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细胞癌的磁共振诊断进展分析
2017-04-03河南省偃师市人民医院471900冉晓波
河南省偃师市人民医院(471900)冉晓波
肝癌是临床较为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疾病,也是我国当前癌症疾病中发病率较高的癌症类型之一,致死率较高。肝细胞癌是临床最为常见的肝癌类型,约占肝癌的90%以上。加强对肝细胞癌患者的早期诊断,及时给予患者针对性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磁共振是影像学诊断中的常用方式,在肝细胞癌诊断中运用较多,其诊断过程中存在多种序列。以下对近几年肝细胞癌的磁共振诊断状况进行综合分析,报告如下。
1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是磁共振的一种灌注显像技术,检测过程具有无创性,可有效了解患者肿瘤及相关组织血流动力学状况,辅助患者的疾病诊治。当前临床采取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诊断肝细胞癌时,多根据患者动脉期快速不均质血管强化和静脉期、延迟期快速洗脱征象进行诊断,且采取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诊断时,可显示患者肝细胞癌结节、周围血管浸润状况等,有效辅助肝细胞癌的早期诊断及患者的诊治过程、预后评估等。在邢腾龙[1]等人的相关研究中,对所有人员均采取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检测,结果显示肝细胞癌组、良性组病灶、周围正常肝组织定量参数均存在明显差异,说明采取该检测方式可有效辅助肝脏肿瘤的良恶性早期诊断。
2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是在细胞组织间水分子布朗运动的基础上进行的磁共振检测手段,其能根据水分子在患者病灶及正常组织中定量弥散状况,反映出各组织间的结构、微循环等状况,辅助患者疾病诊断。表观弥散系数是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中的重要参数,可显示水分子活动能力。在陈红[2]等人的相关研究中,38例肝细胞癌患者的图像信号显示为中高信号和高信号。分析其原因是肝细胞癌病灶组织密度多高于正常组织,因此水分子弥散常受限,引起表观弥散系数较低,而病灶部位磁共振弥散加权成成像显示为高信号。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测时,能鉴别肝脏良恶性病灶,能检出微小病灶,并对患者病理分级进行预测,有效辅助患者治疗方案确定及效果评估,此外,该监测方法扫描时间明显减少,且无需使用特异性造影剂,有效减少了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3 肝脏特异性对比剂
磁共振最初使用的对比剂为非特异性对比剂,第一代对比剂为钆类螯合物,当前临床较为广泛。但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证实肿瘤动脉是肝细胞癌患者的血供来源,进而使得肝脏典型良恶性结节使用钆类螯合物对比剂进行诊断时,存在不同增强效果,但多数早期肝细胞癌患者征象不明显,早期诊断效果不佳。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新型肝脏特异性对比剂的出现使得临床对早期肝细胞癌的诊断效果明显提升,在患者的疾病诊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钆-多贝酸二葡甲胺、钆喷替酸葡甲胺是当前临床最为常用的特异性对比剂,且临床研究结果显示钆-多贝酸二葡甲胺的使用安全性及效果优于钆喷替酸葡甲胺,且其能显示肝细胞癌患者的分化程度[3]。
4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是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基础上形成的成像方式,其采取双指数模型来同时反映灌注状况及扩散状况,有效区分两种信号区,减少了因患者自身脏器运动、呼吸伪影的影响,有效提升患者微小病灶检出效果。当前大量临床已经证实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对宫颈癌患者的组织学分级效果显著,但对于肝细胞癌的研究仍需大量资料证实[4]。
5 动脉自旋标记
动脉自旋标记是采取磁性标记动脉血定量了解患者灌注状况的磁共振诊断方式。连续式和脉冲式是动脉自旋标记的常用脉冲方式。使用动脉自旋标记进行诊断成像时,无需使用对比剂,且具有无创性,重复性高,使得其在临床上的运用越来越广泛[5]。临床对动脉自旋标记在肝脏病变的血流动力学评估中运用较多,但当前临床对动脉自旋标记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研究处于缺乏状态[6][7][8]。
6 磁共振波谱成像
磁共振波谱成像是通过评估器官组织生化代谢状况而形成的成像方式,当前磁共振弹性成像在弥散性及局灶性肝脏疾病的研究中运用较多[9-12]。但由于该检测方法易受脏器运动影响,因此在未来发展中需不断加强对仪器的改进。
7 磁共振弹性成像
磁共振弹性成像是在弹性成像技术基础上形成的成像方式,通过组织弹性了解患者肝脏病变状况,在肝纤维化定量检测中效果显著,但对于肝脏良恶性肿瘤的鉴别仍需大量研究证实[13][14][15]。
8 结语
磁共振诊断在肝细胞癌中的运用较多,且不同成像方式磁共振对肝细胞癌的诊断效果存在差异。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磁共振的成像方式也越来越多,使得磁共振对肝细胞癌的早期诊断效果正在不断提升,并有效辅助患者的疾病治疗方案确定、疗效评估、预后评估等,临床运用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