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家蚕产业发展逻辑演变
2017-04-03欧阳明睿陈联新
欧阳明睿陈联新
蚕丝文化
浅析家蚕产业发展逻辑演变
欧阳明睿1陈联新2
(1.宜宾市第三中学校,四川 宜宾 644000;2.宜宾市农业局蚕桑站,四川 宜宾 644000)
蚕与人类有着很深的渊源,在中国古代社会,养蚕业经济社会文化地位十分显耀,蚕吐出几百米到上千米的丝线,演绎了“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桑-蚕-茧-丝绸-制成品的单一产业模式渐行渐远,蚕、桑、茧、丝资源高效综合利用方兴未艾,将助推蚕桑产业转型发展。本文主要对家蚕生命逻辑、经济逻辑、社会逻辑的演变进行简单分析,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家蚕 产业 发展 逻辑
家蚕又称桑蚕,是一种以桑叶为食物的绢丝昆虫,是古代先民将栖息于桑林中的野蚕驯化而来,故而得名。家蚕属完全变态昆虫,在一个世代中,经历卵、幼虫、蛹、成虫4个形态完全不同的发育阶段。幼虫期是家蚕取食、摄取营养、生长发育至成熟并吐丝结茧的时期。家蚕作为经济昆虫,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人类历史上书写华丽的篇章,据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较完整农业与蚕桑生产技术的官修农书——《农桑辑要》记载,元代推行“农桑并举,耕织并重”,显示蚕桑丝织生产在社会经济中的显要地位。另据考古发现,最早家蚕纺织品属龙山文化时代,大约距今4700年左右。历史表明中国长期以来以农耕立国,种桑和养蚕是古代直至近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上世纪末,因国际经济波动、国内经济发展以及产业自身特征等多重因素叠加,种桑为了养蚕,养蚕为了结茧,结茧为了缫丝,缫丝为了织绸,织绸为制作丝绸服装服饰等最终消费品的传统生产模式开始了转型升级。分析家蚕的生命发展轨迹、承接经济作用和扮演社会地位,把握内在规律,对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参考意义重大。
1 家蚕的生命逻辑演变
1.1 家蚕驯化演变
家蚕是由野蚕室内驯化而来,野蚕具有多化性、茧型小、丝细短的特点,在漫长的生产过程中,人们在不同的地方按不同的要求选择野蚕及蚕茧,通过驯化培育管理,形成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区家蚕化性、眠性、幼虫体态、茧形、茧色等的差异。据1926年从山西夏县西阴村考古发现的最早蚕茧,比发掘当时夏县当地饲养的最小蚕茧还要小。另据有关文献记载,周代饲养的蚕主要为一化性,茧为白色。汉代饲养家蚕茧仍然很小,同时出现了黄茧,最早提到了四眠蚕。唐代北方的蚕茧,茧形已远较过去的大,形状酷似现在四川或山东的三眠蚕黄茧。明代浙江有白、绿两种茧色的蚕茧。经过千百年的人工选择和气候驯化,到20世纪前后,基本形成了北方以一化性、三眠或四眠、丝长、茧形大的家蚕种,南方江浙、广东等以二化性、四眠的家蚕种。家蚕基因研究表明,在野桑蚕驯化为家蚕的过程中,基因变异导致蚕的生物学性状发生显著变化,使得家蚕呈现出对高密度饲养的耐受性,蚕茧产量大幅提升、生长变快、蚕蛾基本丧失飞行能力等变化,这是一个极其漫长和特别的驯化过程。
1.2 家蚕制种技术的形成和完善
家蚕从驯化以来,蚕种就成为繁殖后代、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手段。在几千年的历程中,由于人工和自然选择,形成了许多性状各异的地方品种。从周代开始有意识选留蚕种,经历了由卵选到茧选的漫长复杂过程。在明代,在制备夏蚕种的生产中发现了家蚕的杂种优势。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说:“今寒家有将早雄配晚雌者,幻出嘉种,一异也。”所谓“早雄配晚雌”就是一化性的雄蚕和二化性的雌蚕杂交,出现了“嘉种”,就是产生了优良的杂种。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家蚕杂种优势利用的记载,是古代蚕业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清代中期后出现养蚕生产上的大分工,出现现在称谓上的丝茧育和种茧育,专业性制种从家庭自留种基础上逐渐分化出来。1897年创立蚕学馆后开展收集地方品种育成所谓“改良蚕种”,20世纪初方始运用杂交育种。近代江浙地区建立专业蚕种场,改良蚕种使用巴斯德氏发明的微粒子病母蛾镜检法,可以生产不带微粒子病的蚕种。1924年根据遗传学杂交优势理论,蚕种生产开始推广一代杂交种生产技术,二化性蚕种采用高温感光催青获得越年种。随着人工孵化技术的成熟,兴建冷藏库,开始采用冷藏浸酸技术生产秋用蚕种。新中国成立后,养蚕开始按照标准控制饲养温湿度,消除地区间气候差异,全国各省间引种频繁,地方品种淡化。
1.3 养蚕技术的总结推广
在几千年的生产实践中,劳动群众和历代学者总结了许多的蚕桑丝织科技成就和经验,元十年(1273年)由司农司编刊的《农桑辑要》,总结养蚕的“十字经验”,即十体、三光、八宜、三稀、五广,以及治丝“六字诀”,出口干、出水干。宋元时期,我国北方主要饲育一化性的三眠蚕,但在南方已经主要饲养一化性和二化性的四眠蚕了,难饲养的四眠蚕的饲育成功和推广,是养蚕生产上的一个进步。在1600多年前,先民们还发明了低温催青制取生种的方法,利用低温抑制一种二化性蚕的蚕卵,使它延期孵化,蚕就可以在一年里连续不断地孵化几代,为一年中多批养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21世纪以来,我国家蚕饲养技术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各地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效省力新型养蚕技术,其中小蚕共育专业化,省力蚕台和纸板方格蔟的大量推广应用,单个人工从饲养不足1张提高到饲养3张左右,蚕茧单产从原来的10克蚁产茧10多kg到现在40多kg,养蚕工效、蚕茧产量质量大幅提升。
2 家蚕产业的经济逻辑延伸
2.1 古代特种经济属性
古代以农桑为本,把蚕桑生产与粮食生产相提并论,蚕桑丝织是关乎国计民生之大事,是农业经济的根本。元代确立了“农桑并举,耕织并重”的国策。在古代很长一段时期,蚕桑丝织制造由皇宫专营,专供皇亲国戚、达官贵人享用,普通百姓只能穿麻织品。丝织品不但是主要的衣被原料之一,而且是对外贸易的最重要的物资,特别是汉代开辟“丝绸之路”以后,丝织品贸易成为当时国家收入的稳定来源。
2.2 近代丝绸产品资源属性
1908年前,我国是世界最大的蚕丝生产国,其后被日本超过,到1970年产茧12.15万吨,又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蚕业生产国,目前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茧丝生产国和出口国。新中国成立至上世纪90年代前,蚕桑业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创汇产业,茧丝绸产品是仅次于石油的第二大宗出口商品,备受各级政府重视,1950年至2000年的50年间,创汇额达到446亿美元,蚕桑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进入21世纪,随着国家经济的转型与发展,丝绸产品资源属性显现,蚕茧生产日渐衰颓,蚕桑产业融入大农业的时代开启。
2.3 当代蚕丝资源综合利用转型
蚕丝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促使蚕、茧、丝、绸由单一用途向多种用途转变,多元化发展充分利用蚕桑业各环节的物质和文化资源,拓展药食、饲料、新材料和文化生态用途等新功能,将蚕桑业向畜牧业、食品业、医药业、保健业、生物产业、文化产业等行业延伸,已开发的医药新素材、新资源食品、新型保鲜剂和污水净化剂、高档化妆品、包装材料、工艺品展示了广阔的市场前景。黄血蚕制剂、全蚕粉、药用白僵蚕、蛹虫草、蚕蛾胶囊等一系列食疗保健食品面市。家蚕基因工程技术的突破和桑、蚕、茧、丝绸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突破性进展,蚕桑业将再次发生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革命性变革。
3 家蚕产业的社会逻辑拓展
3.1 蚕神图腾开启农耕文明
新石器时期红山文化期出土的玉蚕,先民以蚕为图腾崇拜对象。蚕一生从卵到幼虫,最后化蛹成蛾,古人祈望人死后灵魂升天犹如蚕蛹化蛾一样,将蚕神化为一种通天的动物,沿袭人死穿丝绸寿衣后土葬的风俗,自周以后历代封建王朝开设祭坛,称为先蚕坛,祭拜蚕神,祭蚕神是中国古代国家祀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唯一由皇后主持的祭祀活动。蚕神故事、先蚕坛、祭祀礼仪等成为中国几千年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3.2 蚕丝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纽带
我国古代美丽丝绸,很早就源源不断地运往波斯、罗马等地。西汉时期汉武帝派遣张骞通西域,最远曾到达中亚细亚,我国古代的丝绸,基本沿着张骞通西域的道路,从昆仑山脉的北麓或天山南麓往西穿越葱岭(帕米尔),经中亚细亚,再运到波斯、罗马等国,造就了闻名世界的陆上“丝绸之路”。后来蚕种和养蚕方法也是先从我国内地传到新疆,再由新疆经“丝绸之路”传到阿拉伯、非洲、欧洲。公元7世纪,养蚕法传到阿拉伯和埃及,10世纪传到西班牙,11世纪又传到意大利,15世纪蚕种和桑种被人带到法国,从此法国开始栽桑养蚕织丝,17世纪美洲大规模发展养蚕生产。蚕桑文化不仅仅凝聚了华夏儿女,还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纽带,2013年习主席“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开启了中国全方位对外发展新格局。
3.3 品质生活消费品成为新时尚
丝绸以其轻薄合身、柔软透气、高贵典雅,穿著舒适、绿色健康的特性,特别是丝绵麻等混纺技术成熟以来,含有不同成分的丝绸成为高档服饰不可缺少的元素。过去蚕丝织品是特定阶层人群的奢侈消费品,现今丝织内衣、蚕丝被等大统一治虫。病虫害突发流行的时候,开展应急消毒杀虫,培育蚕、桑病虫害统防统治能力,保证防控质量、提高防控效果。
3.4 小蚕专业化共育
建立完善小蚕共育设施设备,培养小蚕共育户,建成小蚕专业化繁育场,形成“共育户带农户”的小蚕统一供应服务能力,农民不再从事技术复杂的小蚕饲养。建立小蚕共育与社员蚕茧产量和收益挂钩的定价机制,鼓励共育户提高小蚕共育质量、加强对辐射蚕农的技术指导,强化以小蚕共育户为重要支撑的基层技术服务体系。全面推行小蚕共育,实行养蚕全覆盖,提高了单产和质量。专合社合作比全年共育小蚕达4000张,取得了较好的收成。
3.5 推行旋转方格蔟
推行旋转方格蔟上蔟,大幅度提高蚕茧上茧率和解舒率,蚕茧质量上茧率达到90%,解舒率一改往年夏秋茧不能上自动缫的局面,2016年秋茧解舒率达到68.9%。宗产品进入普通群众生活,丝绸制品的消费主流群体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丝绸市场仍然存在着巨大的潜力。顺应民众绿色健康生活趋势,抓住共建“一带一路”重大战略机遇,秉承历史使命,赋予新的内涵,积极拉动国内丝绸消费,促进蚕桑丝绸科技、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1]蒋猷龙.数千年来我国蚕桑在家养下的演变[J].昆虫学报,1977,20(3):345-351.
[2]周匡明,刘挺.《农桑辑要》中凸出的蚕桑科技成就[J].蚕业科学,2014,40(2):0307-0316.
[3]周匡明,刘挺.我国古代家蚕选种、留种的历史演变[J].中国蚕业.2013,34(2):71-76.
[4]胡明.近代江浙蚕种育种技术改良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43-46.
[5]向仲怀.让蚕桑丝绸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重放异彩[J].蚕业科学,2016,42(1):0001-0002.
[6]李建琴,顾国达,廖森泰.蚕桑茧丝资源多元利用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蚕业科学,2014,40(6):1096-1106.
[7]廖森泰,肖更生.蚕桑资源与食疗保健[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1-128.
欧阳明睿(1998-),男,四川省宜宾市第三中学校高三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