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质增效 助农增收 扎实推进凉山优质蚕桑基地建设

2017-04-03王其明

四川蚕业 2017年1期
关键词:茧丝蚕种凉山

王其明

提质增效 助农增收 扎实推进凉山优质蚕桑基地建设

王其明

(凉山州蚕业管理局,四川 凉山 615000)

凉山地处四川省西南部,幅员面积6.04万km2,辖17个县市,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近年来,我州坚持实施持续稳定的蚕桑茧丝产业发展政策,以基地建设为中心、以科技兴蚕为重点、以助农增收为目标,在基地建设上下功夫,在产业发展上求突破,在提质增效上做文章,夯实产业基础,做优产业基地,推动蚕桑茧丝产业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

1 主要成效

一是产业基地继续巩固。全州桑园面积达到45万亩,其中“6215”粮经复合种植桑园12.8万亩,“果叶兼用”桑园3.15万亩,形成了以会东、宁南等7个主产县市为主体,大崇、华弹等50余个基地乡(镇)为核心,大花、碧窝等100余个重点村,富民、华洪等2000余个新型经营主体,1.7万户种养大户为支撑的蚕桑茧丝产业发展格局。2016年,生产优质桑椹25995t,蚕茧产量达2.6万t,生产一代杂交种70万张,蚕种质量稳步提高。

二是助农增收成效明显。2016年,我州蚕桑产业助农增收继续保持了良好态势,全年蚕桑茧丝综合产值可达38亿元,蚕农茧款和桑椹收入达10.5亿元,蚕桑产业成为我州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产业扶贫的重要支柱产业。

三是发展模式取得突破。大力推广“6215”、“果叶兼用”等粮经复合种植模式,扎实推进大棚养蚕、多批养蚕和省力化、优质化、集约化、专业化养蚕,着力培育蚕桑专业合作社、蚕业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全州培育蚕桑(果桑)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种养大户1923户,登记注册的蚕业专业合作社109个,建成并运行的蚕业家庭农场324个。

2 主要工作

2.1 推进基地建设,壮大产业规模

近年来,按照“优质、高效、规模、集中”的总体要求,我们把基地建设同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相结合,同助农增收、产业扶贫相结合,同典型带动、示范引领相结合,依托蚕业项目、龙头企业、重点乡镇和典型大户建基地。

一是依托蚕桑茧丝产业项目建基地。积极争取国家、省、州蚕桑茧丝产业项目资金,大力推进“6215”、“果叶兼用”桑园建设和桑园灌溉渠系、作业道路、省力化养蚕大棚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实施省级优质蚕桑基地建设项目以来,我州新建的优质桑园达55600亩、新建养蚕大棚349间40392m2、新改建大小蚕房11227间、新建桑园灌溉渠系195.95km、作业道路126km,蚕桑产业项目的实施大幅提升了我州蚕桑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推进了优质蚕桑基地由山上向山下转移、分散向集中转移、低效向高效转移的快速转变。

二是依托龙头企业建基地。基地建设得益于龙头企业对生产发展的投入,企业从育苗栽桑到养蚕产茧、从桑水桑路到大小蚕房建设、从桑园管护到病虫害统防、从蚕种到蚕需物资供应,做到了全程投入、环环补助,充分发挥了产业发展的服务和带动作用。近年面对复杂多变的茧丝市场和跌宕起伏的茧丝价格,我州茧丝经营企业始终坚持并执行稳定的鲜茧收购价格政策和蚕业生产扶持补助政策,较好地维护了蚕农利益。

三是依托重点乡镇建基地。凉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发展环境,导致桑树分布广、坡地桑园多、养蚕户零星分散。近年来,我们坚持优势优先、重点突破、集聚发展,走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路子,着力发展产业基础较好、产业潜力较大、产业优势明显的基地乡镇、重点村社和种养大户,成功打造出了以宁南松新、会东鲁吉、德昌永郎、冕宁沙坝等一批重点乡镇为主体,面积达1000亩以上集中成片的高标准、高规格、高质量优质蚕桑示范基地。

2.2 狠抓科技兴蚕,提升产业水平

全州狠抓科技兴桑、兴蚕措施落实,加大省工、省力、优质化蚕业科技推广力度。

一是大力推广多批养蚕、大棚养蚕及自动上蔟等省工、省力化养蚕技术和省力化机械,最大限度地减轻蚕农劳作强度。

二是全面推广“6215”间作套种桑园和“果叶兼用”桑园栽培模式,不断引导蚕农走桑园立体种植、循环发展路子,宁南、德昌、会东、冕宁等县依托优质蚕桑示范基地全面推行果叶兼用桑,栽桑养蚕与经济作物套种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亩桑经济效益突破了万元大关,实现粮经协调发展。

三是制定发布并认真组织实施了《凉山州桑蚕饲育技术规程》等六个农业地方标准,狠抓“五化六配套”技术措施落实,强力推进蚕业标准化生产。全州小蚕共育面达到100%,纸板方格蔟推广使用面达95%以上,省力化蚕台推广使用面达85%以上,蚕茧仪评收购实现全覆盖,养蚕单产、蚕茧质量和综合效益明显提高。

四是建立和完善基层蚕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全面推行企业带产业,共育户带农户的联动机制,实施统一订种、统一催青、统一共育、统一培训、统一消毒防病、统一物资供应、统一蚕茧收购的“七统一”管理服务制度,蚕业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落到实处。

2.3 打造特色品牌,增强竞争优势

依托凉山茧丝质量优势,积极推进凉山茧丝品牌建设,“凉山桑蚕茧”在全省同行业中率先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宁南县“南丝路”牌蚕茧获中国驰名商标,“南丝路”牌生丝和“芬柔”牌蚕丝被先后获四川省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2013年以来,我州及宁南县、德昌县先后被中国丝绸协会、中国蚕学会批准命名为“中国茧丝之都”,“中国蚕桑之乡”,“中国果桑之乡”,2016年,宁南县又被中国丝绸协会授予“全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荣誉称号,凉山蚕业、凉山茧丝、凉山桑椹等品牌优势充分体现。

2.4 加强区域协作,维护经营秩序

凉山地处川滇结合部,多年来,我们坚持稳定产业基础,增加蚕农收入,促进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蚕业协会的协调服务作用,建立了独具特色的“8+1”区域协调机制,通过定期召开蚕茧收购和蚕种生产经营协调会议,协调蚕茧收购和蚕种营销价格,统一定级和装盒标准,制定约束机制,做到了种养模式、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出库时间、收购价格、定级标准的相互统一,维护了正常的蚕桑生产和蚕茧收购秩序,促进了蚕业健康发展。

2.5 强化质量监管,确保蚕种安全

认真贯彻执行《四川省蚕种管理条例》和农业部《蚕种管理办法》,狠抓原蚕基地建设,蚕种质量稳步提高。

一是加强蚕种生产管理。狠抓原蚕基地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强化防微措施落实,建好基地、养好种茧,努力提高制种系数,确保蚕种生产顺利进行。

二是强化蚕种质量监督管理。在桑园管理、种茧饲养、制种各环节加强监管,在质量检验环节认真检验检疫,严把蚕种质量关,确保蚕农用种安全。

三是加强蚕种冷库管理。建立健全管理规章和工作制度,落实各岗位责任和技术规范,严把蚕种冷藏加工质量关、蚕种出库关、安全生产关,确保冷库安全运行。

2.6 强化产业支撑,推进产业扶贫

2015年以来,随着凉山扶贫攻坚的深入推进,蚕桑产业已在我州助农增收、产业扶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州、县(市)蚕业管理部门、茧丝绸企业主动融入,积极参与,围绕产业扶贫做了大量工作。

一是调查摸底,编制产业扶贫规划。全州2072个贫困村中,有71个发展蚕桑产业,主要分布在9县(市)高二半山区,受地域和条件限制,蚕业发展相对滞后。为帮助贫困村发展好蚕桑产业,州、县(市)蚕业部门结合贫困村产业发展现状制定了阶段性蚕业扶贫规划,以推广桑蚕新品种、蚕业新技术、养蚕新机具和培育种养大户、示范带动为突破口,切实把“五个一批”和“五个一”任务落到实处。

二是多措并举,落实产业扶贫措施。各帮扶单位在采取集中培训、个别指导、现场示范、发放资料等形式加大对贫困村中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科技示范户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的同时,还根据贫困户生产生活状况,多方筹措资金,捐资助学,捐衣赠物,发放新型蚕台、纸板方格蔟、大蚕网、蚕台布等养蚕设施设备,帮助贫困户解决急所能及的问题,全州71个发展蚕桑产业的贫困村,今年将有41个完成脱贫摘帽任务,产业扶贫工作扎实,成效显著。

王其明(1964-),男,大学本科,从事蚕桑产业技术推广与管理工作。

猜你喜欢

茧丝蚕种凉山
凉山“6·26”致洪暴雨天气的成因分析
家蚕高品位茧丝新品种“夏81×春12·春22”的选育
“你这块凉山的石头”——倮伍拉且访谈
不同上蔟蔟具对茧丝质影响
鉴定对照种“菁松×皓月”的茧丝质性状稳定性分析
稳岗拓岗凉山就业扶贫拔“穷根”
凉山有了致富金“药”匙
鲜茧丝与干茧丝性状对比研究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