工作,以吸引民众对曲艺活动的参与,并以此加强曲艺观众群体的培养来构成其他曲种推广的基础。

时代性是艺术的重要特征,任何艺术的发展都不能逆历史潮流而上,只有顺势而为才可能获得成功。就曲艺而言,交流性是独特的审美特征,和当代观众参与艺术的文化需求是较为吻合的,应该发挥这一优势获得观众更多的关注。著名京韵大鼓艺术家孙书筠就认为,“曲艺说唱故事挺讲究演员和观众的交流,演员要使自己让观众感到非常亲切,有时甚至就是和观众聊天,拉家常话,这样才能把观众的注意力引过来,有的演员很了不起,他几句话,让台下的观众真是听也得听,不听也得听”。①当然,曲艺交流不仅仅是聊天这么简单,而是需要演员具备驾驭演出的能力,要想百姓之所想,演他们愿意听到看到的形式,关心的内容,才能打动他们的心,同他们产生共鸣,使他们有所感,有所动,否则就会出现“饭不合口”的现象,劳而无功的尴尬。

总之,当代曲艺观众随着物质生活的相对丰足,有着主观上参与甚至干预艺术创作的强烈意识,让他们的情感得到释放、增加交流感,是曲艺今后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另外,曲艺观众的猎奇心态,崇真、向善、唯美的欣赏心理,是永远不变的文化需求,也是曲艺本质的重要体现。

注释:

① 孙书筠.艺海沉浮.北京:中国曲艺出版社, 1986年:39.

猜你喜欢

曲艺广场艺术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曲艺泉城》
广场
新华广场记忆
纸的艺术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圣诞暖心逛店之屯门市广场篇
烘云托月:聚焦曲艺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